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洛寧歷史人物研究

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 張澤武

我查閱了大量的明清歷史文獻,對洛寧歷史人物明朝四川巡撫張論做了全面探討和研究,整理了《明四川巡撫張論傳》,本篇共分五部分,一、張論生平事蹟,整理於2003年;二、歷代地方誌中的張論事蹟;三、明清兩代朝廷大臣對張論的評價;四、張論的兄弟及子孫;五、張論故里、故居的文化古蹟;六、誥封聖旨;七、張氏傳世碑帖——《琅華館帖》。第二至第七部分整理於2019年11月。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明朝巡撫官服(網圖)

一、【張論生平事蹟】

張論(公元1571—1634年),字建白,號葆一,河南省河南府永寧(今洛寧)縣王召裡德里村人,明末大臣,軍事家。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庚子科舉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庚戌科進士。明崇禎年間,因其官至四川巡撫,世稱"張巡撫"。

"公諱論,字建白,其先同州人,始祖曰仲文者,始徙永寧家焉。(仲)文生貴,貴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樸,樸生稔,稔生公父(士)益,傳世久遠,樹德不衰,至於公而始大。"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按張公諱論,字建白,別號葆一,其賓於國,祀於鄉。為兌泉公士益者,公父也,士益出於金竹公稔,稔出於樸,樸出於注,注出於銲,銲出於玹,玹出於貴,貴出於仲文,其先為秦同州人,至(仲)文以避兵徙永家焉,此艱難之始也,代有隱德。篤生公,有異徵。"(《葆一張公行狀》)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明武林詹鍾玉《張中丞傳》

張氏祖籍陝西同州,即今陝西省大荔縣埝橋鄉東埝橋村,元明之時村名雁羌。傳至元朝末年,張仲文因避兵亂攜家遷居河南永寧,後裔世居邑南金門川德里村,張氏世代有隱德,九傳至張論。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張論祖父張稔,字汝豐,號金竹,"性剛介嚴 正,丰采(彩)凜然,不疾言厲色"。"邑大旱, 蝗民飢相食,公度裡甲中,至不能餬口者,可二十餘家,乃出粟百餘石,一一賑其乏,遂不知有旱者,邑侯高其誼義,旌之,加綽楔焉。"張稔生平事蹟見《張氏家乘》,可見張稔樂善好施,多善行義舉,為鄉里稱頌。

張論之父張士益,字進德,號兌泉。為永寧孝子,《永寧縣誌》有傳。"風稟至性, 事段淑人以孝聞,讀書好古雅,重儒術,好施樂善,為鄉里所宗。""素行公直裡甲之役,宜陽三原王知縣即坐以公直相累,突以他事,薄懲十板。張論負杖請責,仍泣曰:"兒若不登第, 不敢一見父面。"張士益以孝行卓著,卒祀鄉賢。(《張氏家譜》、《永寧縣誌》)

明武林詹鍾玉《張孝子傳》贊曰:

"祭海先河,禪山始麓,有開必先,無往不復。德里之村,實生望族,毓秀鍾靈,珠胎玉璞。維此張公,內行穆穆,至性感人,天倫是篤。殫心奉母,必虔必肅,色養兼隆,旨甘並蓄。疾而籲天,響答唯速,仁心為質,匪棘其欲。文章啟後,詩書式糓,鵲印龍旂,丹朱其轂。簪裾赫奕,芝蘭馥郁,望氣崑崙,探源星宿。順德所徵,施於邦國,千秌仰止,金門山谷。"

