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鄉鎮村地名大全(李富忠)

井陘縣鄉鎮村地名大全

(完善版)

李富忠

井陘地廣人口眾,三十二萬遍鄉村。

一千三百八十一,平方公里數目清。

原有公社四十二,當今十七鄉和鎮。

三百二十行政村,六百二七自然名。

三百零七附屬村,涉及十七鄉和鎮。

耕地三十六萬畝,旱地多來條件貧。

二百一十二個姓,遍佈全縣鄉鎮村。

最大村莊屬微水,人口將近六千人。

最小村坊井子村,當下不過十來人。

縣委坐落微水鎮,縣署機關數一陣。

測魚鎮,威州鎮小作天長南峪you鎮

南障城、微水鎮,蒼巖山鎮秀林鎮。

上安鎮,辛莊鄉、吳家窯鄉、南陘鄉。

北正鄉、於家鄉,南王莊鄉,孫莊鄉。

十個鎮、七個鄉,井陘人人有念想。

五湖四海天涯走,桑梓情懷思故鄉。

您的家鄉在這裡,認真閱讀細端詳。

一、 測魚鎮

測魚行政二十村,九十八個自然名。

行政村、自然村,下邊一一闡述明。

南蒿亭、杜家莊,白城同歸測魚鎮

前頭莊、測魚村,定盤寨村楊坡村。

東莊溝、河西村,柳樹峪you村神溝村。

土地五千八十五,兩千六百一十人。

該村唐代中期建,千年有餘古老村。

朱會牽頭六個村,一千畝地千餘人。

圪塔堖、後溝村,棗水溝村水峪村。

包括上嶺整六個,元至正年許立村。

山形似豬稱“豬會”,因名不雅改諧音。

石人套、沿莊村,偏坡、偏堖、南溝村。

七百一十一畝地,一千一百六十人。

明朝洪武穆立莊,鹽商“鹽莊”取諧音。

小石南峪石門村,排家嶺村巖上村。

六廟地、陽堖村,老爺廟村傲堖村。

一千二百七十畝,八百四十八口人。

元至正年有此莊,依山依勢而取名。

衝木巷、花園村,八堂池村北山村。

加上社青共五個,人口不過二百名。

清朝雍正蔣立莊,山花遍野而取名。

龍鳳山、大山頂,黃土窪村南嶺村。

代審闖、東西莊,上下桃佔倆莊名。

土地六百八十畝,三百六十六口人。

清朝道光陳立莊,山峰似龍故取名。

白城明朝建立村,山似城牆而得名。

土地七百七十畝,人口不到六百人。

紅土嘴、富子村,富子溝村王家嶺。

土地人口六七百,清朝順治任立村。

郭家口、獨一村,清朝雍正郭立村。

土地五百六十畝,人口四百五十人。

董家莊、村不大,地四人三不過零。

王家掌、是山村,清朝雍正王立村。

人口二百五六十,土地三百剛掛零。

南蒿亭、村不小,一千五百二十人。

土地一千四百多,宋末元初建立村。

石堂溝、南嶺村,南坡堖村馮家嶺。

泉峪堖、深河村,殺魚鍋莊共八村。

西溝五百三十人,附屬村坊十二名。

核桃樹窪楊河門,四畝口村井上村。

山神廟、嚴家莊,大圪梁村南堖村。

麥地闖、榆樹莊,最後加上桃園坪。

土地五百六十畝,清朝同治就有村。

南寺人口近千人,車荒堖村西堖村。

桃樹溝、野牛坑,龍王廟村陽坡坪。

小圪、共八村,人均二畝不夠分。

元至正年竇立莊,位於寺南得此名。

南寺掌、北溝村,紅臺溝村沙窩村。

洪武年間建寺廟,人口不足四百人。

因居寺院南地端,形似手掌而得名。

杜家莊、牛蘭溝,宋代中期杜立村。

土地六百六十畝,八百二十多口人。

崔家峪、南溝村,金天會年崔立村。

土地五百八十畝,人口不足八百人。

馮家莊、是單村,清朝乾隆馮立村。

人口二百八十多,土地三百剛過零。

雁過口、嶺棚村,大小柳樹峪兩村。

白楊溝、朝尖溝,窯家溝村花缽村。

