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赫梅利尼茨基起義

近些年來,烏克蘭和俄羅斯顯示出了較深的矛盾,甚至引發了烏克蘭東部的嚴重衝突。很多人會奇怪,烏克蘭和俄羅斯擁有深厚的親緣關係,為何搞得如此尖銳對立?

事實上,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矛盾只是表面,根本矛盾其實在於烏克蘭內部,這表現為烏克蘭東部和西部在政治傾向、信仰文化等多方面的嚴重對立。當前的烏俄矛盾,事實上是親西方派上臺後的反東方極端情緒總爆發。

這種極端對立情緒,根本不是建立於烏克蘭的民族利益上,幾乎不會出現那種兩邊交好、不結盟這類我們熟悉的理性中立主義立場。這種水火不容的現象,它的根源在360多年前就種下了,起源就是著名的烏克蘭哥薩克大起義。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赫梅利尼茨基雕像

政治上表現幼稚的哥薩克起義軍

1648年,烏克蘭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哥薩克大起義,又稱為“赫梅利尼茨基起義”。這場起義影響極為廣泛,直接改變了歐洲東部的歷史進程,包括烏克蘭、波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的歷史都由此改變。

由扎波羅熱哥薩克主導的反波蘭起義,迅速席捲整個烏克蘭,嚴重打擊了波蘭在當地的統治,幾乎徹底將波蘭人趕出烏克蘭。但是,哥薩克起義軍在1651年別列斯捷奇科戰役中遭到了一次重大失敗,嚴重影響了隊伍的戰略判斷,事態後續發展暴露了哥薩克在政治上軟弱和幼稚的一面。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扎波羅熱哥薩克

赫梅利尼茨基曾說過——“哥薩克們希望效忠一位偉大的君主,可以是波蘭國王,也可以是奧斯曼蘇丹,也可以是俄羅斯沙皇。”為了抵禦波蘭的攻勢,最終赫梅利尼茨基選擇了投靠俄羅斯沙皇。1654年,哥薩克起義軍與俄國簽訂了《佩雷亞斯拉夫條約》,宣佈哥薩克軍向俄國沙皇效忠。

《佩雷亞斯拉夫條約》的影響極為深遠,俄國將其視為“烏克蘭同胞迴歸大俄羅斯懷抱”的標誌。按照赫梅利尼茨基的意思,協定規定哥薩克全軍只效忠俄羅斯沙皇本人,接受俄國沙皇保護,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國家應該是同盟關係。但俄方卻通過文字遊戲,將協定解讀成“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併條約”。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赫梅利尼茨基起義軍

事實上,哥薩克起義軍當時已擁有很強大的力量,兵力接近十萬之眾,並且幾乎控制了烏克蘭全境,實力足以單獨抗衡波蘭、奧斯曼和俄羅斯任何一家。但是,哥薩克起義軍作為烏克蘭的核心政治力量,卻缺乏自立精神,從一開始就盲目尋求大國庇護。赫梅利尼茨基首先向奧斯曼帝國求助援兵,主動將哥薩克起義軍變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佩雷亞斯拉夫條約》後又變成了俄羅斯附庸。

條約簽訂後,俄羅斯逐漸把哥薩克當成了附庸,烏克蘭的自主權利大部喪失。烏克蘭人剛剛脫離波蘭的統治,卻又陷入俄國的枷鎖。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哥薩克起義軍與波蘭軍隊的戰鬥

大崩潰——烏克蘭的大分裂

《佩雷亞斯拉夫條約》簽訂後,受到很多哥薩克人的集體反對,不少哥薩克領袖拒絕根據《協定》宣誓效忠沙皇,甚至直接武力對抗俄軍。由此,烏克蘭形成了反俄勢力。

在反俄勢力形成的同時,傳統的反波蘭、反奧斯曼勢力也同時存在於烏克蘭內部。但是,這幾股勢力不僅不能融為一體,甚至有時候互相對抗。

這裡需要指出,反波蘭勢力不一定親俄,反俄勢力不一定親波蘭。但是,烏克蘭哥薩克高層在制定戰略大方向時,這幾股勢力卻互相拆臺以爭權奪利,不惜將對手抹黑成親俄或親波蘭,利用哥薩克內部強烈的反波蘭地主或反俄國沙皇的風潮,來打擊對方。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戰爭嚴重摧殘了烏克蘭