張論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四月初四日出生在永寧(今洛寧)縣南王召裡金門川德里村一個家道殷實的耕讀之家,張氏先世以孝悌力田起家,雖世代讀書,但從未取得過科舉功名。故而張氏歷代先人非常重視教育,其父張士益對張論管理甚嚴,督促學業,希望張論兄弟能刻苦攻讀,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張論"生有異徵,天資穎敏,不妄言笑,喜讀書,善囑詞。少年之時,嶄露頭角。""八歲能屬文,十歲燁然有聲,十三補弟子員,十四廩於學官,讀書一目十行,做文章片刻可就,十三經二十一史,志林稗海,陰陽八卦,河圖洛書無不精通。"(《葆一張公行狀》)萬曆"辛卯(1591年)科中河南副榜,癸己(1593年)以選貢試入成均。甲午(1594年)試禮闈,首錄其房以文太奇復置副榜,時公二十有四,名聲大噪。"(《葆一張公行狀》)萬曆庚子科(1600年)中舉人,萬曆庚戌科(1610年)中第三甲第59名。1997年我在北京國子監看到《明朝萬曆庚戌科進士題名碑》雲:

"張論,河南永寧人,第三甲第159名。" 張論14歲考中秀才,21歲中河南副榜,24歲成貢生,30歲中舉,40歲始中進士。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張論考中進士後,授官行人司行人。不久祖母段氏病故,服艱歸裡。癸丑(1613年)服癸,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除行人,授皇華使節,奉簡書詣蜀,歷秦晉所至山川原野,低迥攬轡,有餘思焉。戊午( 1618年),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庚申(1620年), 秦昌帝即位,張論上疏建言:"首陳堯舜十二事,曰:處郊廟,正謨烈,勤政學,酌親親,覆相品,廣言路,珍起居,惜經費,恤民窮,防魄兆,豫招攜,廓大同。"俱堪稱中興之策,上嘉納之。(《張公行狀》)張論上疏,其言皆切中時弊,而勤政學,珍起居兩議,尤有先見之明。天啟辛酉(1621年),張論上疏"請恩選以補臨御覃恩之缺,多士果徵如茅斯拔"。尋奉命巡視京都西城。公上疏建言,一疏"齒及跋扈大吏,窟穴大黨。又請罷內外欺蔽之臣,及緝獲妖僧,積可參逆送法司。一時中外肅然震驚。"(《葆一張公行狀》)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天啟元年(1621年)秋,大明四川永寧宣撫使土司奢崇明素蓄逆謀,佔據重慶,擁兵叛亂,殺巡撫、府道大將等朝廷大員17人,攻陷名城四十七座,侵墮疆土二千餘里,乘勢圍攻省城成都,長達百日之久,建立國號曰大梁,自稱皇帝,朝野震驚。西南邊陲,形勢危急,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為此憂慮重重,天啟皇帝審時度勢,特命張論巡按四川,前往西南平定叛亂。朝廷"當遣巡方使疇不宜入蜀,以為大厲,公笑曰:“皆為其疇,為其難耶!東西南北唯君命是從,即死且不朽!"(《葆一張公墓誌銘》)臨行,天子曰:"爾督徵,爾監紀,惟爾力!"(《葆一張公墓誌銘》)"天子以監軍事委公,以巡方御史監督各督撫徵進",(《張中丞蜀事小傳》)張論臨危受命,心急如焚,公不及限,持節以往,單騎兼程,衝重圍而入。公馳入成都,與四川巡撫朱燮元謀調騎兵、步兵共六十萬,請帑金五十萬,迅檄督撫,陳師新都,刻期進討。"時承平已久,兵不習戰,人濌且玩。叛軍鋒芒甚銳,我軍惟怯,久禡於錦江,兩軍對壘,鼓聲不振","公欲進師,師不進。"張論非常憤怒,擐甲憤裂,割牛酒,親自按劍誓師,泣曰:"爾輩不用命,我即刎以謝朝廷。我即刎,爾蜀百萬生靈將付誰手!".張論親自援桴擊鼓,鼓聲起眾始行,深入箐獠荑洞,又陰得其鄉導奔奏者,經數十戰,徑殛之。(《葆一張公墓誌銘》)大破叛軍於瀘漵之間,攻克重慶。張論曰:"賊巢險遠屹崪,水勢渤橘,揚去必為後患"乃揮軍乘勝鬷邁逐北,覆其穴。獲牛馬器械累鉅萬。生擒黠首樊龍、張彤二渠魁,俘獻石永高、黑蓬頭等三十餘人棄市。(《張中丞蜀事小傳》)告諸郊廟,慶賀西南大捷。張論率大軍乘勝追擊,繼續深入,搗毀叛軍老巢,連破永寧、藺州諸處箐洞,使之悉入大明版圖,奢崇明僅以孤身遠逃水西,這次戰役,先後收復名城四十七座,復拓疆土二千餘里,於是全蜀太平。