人口五百二十七,土地六百近五零。

咸豐年間高立莊,每年飛雁而取名。

井家溝、葦片莊,老牛峪村南溝村。

清朝嘉慶康遷此,山形似牛而得名。

土地二百四十畝,二百三十六口人。

二、威州鎮

二十三個行政名,自然二十五個村。

莊子頭、南固底,現今合併威州鎮

威州原管東西街寨灣、北岸、南溝村。

隋代就有古村落,金代設州而得名。

東頭村坊真不小,兩千四百六十人。

土地不到三千畝,唐代廟宇“觀”所證。

上坡頭、坡頭村,唐代就有古村名。

坡頭村、七百人,上坡四百七十人。

上坡頭、七百畝,坡頭八百剛掛零。

五里寺

人近二百,雍正年間高立村。

土地不到四百畝,距“觀”五里得此名。

五柳人近二百口,嘉慶年間馮立村。

地勢低窪柳樹多,五里寺管而取名。

南平望、村不小,一千八百少一名。

土地四千少四十,洪武馮氏立此村。

北平望、近千人,萬曆年間楊建村。

南北平望地勢高,一馬平川而得名。

新蒿亭、地千畝,八百三十八口人。

宋末元初就有村,興建水庫遷新村。

南固底、超千年,一千三百差九人。

土地兩千二百多,廟建牢固而得名。

南北固底是孿生,郝氏明朝分兩村。

土地一千出了頭,一千一百零九人。

高家峪、中等村,一千一百少倆人。

地近一千三百二,明朝高氏立莊人。

威河西、新河西,一千四百人掛零。

土地兩千零四十,坐落冶河而得名。

石棋峪、村不小,兩千不到二十人。

兩千四百多畝地,嘉靖年間楊建村。

楊家老少全搬出,韓李兩姓隨後跟。

三姓原籍在北正,新遷在此仍作鄰。

兩千四百多畝地,嘉靖年間楊建村。

莊子頭

、算大村,人口差點兩千人。

土地五千還有餘,唐代時期就有名。

魯家峪、村坊小,人口五百十二人。

明末魯氏種山地,地勢姓氏而取名。

三峪一千餘口人,丟牛李叫“三牛村”。

母口、井坡、窟窿峪,東溝峪谷早有名。

東北峪、二百人,清朝嘉慶李遷村。

土地四百三十畝,後來更正用此名。

上莊六百二十人,清朝順治崔立村。

一千一百八十畝,人均二畝不夠分。

三、小作鎮

趙莊嶺、庫隆峰,再加一個桃林坪。

合併仨鄉十九村,二十七個自然村。

趙西嶺、羅缽村,因居土嶺得此名。

土地一千一百多,人口八百剛過零。

東嶺西嶺原一村,土地過千人千名。

清朝同治趙立莊,後因人多分兩村。

馬頭山、村不大,乾隆年間田立村。

人地不過五百數,馬頭山下而得名。

小寨明朝劉建村,人口一千二百名。

北馬峪、村坊小,人口不過二百人。

道光年間張立莊,峪谷石馬得此名。

八里溝、村子小,清朝嘉慶蘇建村。

人口土地二百多,溝、掌八里而取名。

大王廟、李家臺,胡雷口,四村名。

胡雷附屬上四村,人口七百六十名。

土地七百差十畝,明代立莊谷家人。

山西北雨遷此住,林榔遍野取此名。

楊家莊、冶西村,人口不足五百人。

土地四百三十多,關楊二姓遷立村。

原與胡雷合一村,東山銅煉而得名。

小作自古村莊大,人口將近三千名。

土地不到三千畝,元代時期就有村。

東高家莊近千人,洪武年間高建村。

土地將近一千五,區別同名改此名。

天清溝、庫隆峰,接近一千六百人。

土地兩千近二百,元代付氏遷立村。

此村韓姓多少戶,原籍本縣北正人。

盧峪不到三百人,嘉慶盧氏建此村。

土地不到四百畝,因居峪谷而得名。

南石門、近千人,元代初年武立村。

土地不足一千畝,南北石門對子村。

北石門、小村坊,明朝正統立村名。

土地人口五六百,兩山峭壁而取名。

