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陵碑背后的苦难史:三代贫农,朱元璋成功如何跨越阶层?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襚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紋乎家邦。”

明朝皇陵碑背后的苦难史:三代贫农,朱元璋成功如何跨越阶层?

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出自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他对儒臣修饰过的明皇陵碑文不满,自己亲自撰写,这段碑文通俗易懂,饱含深情,讲述了他青少年时代经历的苦难,可谓是字带泪的一篇简单自传。

要说起朱元璋的出身,那真可谓苦大仇深,除了那位出身于奴隶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之外,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苦的开国皇帝了。朱元璋老家在句容朱家巷,祖父朱初一是淘金户,每年都要上缴一部分黄金给元政府。可是问题是句容无金可淘,一贫如洗的朱初一估计这辈子都没有见过黄金长什么样,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变卖粮食来交税。但是这样的日子无法持久,朱初一只好带着大儿子朱五一、二儿子朱五四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来到濠州钟离县太平乡住了下来,种地为生。

一家人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靠着勤劳的双手,朱家的日子开始好过了一些。朱五四还讨到了媳妇,他与妻子陈氏接连生下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随着家里人口不断增加,原本好过的日子又开始拮据了起来。可是就在这当口,又一位婴儿呱呱坠地了。他就是后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他的名字叫作朱重八。这一年,朱五四四十七岁,陈氏四十二岁,两人可谓老来添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重八出生时,朱家的房顶上红光满天,远远望去,邻居们还以为起火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神话而已,朱家赤贫,这样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张吃饭的嘴。陈氏满含深情凝望着这个小生命,而朱五四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他意识到自己肩膀上又增加了沉甸的一份责任。

明朝皇陵碑背后的苦难史:三代贫农,朱元璋成功如何跨越阶层?

百姓爱幼子,尽管农户朱家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饱受苦难,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却一点儿也不少。童年的朱重八虽然贫穷,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温暖。朱五四两口子将省下来的积蓄拿出来,供朱重八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也正是这几个月的私塾,使得朱重八认识了几百个字。

知识改变命运,一点不假,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日后的朱元璋如果是目不识丁,就很难崭露头角。

朱重八放牧、干农活,十七岁的他身体结实,已经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这场天灾,他将会娶妻生子,成为一个朴实勤劳的农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话说得在理,放在朱重八身上更为贴切。元朝至正四年(1344),一场大旱灾席卷整个淮河流域。罕见的旱灾之后,又爆发了蝗灾,百姓们赖以为生的粮食被席卷一空。饥饿的百姓们只好吃树皮、掘草根,但是上天却依然铁石心肠,一场大瘟疫降临到了可怜的饥民头上。

那年头,每家每户几乎都有染病而死的人,朱家也不例外。首先是朱五四,重病缠身却无药医治,在病魔的肆虐下,他走完了辛劳的一生。接下来是朱重八的母亲陈氏,还有兄长,他们相继病故。家中只剩下朱重八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他们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只能强忍悲痛,擦干眼泪,为父母寻找一块坟地。

他们来到地主刘德家中,父亲为他们家勤勤恳恳地干农活,任劳任怨,兄弟两人想,讨要一块小坟地总不是问题吧。但是,为富不仁的刘德不但拒绝了兄弟二人的请求,还一顿臭骂,将他们赶了出来。仇恨的种子就此在朱重八心中种下:锦衣玉食却对他人生死不闻不问,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父亲恐怕连一条狗都不如!

幸运的是,同村的刘继祖见他们实在可怜,给了他们一块田地做坟地。朱重八和二哥用破衣服和草席包裹了双亲,将他们埋葬,好歹算是入土为安了。之后,兄弟二人抱头痛哭,朱重六外出逃荒,而朱重八在好心人汪大娘的帮助下,来到皇觉寺出家。仅仅两个月之后,身为小沙弥的朱重八就因为寺中缺粮,又被长老高彬打发了出去。为了生存下去,朱重八只好四处化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四处乞讨。这四年的时光,也是朱重八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他饱经苦难,受尽了人们的白眼,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夜晚无处安身之时,他在山崖上和衣而眠,听着那凄惨的猿猴啼叫声,想起自己悲苦的境遇,实在无法入睡。

四年的时间,朱重八走遍了淮西,这段游历过程,虽然艰苦,却也开拓了他的眼界。至正八年(1348),朱重八又回到了皇觉寺,在寺庙中开始读书学习。但是当时天下大乱,遍地红巾,已经不能摆下一张平稳的书桌了。

明朝皇陵碑背后的苦难史:三代贫农,朱元璋成功如何跨越阶层?

元朝建立之后,实行了残酷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造反,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朝统治之下,百姓们并不甘于被奴役。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韩山童和刘福通自称天下大乱,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号召推翻元朝的统治。因为义军头裹红巾,所以称作红巾军。各地纷响应,徐寿辉在蕲州,“芝麻李”、彭大、赵均用在徐州起事,群雄四起,天下大乱。

第二年(1352)二月间,濠州出现了一支几千人的义军,为首的是定远人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人。他们攻下濠州城,郭子兴自称元帅。正在这时,朱重八接到了义军中汤和的一封信(汤和是他幼年的玩伴)。汤和在信中说自己已经在郭子兴军中做了千户,希望朱重八能来加入义军。朱重八正在犹豫之时,风声走漏,有人要告发他,他只好离开皇觉寺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从此,三代贫农的朱重八踏上了自己成就大业的第一步。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明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

明朝皇陵碑背后的苦难史:三代贫农,朱元璋成功如何跨越阶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