公在蜀平叛前後兩載,"暴露腥風蠻雨之鄉,險阻劍閣涪水之雲,畏此簡書,公毅然曰:"吾佩天子命,死忠死孝,他非所取計也。"(《葆一張公行狀》)公在蜀"以蜀亂多艱",先後"章奏凡一百三十二,屹然一柱為劍閣雄。"(《葆一張公墓表》) 張論入川平叛,"而蜀平,自古用兵未有得志西南夷者。噫!此真得志矣!於是,貴州水西安氏亦稱變,予(侯恂)則奉命監軍封疆之事時,時走尺一請益於公,每嘆公集思益廣,如武侯之公忠;料敵制勝,如武侯之玄妙;而憂國奉公,則又如武侯之鞠躬盡瘁,宜其兵不留行,而立奏廓清也。"(《張公神道碑》)

天啟甲子(天啟四年,1624年),擢升張論為大理寺(棘寺)左丞。天啟丙寅(六年,1626年),晉升張論為通政司右通政(銀臺右)。

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各軍功盡歸閣黨,"以忤魏黨意,而蜀功七年不敘。"(《張中丞傳》)張論未出都時,曾上《災異疏》中有:"客閹恩上加思, 例外求例"之語,魏黨深銜恨之。(《葆一張公行狀》)張論立朝不避權貴,剛正不阿因上疏言語戟毀魏忠賢,屢推不用,故川功七年不予敘錄。長安(指京城)朝臣盡為公危,尋丁母朱太淑人艱歸裡(永寧德里)。

戊辰年(1628年),崇禎皇帝即位,剷除閹黨勢力,魏忠賢自盡。"今上龍飛首歲, (天子)敕大司馬覆蜀功,公(張論)以解圍、復城、搗巢三案,勞績並茂"。(《葆一張公行狀》)兵部上張論平蜀之功於朝廷,"謂拮据二年, 始終三案,冒險於峭崿,箐篁、蜒舌、獠牙,置生死於膜外,勞不亞督撫。""蓋(明)實錄雲:上(崇禎)嘉嘆,升二級,蔭一子錦衣衛指揮同知世世不絕,賞白金四十,紵絲三襲,子誥命。"《張中丞蜀事小傳》,張論"按蜀之時,固圉以不啟戎心,挺鈹力戰,以消蜀氛,功績有如此。"崇禎二年( 1629年),"奢酋(奢崇明)潛結水西(土司)安邦彥,復圖報怨,合番蠻洞獠號十萬,帶甲毒逐,校聯島吻,進圍永寧州,西南復大震。"(《張中丞蜀事小傳》)朝野上下十分震驚,崇禎帝召開御前大臣廷議,朝臣一致認為張論曾入川大挫叛軍烽氣,搗毀其巢穴,能制賊死命,一致推舉張論入蜀再度平叛。故而崇禎皇帝採用廷臣建議,特封張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起公田間,命往撫蜀。並"重賜之誥,貴其三世。"張論的祖父張稔,父張士益及張論三代,均誥封(贈)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祖母段氏,母朱氏,妻段氏俱誥封(贈)淑人。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張論聞命後,即日就道,抵夔州,簡精銳八千人,泣血誓師,檄總兵官侯良柱將之,責其海子峒進軍失利,函令圖功自贖。又密授方略於監軍道劉可訓,激勵將士。懸重賞以購賊首,令其萬分戒嚴,務令擊殺叛軍片甲不留,方為全勝。進軍之時,叛軍氣焰方盛,敵眾我寡,張論手按天子尚方寶劍誓師,引謝玄淝水八千破強秦十萬,督勵道將,曰:"吾昔日索刃笮, 西搗之,我兵不毳,士殊死戰,席勝竭猛力,賊可破也,何懼為?"(《張中丞蜀事小傳》)張論於是挑選精銳之士六千人為敢死隊員,衝鋒陷陣,各給重賞,仍遍拜諸將,嚴令務必誓死以戰。大軍直趨五峰山,叛軍駐紮山上,官兵不避刀弩矢石,有進無退,直逼奢崇明安邦彥大營大帳, "叛軍備不堅,有懈色,我兵突至,錯愕鳥獸散。""官軍乘勝奮勇殺敵,遂大潰,得以盡斬累年逋寇,斬首萬級,殲渠首(叛軍首領),斬奢崇明,安邦彥二酋,函其首,告諸郊廟,俘獲叛軍無數。張論上疏報捷。"天子覽奏大悅曰:"壯哉中丞! 某受賑有截,此西南第一奇捷也。"兵部尚書張風翼《敘功疏》雲:"天子特許為西南第一功捷,煌煌天語,莫足以鼓勞臣之心,服壯士之心"天子犒金三萬,以寵勳績。

