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河南洛寧王嘉飛:史話洛寧第一日本留學生——王範李庭彩


河南洛寧王嘉飛:史話洛寧第一日本留學生——王範李庭彩

時間過的真快,據洛寧第一日本留學生王範李庭彩先生所處的時代整整過了100 年。清末民國初期,有史所載洛寧到日本的共兩人:一個是趙村鎮革命志士許幼平,一個是王範鎮學生李庭彩。許幼平為保共和,於1914東渡日本,拜見孫中山先生,尋求革命真理“再造共和”;李庭彩作為洛潼鐵路專門學校管理科的優才生,抱著“技術救國”的志向,在老師、家族的支助下,東渡扶桑,學習先進技術,報效祖國。

《洛寧縣誌》(民國六年版)僅有記載“李庭彩畢業洛潼鐵路專門學校管理科”的信息;《洛寧縣誌》(2005年版)僅有記載“1916年,李庭彩赴日本留學歸來,剪掉髮辮,眾即圍觀”的簡單信息。僅憑民國初年李庭彩赴日本留學,後回鄉剪掉髮辮這兩點,足以說明李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但因李在解放前已去世,解放後民國資料的缺失和空白,這樣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無人記述,無人重視,實屬憾事。

李庭彩先生的兒媳張紅珍(生前系教師)和筆者的外祖父劉松成先生系姑舅表兄妹,加上李庭彩回鄉後常到劉家同外曾祖父劉樹勳(民國時期洛寧名中醫)敘舊,聊天,同時聽其後人、鄉親所傳,查閱《李氏家譜》等資料,將李庭彩先生資料簡述如下。

李庭彩,王範鎮東街人,於清光緒10年(1884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僚世家,在叔伯兄弟中行三。李庭彩的曾祖父李彥林,太學生,欽賜同知銜應授奉政大夫(正五品,相當於省人大代表或政協副主席)。祖父李文魁,候選分縣。父親李培仁(1861--1898),廩生,光祿寺署正銜特授歸德府考城縣(今蘭考縣)儒學正堂(相當於今天的教育局長或縣中校長),後任知縣。李家有田地幾十傾,在興華等地還有竹園等產業。其伯父培坤,例受布政使理問(從六品,省政府掌管勘核刑名訴訟。)。叔父培禮,太學生,欽獎五品頂戴。雖說李庭彩父親、母親楊氏早逝,由繼母田氏撫養。生於這樣一個殷實大家庭,孤兒寡母生活還是不成問題的。

清末風雨動盪,傳統科舉已成窮途末路,新學漸興。李家與時俱進,沒有讓庭彩繼續走科舉之路,走上了一條通向光明的探索之路。李庭彩在王範陰傢俬塾隨清朝監生,河郡自治研究所畢業的陰旭升先生門下啟蒙。並於民國元年考入新成立的洛陽鐵路學堂(又名洛潼鐵路專門學校)管理科。這是有時代背景的須加以說明。

汴洛潼鐵路是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擴張產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八方風雨匯中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交織,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反映到隴海鐵路的修建史中。由始建汴洛鐵路到隴海乾線的形成,由借外債建路到國人自建,由商辦洛潼鐵路到收歸國有,停停建建,修修壞壞,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

1910年8月,洛潼鐵路由中國人自己的技術人員主持,自洛陽向西開工建設。開工典禮的會場上萬人湧動,熱鬧激揚。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鐵路,是從外國人手中奪回的本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權力……即便是頭上還盤著長辮的國人,也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洛潼鐵路是隴海線的中心路段,為防路權外溢,河南從1906年開始自籌集股商辦。因集股困難,借款開工,後因武昌起義停工;民國初年,洛潼鐵路收歸國有,併入隴海線,由比利時公司修築,又因歐戰發生再遭停工;1919年,日人企圖包修該路,河南人民聯合抵制,終挽路權。洛潼鐵路修修停停,歷經曲折。這個漫長的歷程中,凝聚著河南人民保護路權,維護主權的心血和努力。

在清末到民國初年留日大潮的影響下,河南開始向日本選派留學生,其間先後有一批官吏、進士和青年知識分子或官費或自費赴日留學。他們在日本學習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民主革命思想,並辦報辦學,傳播新知、積極參與收回利權運動,成為推動晚清河南社會革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李庭彩是洛潼鐵路專門學校成立後的第一批海外留學生,由於民國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提供留學經費。大批有志青年只好自費留學。李庭彩在老師和家族的幫助下,於1914年赴日留學。到日後入東京東亞鐵路專門學校建設科求學。1916學成後歸國。李庭彩回國後有一事成為河洛要聞。

自古以來,漢人都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秦漢以前,剃髮可是僅次於砍頭的重刑,若是一個光頭走在街上,那麼人們就視其為不孝,此人也再抬不起頭。滿清入關後,為剷除漢族人的民族意識,消弭反清鬥爭,要求全體中國人留辮子。當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自然招致了漢人的反抗。為保衛“束髮而冠”傳統,許多漢人誓言“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於是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大屠殺事件。此後,剃髮留辮成了漢人男子別無選擇的髮式。

頭頂一根“豬尾巴”,作為臣服於滿清的標誌,無疑是漢人的恥辱。當辛亥革命成功後,第一件事就是要中國人剪辮子,甚至將剪髮作為革命的標誌。然而,許多漢人居然對這根“豬尾巴”戀戀不捨起來,甚至眾多人為此而付出生命, 而辛亥革命勝利後也是這樣的。