桃林坪、近千人,明朝景泰郝建村。

土地將近八百畝,南溝、沙窯附屬村。

土地人口近千數,成化年間崔立村。

梅家莊、張北溝,一千四幾地和人。

明朝曾叫趙家莊,後以梅姓改村名。

倚坡掏窯仇家窯,明代初年宋立村。

土地四百五十畝,五百三十幾口人。

土地仨五出六里,五百四十缺兩名。

明代初年王立莊,幾次演變用此名。

天長鎮

城關、板橋、高家莊,加上山北成現狀。

五十四村天長鎮,四十九個行政村。

許水滋、村坊小,三百六十八口人。

土地四百剛掛零,正德年間許立村。

因居天然泉水溝,冠以姓氏取村名。

城關村、舊縣城,漢代早已居住人。

熙寧八年設縣治,洪武九年築土城。

建有文武城隍廟,忠孝節義祠堂等。

建築至今仍存在,現已大多改他用。

城內、北關、東西關,統一受管城關村。

土地兩千二百六,三千二百六十人。

蔡莊同樣古村落,一千四百多口人。

土地一千四百六,西漢時期蔡立村。

翟水滋李水滋,人地二百剛掛零。

明朝年間建立莊,翟氏李氏立村名。

河東一千六百人。綿河東岸取此名。

土地將近一千六,西漢時期已有村。

貢家莊、仇家莊,乾隆年間立村名。

土地五百六十畝,人口六百剛掛零。

乏驢嶺、小村莊,明朝萬曆建立村。

土地不到六百畝,人員不足五百名。

張河西,李河西,村民不到四百人。

倆村土地三幾百,明朝年間建立村。

黃溝北宋黃立村,原籍獲鹿遷此村。

土地二百五十六,三百四十六口人。

南關土地七百畝,人口七百四十人。

隆慶水患向南移,與城隔斷沿用名。

石太鐵路村北過,公里村東南北行。

郝家窯、村不大,順德年間立村名。

土地四百六十九,人口五百零六人。

潭洞土地四百一,村民三百三十人。

康熙年間劉立村,土洞積水取村名。

明朝立莊

朱家疃,原籍山西平定人。

土地六百八十畝,六百二十九個人。

單家清朝建村坊,故以姓氏立村名。

土地一千二百多,人口不上一千名。

王家明朝建立莊,王氏本縣板橋人。

土地不到一千一,七百四十八口人。

吳家堖、村坊小,人口不到四百名。

土地不足六百七,咸豐吳氏立莊名。

霍家莊、六百人,崇禎年間霍立村。

耕地七百三十二,原籍山西洪洞人。

清朝立莊武家堰,人員不足五百名。

土地七百五十畝,武氏本縣南正人。

陳家四百人不夠,成化年間陳立村。

耕地三百六十畝,故以姓氏取村名。

南棗林、上千年,南宋初年許建村。

土地一千三十畝,七百七十五口人。

板橋、後山為一村,唐大中年就有村。

土地兩千二百多,一千四百三十人。

村中水溝行人難,溝上搭板橋上行。

核桃園、更古老,西漢時期已建村。

期初名曰“段基村”,明朝樹多得此名。

土地三千三百多,兩千一百五十人。

大龍窩、小龍窩,

大的人少小得多。

明朝時期建村坊,老祖山西洪洞人。

土地倆村一千二,人口一千二百名。

神龍斷路有傳說,貨郎仗劍建奇功。

雨衝枯骨數百觔,龍窩石壁取莊名。

長生口、古老村,唐代人就居此村。

土地兩千掛上零,一千三百差幾名。

南劉家溝較年輕,萬曆年間建的村。

土地一千零四十,人口六百二十人。

石板片、梁家村,兩寸相差十來人。

都是明朝建的莊,相居不遠是鄰村。

梁家土地多四百,人口相差近百名。

郝家臺、

村更小,人口二百五十名。

土地不到五百畝,明朝郝氏立得村。

三家店、山北村、萬曆年間立村名。

一千一百九十畝,一千二百六十人。

三家店、自然村,涮的棒槌出了名。

村坊不大出人才,神居寶地有靈性。