事實上,面對沙俄咄咄逼人的蠶食,哥薩克領導層已開始醒悟,準備彌補《佩雷亞斯拉夫條約》的錯誤。1658年,哥薩克繼任領導人尤里·涅米雷奇與波蘭進行艱苦的討價還價,簽訂了《加佳奇協定》,宣佈烏克蘭重歸波蘭-立陶宛王國。這個條約對哥薩克的條件極為有利,規定烏克蘭、波蘭、立陶宛在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三方組成一個聯邦國家,而且烏克蘭擁有宗教、軍隊、司法、財政和貨幣方面的高度自主權。可以說,《加佳奇協定》是烏克蘭有希望提前獲得民族獨立的歷史轉機。

但是,《加佳奇協定》卻釀成了更大災難。儘管這個協定對烏克蘭非常有利,卻由於烏克蘭強烈的反波蘭地主情緒,遭到內部嚴重抵制,尤里·涅米雷奇等領導人甚至被抹黑成了“波蘭走狗”。這種極端的不求妥協,甚至不考慮民族根本利益,不給中間派和中立政策以任何餘地,幾乎在此後成為了烏克蘭人的傳統。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17世紀後期被俄波瓜分的烏克蘭

由此開始,哥薩克起義軍全面分裂並打起了慘烈內戰,史稱“二十年大崩潰”(1657-1686),大起義成果付諸東流。從這時候開始,烏克蘭一分為二,以第聶伯河為界,左岸的反波蘭勢力逐漸變成了真的親俄派,右岸的反俄派逐漸變成了親西方派,原先的同胞開始水火不容。同時,外國勢力趁機干預烏克蘭內部紛爭,波蘭、俄羅斯、瑞典、奧斯曼還把當地變成了爭奪霸權的戰場,烏克蘭起義軍則分成幾派成為不同國家的附庸和炮灰。在大崩潰時期,烏克蘭人口大幅減少,第聶伯河兩岸千里無人煙。

最終,烏克蘭的國土在17世紀後期被俄國和波蘭瓜分,而烏克蘭內部的分裂也正式形成。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19世紀的烏克蘭哥薩克

烏克蘭不可彌和的東西分裂

17世紀後半期的大崩潰,只是烏克蘭東西部分裂的開始。從這時開始的兩三百年裡,烏克蘭東部越來越受到俄羅斯影響。一方面,東烏克蘭與俄羅斯同屬東正教;另一方面,俄羅斯的社會和思想進步,也直接帶動了東烏克蘭的思想變化。

與此同時,波蘭統治下的西烏克蘭,在宗教上和波蘭同屬天主教,政治傾向也偏向西方而不是沙俄,這種立場隨著東西分離被進一步強化。儘管在18世紀俄國通過瓜分波蘭,也同時獲得了西烏克蘭的領土,但東西部的文化隔閡已經形成。在後來的年代裡,烏克蘭內部的兩派對立一直延續下來,隨著國際政治思想的演變,又以東西方價值觀差異的表面形式向後代傳承。

烏克蘭為何與俄羅斯不和?根本矛盾在烏內部,360年前就種下了

在烏克蘭東部戰鬥中被擊毀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俄在蘇俄戰爭中失敗,導致西烏克蘭又被波蘭搶走。這樣,烏克蘭東西兩部再次分離了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烏克蘭雖然迴歸,但卻同時又將波蘭本土的利沃夫等地一塊劃了過來,導致將更多親波蘭勢力作為隱患埋進了烏克蘭內部。

1992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宣佈獨立,東西部的政治對立直接被擺上了檯面。東部不可避免的,和俄羅斯保持了親密的文化、政治、信仰聯繫。西部則主動向西方、向波蘭靠攏,尤其是原波蘭舊土——利沃夫直接變成了右派大本營。

由於深刻的歷史因素,烏克蘭右派貫徹了傳統的極端態度,為爭權奪利,幾乎不給中立政策任何餘地。只要東烏克蘭一派上臺,西部勢力為拉選票不惜炒作反俄情緒,肆意放大俄烏民族矛盾。所以,一旦烏克蘭右派上臺,烏克蘭政府貫徹反俄政策幾乎是必然的事情,俄羅斯也不會給他們好臉色。

這才是俄烏矛盾的真實面目。(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