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導讀:本文全篇3300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10分鐘。而您讀完本文後,或許就會理解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了。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袁紹為什麼要引入西涼董卓?

長期以來,對於袁紹當年力勸何進引入西涼董卓的建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建議是個無比愚蠢的昏招,再加之梟雄曹操當年曾表達與之完全相反的建議,而後來董卓進京後也確實禍亂朝綱。這種種跡象似乎都堅定地證明了袁紹當年的建議是愚蠢的、是錯誤的。

但事實上,我們似乎陷入了先射箭、後畫靶的誤區,我們不能因為董卓後來存在禍亂朝綱的行為就指責袁紹當年的建議是愚蠢的。從袁紹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到董卓禍亂朝綱,這段時間內曾發生了太多出人意料的事情,我們不能都將其都歸因到袁紹一人身上。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我們不能將董卓禍亂朝綱的行為都歸因到袁紹一人身上!

這就好比你媽媽有一天買了一條魚,準備給全家人做酸菜魚,而你因為飯菜好吃、再加之你當時比較餓、吃的比較急,結果被魚刺卡住了喉嚨。這自然是件令人十分難受的事情,但你難道能怪你媽媽把酸菜魚做的太好吃嗎?你難道能怪你媽媽做酸菜魚時為什麼不把魚刺都挑出來嗎?這恐怕不合情理吧,對於你被魚刺卡住喉嚨這件事,我們往往只能說這是你自己吃魚時不小心所導致的。而袁紹當年勸何進引入西涼董卓的建議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把董卓禍亂朝綱的行為都歸因為袁紹讓董卓進京這件事上。

實際上,我倒是能理解袁紹為什麼會建議何進引入西涼董卓。這是因為袁紹吸取了二十一年前竇武的教訓啊。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袁紹因為吸取了竇武的教訓才引入董卓的!

一、袁紹為什麼要引入西涼董卓?這是因為他吸取了當年竇武失敗的教訓!

對於竇武的種種事蹟,大家或許並不熟悉。所以我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一番竇武當年的事蹟和他最終的結局。

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漢桓帝劉志剛剛駕崩。因為漢桓帝膝下無子,所以竇太后和其父竇武就一同扶立了原解瀆侯劉萇之子劉宏繼位,此即漢靈帝。因為漢靈帝承繼帝位時年僅十二歲,所以無法親自處理國政,再加之東漢時期素來就有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專政的傳統,所以竇太后及其父竇武就當仁不讓地主持國政了。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由於漢靈帝即位時過於年幼,所以竇太后及其父竇武負責主持國政!

竇武出身於東漢時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河西竇氏,而且竇武他早年與士大夫群體交往密切,在社會上一直享有極高的聲望,所以竇武后來就被士大夫群體尊奉為"三君"之一(其他兩人是劉淑和陳蕃,皆是士人領袖)

在竇武主持國政期間,他一直想剿殺一些宦官頭目以打壓日益囂張的宦官集團。但是此事因為謀劃不嚴密而被宦官頭目朱瑀(與“羽”字同音)知曉了計劃。於是當時的宦官頭目中常侍曹節、朱瑀等人就挾持年幼的漢靈帝和深居宮內的竇太后,並矯詔號令京城周邊的軍隊和剛剛平定羌族叛亂而回京的張奐轉而去圍剿竇武、陳蕃等人。最終竇武、陳蕃等人皆死於亂軍之中,而這場以剿殺宦官頭目為目標的政變也最終失敗了。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竇武等人皆死於亂軍之中,政變也隨之失敗!

作為士大夫領袖和外戚首領的竇武被宦官集團輕而易舉地剿殺了,並隨之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黨錮之禍,這對東漢王朝當時的士大夫群體和外戚集團而言,此次失敗不可謂不教育深刻、不可謂不發人深省。而二十一年後的何進和袁紹等人在同樣密謀剷除宦官集團時,他們能不吸取竇武的教訓嗎?他們能將這時隔不久的慘痛教訓置之不理嗎?當然不可以!

另外,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客觀規律,那就是沒有任何人能夠萬無一失地做成某件事,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敗,只不過是幾率大小而已。例如吃魚這種簡單至極的事情,不是也有人可能會被魚刺卡住喉嚨嗎?更何況想要毫無任何隱患地發動一場政變,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當袁紹等人在密謀剷除宦官集團時,他們只能盡力地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以完善自己的計劃,而最值得吸取的教訓就是二十一年前竇武慘遭失敗的教訓。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袁紹等人必須盡力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以完善自己的計劃!

竇武當年的失敗給了袁紹等人什麼樣的教訓呢?那就是缺少兵權的一方永遠都會處於弱勢,缺少軍隊支持的政變永遠都缺乏主動性。當年的竇武就是因為沒有軍隊的支持,所以當宦官集團以矯詔的方式號令軍隊時,竇武等人就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

而袁紹等人恰恰就是因為吸取了該教訓,所以他們想在發動政變之前,提前掌握一隻聽命於自己的軍隊。這並沒有錯,畢竟上一次竇武的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兵權,沒有軍隊的支持。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袁紹等人恰恰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所以才想引入董卓以為軍隊外援!