東窯嶺、村齡大,元代皇慶立得村。

土地一千近二百,一千一百八十人。

東梁窪、明朝立,村民六百六十名。

郝西河、琉璃坪,宣德年間郝立村。

人口土地九百多,居住河岸取莊名。

劉西河、尹西河,人口不到四百名。

耕地不到四百畝,明朝時期立得村。

仇西河、屬小村,總共不到五百人。

成化年間建的莊,以姓以河而取名。

較大村坊周家坑,一千將近四十名。

土地一千五百畝,萬曆年間周立村。

大的村坊曹泉村,一千三百十四人。

土地不足一千二,東漢時期就有村。

三國曹操經此地,渴飲泉水得此名。

王家莊、村坊小,總共不到四百人。

人均土地一畝半,萬曆年間立村名。

東漢就有石橋頭,人口就頂八百人。

一人不到一畝地,橋建村頭用此名。

莊旺人口九百名,元朝元貞孫立村。

後莊上遷來異姓,坐落山窩演變名。

土地一千十畝多,高氏山西洪洞人。

明朝建立高家莊,人口九百差十名。

五百多口劉家溝,乾隆年間劉立村。

居住一條深溝中,冠以姓氏取莊名。

清溝坡、梨巖村、人地三百都超零。

崇禎年間建的莊,高氏本縣山北人。

秀水人口五百六,明末劉氏遷立村。

本縣山北遷到此,莊民盼水取莊名。

五、南峪鎮

一十三個行政名,整整三十南峪鎮

南峪、臺頭合一鎮,精兵簡政利國民。

南峪村坊不算小,一千九百掛上零。

土地一千五百多,隋末唐初就有名。

原名叫做‘大華莊’,坐落山峪改此名。

張家窪、村不大,人口不過八百人。

土地六百七十多,萬曆年間張立村。

西粱窪、也不大,人口不過九百人。

地理山凹借姓氏,元朝泰定梁立名。

地都明朝建立村,人口一千六百名。

土地兩千差二畝,劉秀此渡而得名。

王家巖、村坊小,人口不上六百人。

耕地六百二十多,明朝萬曆宋建村。

土地三百三十多,張家峪村三百人。

張家清朝遷在此,以姓峪谷取此名。

岸底耕地三百三,人口差五二百名。

萬曆年間宋立莊。居住崖下得此名。

臺頭村坊不算小,兩千四百五十人。

土地三千四百多,明朝嘉靖王立村。

東葛丹、牽頭名,附屬跳臺、荊芥坪。

灘魚溝村也包括,人口不上六百人。

土地六百七十多,明朝末年建的村。

西葛丹、水清窪,龍王廟村仙洞村。

明朝末年建村坊,人口土地千過零。

葛氏仙翁煉丹處,東西葛丹而得名。

東坡西坡、前後窯,常坪坪子、橋上村。

土地不足兩千五,人口不到兩千名。

常坪管轄七個村,建村明朝山西人。

貴泉、南坡、馮家村,印家、董家、康家村。

土地兩千六百多,一千九百二十人。

村口巨石勝似龜,旁有泉水而留名。

明朝天順馮立莊,因龜不雅改諧音。

北峪

八百六十人,土地八百三十整。

唐初立莊叫‘莊坪’,後改‘北峪’到如今。

六、微水鎮

長崗巖峰南良都,現在統歸微水鎮。

縣委駐地微水村,二十七個行政村。

微水街巷十八條,三十九個自然名。

秦代建立微水村,當初名叫‘大華村’。

元末因有饃饃泉,水流微小故得名。

西臨冶河‘綿蔓河’,歷史著名‘背水陣’。

現在單表街路巷,人武衚衕、陳家巷。

梁家巷、康家巷,張家劉家、李家巷。

四家巷、馬道巷,新建路、門洞巷。

河邊路、幸福街,新衛衚衕微水街。

影院衚衕北大街,建設衚衕屬路街。

長崗大小十六村,唐代以崗而得名。

土地兩千二十餘,一千九百十二人。

羅莊村莊大長崗,兩千六百三七名。

土地兩千二百多,隋代羅將葬此村。

以故取名羅家莊,後來簡化羅莊村。

八百餘人五里鋪,清朝開鋪立村名。

