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与盛乐古城

在北魏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木兰辞》像一颗瀚海遗珍,虽历经年代久远仍闪耀着熠熠光芒,记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花木兰这个文学人物也早已深入人心。花木兰是一个文学人物,但如果这个文学人物有原型,她与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及拓拔鲜卑民族都有莫大关系。因为,《木兰辞》中花木兰这个文学人物,她很可能是鲜卑族人,她替父从军参加的战争,很可能就是拓跋鲜卑民族所建北魏王朝与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花木兰与盛乐古城

目前,学者考究花木兰所用的姓氏“木”,是鲜卑姓氏丘穆陵氏更改的汉姓“木”(“穆”氏),“花”是后人加的姓。“木”氏(“穆”氏)生活地点在河南地(河套地区、黄河以南之地),即今鄂尔多斯市一带(包头人俗称的“河西”地区)。鲜卑族人南迁后,“散诸部落,始同编民”,花木兰的父亲因是列入编户的鲜卑人,因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而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木兰辞》中所描述的地方,也应该在今内蒙古地区。《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中讲到:“自周、秦、汉、魏,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东道是从今河北定县出喜峰口;其西道是从陇西出甘肃安西;其中道则是出黑山,黑山即今日包头市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若出黑山北伐,即从今鄂尔多斯市(包头人俗称的“河西”)到黄河边是一天的路程,从黄河边到昆都仑河谷之北阴山正好也是一天路程,正与《木兰辞》中所述“旦辞爷踉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内容相符。同时《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内容很接近当时的盛乐城的描写,因为当时作为北魏的第一个都城,只有盛乐城具有东市、南市、西市、北市这么大的集市规模,虽然北魏皇都于公元398年迁徙平成(即今山西大同),但盛乐仍然是北方重镇。所以,《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很可能是位鲜卑女子,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到盛乐阴山南北地区,替父从军参加拓跋鲜卑所建北魏王朝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如果《木兰辞》中描述的是拓跋鲜卑所建北魏王朝与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那么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地区便是历史上两军多次相互争夺的战略要点。

历史上,和林格尔盛乐古城地区是漠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58年,拓拔鲜卑民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率20万众迁居汉朝定襄郡成乐县,取“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之美意,改“成乐”为“盛乐”,于盛乐地区三筑盛乐城,历经了14帝140年的辉煌历史。至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于盛乐地区建立北魏王朝,定都盛乐,使盛乐在历史成为北魏的开国皇都,被世人称为草原第一都,并成为北魏王朝对阴山之北柔然之战中两军多次相互争夺的战略要点。公元398年,北魏王朝迁都平成(即今山西大同),公元493年,北魏王朝迁徙洛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亦开启了隋唐盛世文化高峰,涌现出了如《敕勒歌》、《木兰辞》等一批豪放隽永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的柔然,亦称蠕蠕,是鲜卑民族的一支,其势力曾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北魏建国之初,塞北柔然力量强大,塞内则分布着高车(即敕勒)和山胡,柔然时常南进犯塞,袭扰北魏,成为其心腹之患,北魏的南征、西讨都要受到柔然的牵制。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为此,从公元396年至公元434年,北魏先后自东而西设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察右后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魏六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公元424年,柔然大檀可汗(即牟汗纥升盖可汗)听闻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元帝拓跋嗣去世,遂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剑指平成(即今山西大同),北魏王庭岌岌可危。北魏继位新帝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时十九岁,其十二岁当太子时曾远赴河套地区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遂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重重包围赶来救援的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情势危急。所幸混战中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突破,北魏将士气势大振,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拓跋焘得以突出重围。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面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拓跋焘在大败赫连夏,攻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据《魏书》记载,拓跋焘与众商议北伐,众大臣担心南朝宋军进攻,与柔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均竭力劝阻,唯太常卿崔浩说:“宋朝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公元429年,太武帝拓跋焘率众反击柔然,大获全胜。此战,北魏太武帝领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此,柔然势力削弱。双方虽仍有交战,但以北魏远袭居多,柔然主动进攻较少,并时有和亲往来。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先后13次出兵伐柔然,其中胜利11次,另有两次由于柔然先遁逃而没有战果,以公元429年的这一战果最为辉煌。这也是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所展现的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时断时续长达十多年之久。遍地狼烟起,桑麻尽凋零,各少数民族在交汇碰撞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怀抱,《木兰辞》这首著名的北朝民歌被千古传唱,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犹如这历史进程中的一朵美丽花朵始终为后人所歌颂景仰,而盛乐古城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无论其古朴厚重还是硝烟四起,都作为漠南重要战略重镇而永载史册。

呼和浩特市盛乐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张立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