二、袁紹為何不重用京城禁軍,偏偏要捨近求遠地引入董卓?這還是因為吸取了竇武失敗的教訓!

或許有人會認為當年何進乃是大將軍,袁紹乃是司隸校尉、袁術也是虎賁中郎將,所以他們三人手裡都掌握著一定的軍隊,完全不必讓西涼董卓進京啊!

這恐怕就又牽扯到當年竇武失敗的教訓了。《三國志·袁紹列傳》就明確記載道:"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洩,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

這段話的意思是"袁紹當年對何進說:'黃門侍郎、中常侍這類宦官因為常年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朝野內外都很畏懼他們。之前竇武想要誅殺宦官卻反被宦官所殺,這是因為他事情洩漏,還以五營士兵為依仗的緣故。五營士兵(指代禁軍)常年駐守在京城,他們都很畏懼宦官,然而竇武居然還要利用他們!後來五營士兵果然叛逃歸順了宦官,這純粹是竇武自取滅亡啊!'"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袁紹曾分析竇武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借用了禁軍之力!

原來竇武當年準備發動政變時,他手裡也並非是毫無一兵一卒。事實上,竇武當年也曾掌握著部分禁軍,其人數大概也有數千人。只不過竇武當年對局勢的判斷太樂觀,他就像曹操所說的那樣,以為就憑几個小吏就能擒殺宦官頭目,所以他並沒有積極地慰勞禁軍以換得其絕對忠心。

就是這個隱患使得竇武等人最終死於亂軍之中。原來當時的京城禁軍作為普通武士和中級官吏,他們並不熟悉竇武作為外戚首領和士大夫領袖的權威,但是這些禁軍在皇宮宿衛期間卻非常清楚地瞭解到曹節、朱瑀等宦官頭目的地位。

這些禁軍都知道曹節、朱瑀等宦官當年都是先帝身邊的大紅人、都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顯赫人物、都是曾把持朝政十幾年的資深權宦,而竇武等人則不過是剛剛掌權不過半年的新貴而已,孰輕孰重?認可誰的命令,不認可誰的命令?這豈不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嘛!更何況當時曹節、朱瑀等人的手裡還有矯詔而來的皇帝詔令和太后懿旨!這更加會令不明真相的禁軍或倒戈一擊、或四散而逃了。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駐守京城的禁軍因為了解宦官的權威,所以十分畏懼宦官!

事實上,當年竇武手下的皇宮禁軍就是如此表現的。《後漢書·竇武列傳》記載:"甫兵漸盛,使其士大呼武軍曰:'竇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隨反者乎?先降有賞!'營府素畏服中官,於是武軍稍稍歸甫。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

這段話的意思是"王甫命人向竇武軍喊話道:'竇武謀反,你們皆是朝廷禁軍,應該宿衛皇宮,為何要跟著造反?先投降者有賞!'禁軍一向畏懼宦官的權威,於是竇武軍就開始有少部分人投降了王甫。等到晚上,竇武手下已經基本沒兵了(晚上天色較暗,自然更有利於逃走或投降)。"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東漢王朝的京城禁軍都很畏懼宦官頭目!

也就是說當宦官王甫命人向竇武手下的禁軍喊話招降時,這些禁軍因為畏懼宦官的權威和皇帝的詔令而紛紛投降或逃跑了,只不過短短一天,竇武手下的數千兵馬就逃得無影無蹤了。而竇武也就此成了光桿司令,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斃。

就是因為竇武的這個慘痛教訓,所以何進、袁紹等人才不敢重用京城內的軍隊,所以他們才會想到調遣遠在西北地區的董卓進京。畢竟偏居西涼的董卓相較於京城禁軍而言,更容易控制一些,更容易號令一些。

為什麼袁紹當年要力勸何進引入董卓?其實他是吸取了竇武的教訓

因為竇武失敗的教訓,所以袁紹才不敢重用京城的禁軍,所以才要引入董卓!

結語

總而言之,袁紹當年引入西涼董卓的計劃並沒有大錯,更談不上愚蠢,他只是在極力地吸取二十一年前竇武失敗的教訓而已。而吸取前人的教訓以完善自己的計劃,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確的做法。

事實上,袁紹引進西涼董卓的計劃之所以會失敗,何進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正是何進的驕傲輕敵才導致他自己會被宦官在宮中暗殺掉。而正是因為何進之死才意味著董卓失控,否則以何進大將軍之職位和外戚首領之身份,作為朝廷命官的董卓斷然不敢廢立皇帝,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董卓亂政等現象了。

而且據我估計,如果何進活著,那麼董卓極有可能是替何進辦完事後,領一筆封賞就回西涼老家了。唉,最終只能感嘆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憐的袁紹因為何進的無端被殺而莫名地揹負了數千年的黑鍋與罵名啊!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