微新莊、管仨村,四家峪、陽灘村。

土地一千一百八,一千二百零四人。

明代中期有了莊,許、陳兩氏立村名。

人口土地二百多,芝麻峪

村清建村。

因居小小山峪裡,故以地勢取莊名。

東南河頭、南河頭,唐末宋初立了村。

土地一千四百七,一千二百六十人。

東石圪墶、石圪墶,人口不到七百人。

土地不足六百畝,明朝嘉靖有此村。

麒麟溝歸澗溝村,人口整整八百名。

土地一千二百多,清朝雍正就有名。

椅子村、黃家峪,百草堖、共仨村。

人五地九都不足,清朝雍正就有名。

巖峰村大又古老,三千五百九十人。

土地三千近三百,唐朝時代就有村。

該村居住山峰下,故以地理取村名。

馬村中等不算小,一千三百三十人。

土地兩千二十多,清朝雍正有了村。

原居村東馬拉溝,故借地勢取莊名。

段莊一千八百人,唐朝時代就有村。

東莊人地四五百,成化年間立村名。

位居金良河東岸,地勢地理取莊名。

胡家峪、屬山村,崇禎年間建立村。

人地都是三百多,胡氏洪洞山西人。

唐代就有良河東,人口上千掛了零。

良河西、村莊小,人口不上六百人。

土地一千零八十,萬曆年間吳遷村。

良都店開崇禎年,村坊不到八百人。

南良都、七百人,土地二畝人平均。

北良都、陰潭溝,一千六百差兩人。

南北良都原一村,北宋時期就有村。

明朝有了帳方嶺,三百二百地和人。

皇都明朝已有莊,均分二畝還掛零。

唐初竇王舉義旗,皇位皇都自冊封。

後掌附管四個村,南莊北莊、東莊村。

一千三百二十畝,人口八百十八人。

張氏三兄遷到此,明朝嘉靖建立村。

七百多地虎皮莊,四百五十六口人。

相傳黃牛鬥猛虎,牛角系刀取虎命。

牛見虎皮誤是虎,牛抵身亡留村名。

東水不足六百人,明朝萬曆建的村。

仇氏本縣長崗遷,村東泉水得莊名。

南高家莊明立莊,一村不夠五百人。

土地八百二十二,高氏原籍秀林村。

欒家窯、半溝村,全村五百少一人。

土地不夠一千畝,清朝雍正立村名。

七、南障城鎮

支沙口、南障城、兩個公社合一鎮。

南障城鎮十四村,三十五個自然村。

南障城、王幫溝,水流溝村東坡村。

上河堖、木口溝,加上嶺南七村名。

土地兩千八百多,兩千七百少一人。

北障城、照貴溝,刀峪口、赤紅村。

人地一千五六百,元朝建制古老村。

山似屏障小京城,南北障城取村名。

人地不到四百數,孫家峪是老古村。

東溝人地二百多,元末明初焦立村。

七獅窯溝、七獅村,墳堖吊窩四個村。

一人不足一畝地,七百八十五個人。

元朝泰定畢立莊,土窯溝形而得名。

前頭莊、馬家堖,橋溝、馬堖倆小名。

土地不到一千畝,人口不上六百人。

新朝王莽‘錢溝橋’,前頭莊是後改名。

大王幫、大王莽,倆名說的一個村。

土地一千四百多,人口七百五十人。

掩駕溝、村坊小,共有三百三十人。

大王幫、掩駕溝,東漢中期建二村。

王莽趕著劉秀跑,路徑此地而得名。

硫沙硼、張貴溝,附帶監管錢坡村。

人口土地六幾百,清朝乾隆蔣立村。

村溝大小澄沙坑,坑又稱硼而取名。

東西抗草支沙口,又是一個附屬村。

土地一千四百多,一千二百少幾人。

清朝順治張遷住,因住溝口得此名。

大小廣社、蔣家村,一千二百少幾人。

土地一千三百六,清朝立村山西人。

呂家土地七百五,人口不足六百人。

明朝嘉靖人居住,呂氏以姓而取名。

六百多口小梁江,一畝六地人平均。

土地一千零八十,明村梁氏來平定。

大梁江、王家嶺,人口一千二百人。