張論感上知遇之恩,益治師七萬搜剿叛軍餘孽,公又"遣兵巡迴山谷,鼙鉦之聲震動林壑,陰崖硿硥,竄伏摉彌。捕酋黨陳文魁,胡宗祿及崇明妻馬氏與子(奢寅)皆獲焉,獻俘作樂,考縣告廟。因撫戢其地,留戍控守巴蜀一帶,迨於渝岷宴然矣!"(《張中丞蜀事小傳》)

張論於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出巡四川,兩平蜀亂,功在社稷,全蜀太平,皆公力也。

張論平叛後,上疏朝廷條陳平叛善後事宜"如條陳進兵機宜,問叛首之罪,別招降之科,絕再叛之源,禁子女之留,專大將之權,續米糧之供,申連營之制,協會剿之期,及夫善後諸疏,悉綢繆石畫也,宸衷多嘉之,章奏又凡一百四十三上。"(《葆一張公行狀》)

張論上《報捷疏》雲:"(平蜀西南大捷)此皆仰仗我皇上龐暢之威靈,輔樞諸臣豫定之方略,總督舊撫按臣分佈之成算,道鎮二臣誓死血戰之赤心,遂一朝而斬僭號送死之元兇,又擒殺大方首逆安邦彥父子三人,至於安位黃口遊魂,從此直搗巢穴,休息五省億萬年久安之祚泰山而四維之矣。"

又云:"崇禎二年八月十四日奉聖旨據奏,永寧大捷,奢崇明,安邦彥父子同時擒斬,偽逆渠魁,亦多俘獲,殺賊至數萬計,真西南第一功捷。奏稱:新督、舊撫、按臣悉有指授,道鎮督兵力戰,該撫檄諭亦見方略,其有功各官,核奏敘賚,仍先行該布司查見,貯積存賞功等銀,給發三萬兩,解赴軍前,犒賞衝鋒官兵,以示朝廷得意。"張論上疏報捷,歸功於總督與將士用命,而已不言勞。

明兵部尚書張風翼《敘功疏》雲:"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張風翼等為元兇授首,川局已結,遵旨敘錄有功文武官員,以彰勸典,以勵後效事。該四川巡撫張論題前事等因,奉聖旨"該部知道。又該四川巡撫張論題為"遵旨敘錄有功忠順土司,乞賜加銜,以鼓後效,期草結局事。"又云:"以蜀功言之, 原任四川巡撫張論,謀運機先,功收事後,方飛檄驅車之日,叛逆早已魂銷,迨建牙畫策之秋,反側因而志戢,應加升蔭以示酬庸云云。......原任四川巡撫張論加一級,於原任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升一級指揮,使賞銀二十兩,崇禎七年六月具題,奉聖旨。