李庭彩回到王範後,首先表明自己“日本留學生”的身份,也就是洋派。但也要做出與自己身份相應的事情。當時,民國政府已頒佈剪髮政令多年,但多數大清遺民不願剪髮,甚至東躲西藏。李庭彩於1916年7月,回鄉的一個王範集日,搬了把椅子,坐於離其家不遠的營房院口,讓剃頭匠為其剪髮。本來作為第一日本留學生,已成為轟動洛寧的名人,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街之上帶頭剪髮,更讓山區人驚奇,大開眼界。當時李庭彩剪髮時圍觀鄉民不下500人,該事成為茶館、飯莊、各大村寨熱議的話題之一。從此,洛寧政府出動警力,開始強制剪髮。該事同時被記入縣誌。

李庭彩作為留學生是抱著“技術救國”的理想東渡的。回國後當然也要學有所用。回家鄉剪髮不久,李便到開封求職,在隴海鐵路當練習生,後遞升為幫工程師。李家作為官宦世家,在洛陽、開封等地均有房產,在工作之餘,愛情上也獲得豐收。當年同豫東望族之女李氏結為連理。1917年9月17日生子振環。

王範李家出了全縣第一日本留學生成為家族的巨大榮耀,李庭彩未未歸國前,族人就要修家譜。家譜好寫,序言難撰。王範李家於清初自宜陽柳泉花莊遷居王範。三修家譜,第一次於嘉慶十五年,第二次於民國四年,第三次1995年。二次修譜,李族組族長、戶首等鹹推庭彩作序。當時其尚在東瀛。庭彩很重視此事,很快序言寫好,本次序言的重大貢獻是,將李門十一世後,各輩份起名用五言詩固定下來:“振運鵬祥孔,春克中友英。安然喜祖風。恆純慶延功”。至今,李姓族人起名仍沿用該詩輩字。

王範自古系豫西重鎮,商賈雲集。民國年間,軍閥割據,加上地方刀客騷擾,商戶多次要求縣政府成立商會,加強行業管理和自保。1915年洛寧商會成立,辦公場所設在王範街。會長人選必須具備社會名流、德高望重、足智多謀才行。鑑於李庭彩的家庭出身、社會閱歷等方面,王範各大商號、鄉紳、政要都推舉李庭彩做第二任商會會長。當時,李尚在開封工作。縣長親自出馬到開封,誠懇邀其回鄉任職。李無奈,和工作單位辦理離職手續,攜帶一家3口回鄉任職。

李庭彩就任洛寧商會會長倒也風平浪靜,畢竟出自名門,有留學背景,見過大世面,又於王範鎮長李九(字潤庭)、名士崔之誠、陰茂功、劉樹勳友善,同梅發魁軍長有交情。三教九流,黑白兩道,也十分尊敬其為人。凡商會之事,大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作為縣商會會長要面對各界形形色色的人物,達官貴人、商界名人、軍界政要到洛寧都要到王範拜拜留學生會長。一來二去和這些人逢場作戲,稱兄道弟。也因此埋下了禍根。民國16年5月(1927),鎮嵩軍第8師駐紮王範街,日行兵差,民不聊生。一武姓旅長和李庭彩時有往來,一日要和李打麻將娛樂。孫旅長帶來一參謀,三缺一。李叫來在家省親的梅發魁軍長作陪,從晚飯後開始上場,越打越上興,梅發魁系打牌老手,沉著冷靜;孫旅長和參謀一合手,只有李庭彩越打越掃興,十三番下來,已欠孫旅長3000大洋.此時窗外晨雞已鳴,李從圈椅上溜了下來,梅發魁慌忙彎腰將其扶起。孫旅長一行起身告辭。走後,緩過神的李庭彩忙和梅發魁商量對策。軍閥翻臉不認人,別無良某,只好籌錢還賬罷了。雖說,李庭彩有留學生、商會會長的光輝頭銜,但其不善斂財,不自置業,也只好賣地還款,次日,經戶首、好友劉樹勳等人從中周旋,將其族遺產中山鎮(今興華)幾十畝竹園,賣於當地袁姓,地款還帳。

此事對李打擊十分沉重,身體每況愈下。唯一的希望寄託於獨子振環(1917---1993)身上。振環唸書用功還注重體育鍛煉,在縣中唸書時和曲書城、張學禮、馬泮水(以上三人系中共黨員)、黃埔同學王建功系同窗好友。二年級時,參加縣網球隊或陝州專區運動會亞軍。1940-1941在縣運動會上獨攬標槍、鐵餅、三級跳遠、跳高四項第一名,被譽為“三鐵大王”。李庭彩閒暇之餘常到縣議員、曾任張村區區長、名醫劉樹勳家喝茶聊天。劉將其親外甥女,清末畢業於河南陸軍小學堂王範張星耀之女介紹于振環為妻子。李對這門親事十分滿意。

1939年正月5日,孫,新運出生後不久,李庭彩與世長辭,遺孀李夫人,上世紀80年代初去世。

李庭彩作為洛寧歷史上第一位東渡日本留學學習鐵路建設技術專門人才,開啟民智,具有劃時代意義。帶頭剪辯,開風氣之先。任洛寧商會會長,維護商戶權益,創造安定經商環境,帶動貧弱的洛寧經濟發展。金無赤金,人無完人。歷史漸行遠去,李庭彩在洛寧民國曆史上卻熠熠生輝,閃爍著不泯的時代光芒。

河南洛寧王嘉飛:史話洛寧第一日本留學生——王範李庭彩

作者簡介:王嘉飛,王範人,祖籍城郊王協村,黃埔抗戰老兵後裔。洛寧縣衛健委職工,愛好文學書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寧》、《縣城經濟》、《書城》、《牡丹》雜誌上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