《四川巡撫葆一張公行狀》雲:"蜀亮渡瀘而七擒七縱者,績非專武烈有以服其心也,而公兩秉節鉞,而兩戡蜀亂,南人不復反者,公與亮揆一也。"偶因軍中失印,張論上書待罪乞歸,朝廷從公請,聽歸。

張論平叛後,"朝廷上下交重公將畀樞柄,而公引疾遽返,讀書不問外事",在家鄉"廣施予,贍其姻族,廣周貧寒子。"崇禎六年,"春飢, 公哀此殍離,賑粟數百石,全活者數萬人。"

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 十一月,李自成農民軍從澠池渡黃河,大軍圍攻永寧,張論正鄉居在家,聞變即舍家入城,招兵繕械。或止之日:"如家何?"張論曰:"城之不守如家何?"毅然以守城為已任。張論變賣家產,捐金八百,招幕精銳鄉勇三千人,犒賞守城有功人員,誓死守城。農民軍慣以偷襲攻城,張論帶領守城人員,偕川部將屢用奇計,擊退農民軍, "射殺旗下者三(人),斬首級者八十八(人),生縛者二十二(人)。"張論舍家守城,家鄉的宅第被農民軍燒燬,或諷之曰:"家燼城墟如身何?"公厲色叱之曰:"身為大臣而先去,以為民望,如一邑百姓何?"農民軍圍攻永寧長達七個月之久,張論"枕戈眠月,帶甲披霜,棲城堞者七月餘,殺傷賊數百人,農民軍久攻永寧城,終不得利,撤圍西去。張論"久在行間,霜寒雨露,餐風露宿,棲守城七月,城守積苦,蓋已枯心竭矣!漸有膏芒,公竟以勞瘁成疾。""一夕, 雷電並作,長虹亙天而逝。"

張論一生著有《前後言兵事疏》二百七十餘篇,《永寧大捷》、《暑涼谷集》等行世。

張論於崇禎七年六月初八日卒於金門川金門寨。距生之隆慶五年四月初四日,享年六十有四,崇禎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於永寧城東北豐家原,亦謂之豐原之墟。即今洛寧縣城東北鳳翼山。後遷葬金門川德里村南張氏祖塋。

德里張氏二十一世孫張澤武整理

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

二、【歷代地方誌中的張論事蹟】

1.清 順治十年《永寧縣誌》卷七 人物誌 勳業:

"張論,號葆一,永寧人。敦大嚴重,望之若神明。兩番蜀功與奢酋相終始,標銅柱金吾。崇禎五年自蜀歸裡,復值流寇突薄永寧,捐金捍禦,力保孤城,竟勞瘁以殉。蓋始終死王事者也。蜀祀名宦,府縣俱祀鄉賢。而邑人又思慕功德,請建特廟,以時爼豆,仕至四川督撫,入鄉賢。"

2.清 順治十年《永寧縣誌》卷七 人物誌 勳業還收錄有王鐸撰《都御史張公傳》、詹鍾玉撰《張中丞傳》。

3.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誌》卷七 人物誌、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六 藝文志均收錄有詹鍾玉撰《張中丞傳》。

4.清乾隆《河南府志》 人物誌 收錄有王鐸撰《都御史張公傳》

5.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卷27 人物誌 P31-32頁:

"張論,字建白,永寧人,萬曆庚戌進士,擢御史,巡按四川,土寇奢崇明等叛,據重慶府。論授將士略,復重慶,拓故疆二千里,熹宗行獻俘禮。莊烈宗立增秩二。既而奢孽復結水西蠻十萬入寇,西南大震。晉論都御史往撫,抵夔州,擒斬奢崇明、奢寅、安邦彥諸渠魁,歸裡卒。"

6.清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通志》卷 6 名 宦 P31頁:"張論,光州人(此處記載錯誤,應為永寧人)。由進士,天啟間巡按四川,藺酋之變,同撫軍守成都。崇禎三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剿奢崇明、安邦彥,大破兇醜,蜀人賴之。"

河南洛寧張澤武——明四川巡撫張論傳(一)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