土地一千六百八,康陳楊梁、元立村。

八、上安鎮

上安公社西方嶺,縮減機構歸一鎮。

上安鎮、十六村,一十三個行政村。

四千餘人上安西,一千七百上安東

三千五百七十八,西莊地畝已表清。

東村兩千四百多,唐代時期就有村。

白王莊、老古村,人口將近三千名。

土地五千零六十,漢代立莊王家人。

三合莊、元青村,人口不足四百人。

土地整整四百九,清朝康熙梁立村。

虎頭山、村不大,三百多人清建村。

亮子嶺、下安村,一千四百二十人。

土地兩千七百多,唐代時期建立村。

頭泉土地兩千六,人口二千唐立村。

岳家莊、前進溝,人口不足八百人。

土地不到九百畝,明初岳氏建立村。

東西方嶺明建村,人口土地近相等。

土地不上兩千畝,一千一百幾十名。

南北方嶺有懸殊,人口土地對半分。

南村土地一千八,北莊耕地八百整。

北村一千三百四,南莊六百少兩名。

北唐南明各建村,遂以方位定村名。

武家莊、也不小,一千三百七十人。

土地兩千二百多,明朝嘉靖武立村。

九、蒼巖山鎮

景莊、固蘭、胡家灘,三個公社合一鎮。

蒼巖山鎮十九村,八十三個自然村。

胡家灘、欒臺堖, 人口不足六百人。

土地一千零十六,唐朝胡居而得名)。

前後寺堖寺溝村,寺堖一百六十人。

土地不到三百四,清朝道光杜立村。

位於蒼巖福慶寺,寺建堖上而得名。

井家溝、葦片莊,老牛峪村牽頭名,

缺一加上南溝村,人口不到二四零 。

土地二百四十五,清朝嘉慶康建村。

山峪清泉“清泉溝”,山形似牛又改名。

南高家峪明朝建四百八十三口人。

耕地一千少六畝,地多人少兩倍整。

明朝洪武遷立莊,因居峪谷得此名。

不到二百徐漢村,明朝萬曆建此村。

大小劉家兩個堖,朱廟窪、北洋頂。

西北洋、菜舊窪,寬嶺董莊、北臺村。

洞陽坡

、洞溝村,二百口人十一村。

土地二百四十二,康熙年間張立村。

洞溝嶺坡分散局,方便管理來合併。

上中羅峪、前羅峪,橡樹溝村共四名。

土地有個七八百,四村不到七百人。

宋末元初張建莊,地理分佈仨峪名。

朱會溝、龍池村,幾家幾戶沒幾人。

代家堖、想死溝,南端下因、朱會村。

土地三百三 十四,人口二百十二人。

明朝洪武張遷此,溝谷豬會故取名。4.22

固蘭又名孤蘭村,附帶小莊十一村。

小菜地溝、小回溝,杜家堖、東坡溝。

大小驢圈、菜地溝,東溝西溝、南溝村。

土地一千零五十,人口不到一千人。

西晉太康就有莊,孤山攔著而得名。

汪裡別名八九個,國家堡、王見村。

鳳凰溝、山官窪,大溝大窪、西站村。

洪水嶺、東將村,總共不超一千人。

漢代末年劉氏住,帝王宿夜‘王兒村’。

後因山多又水缺,鄉人盼泉改此名。

三合莊是合併村,紅土巖是牽頭名。

葦子溝、南套溝,雄土溝、大財村。

秋秋蘭、菜菜蘭,扎都、葫蘆又倆村。

土地五百三十一,四百四十四口人。

清朝道光張遷此,紅土砂岩而得名)。

景莊

、墳惱、泉泉村,人口不足八百人。

土地八百四十三,周朝幽王立得村。

楊莊孿生六七個,張家山、陰山村。

板山、廟凹、黑峪莊,鑼鼓橋屬楊莊村。

土地不到一千一,人口一千一百人。

柿莊河東、紫光村,盤道、西溝五個名。

土地一千少二畝,一千二百三六人。

南宋師姓立莊名,避禍‘師莊’改諧音。

六百八十南孤臺,人口不到五百人。

北孤臺、紅紅沿,人口七百二十人。

明金溝、黃土堖,洪武年間竇立村。

土地不到九百畝,人均一畝近二分。

戰國程嬰救趙孤,以河為界分兩村。

上坪又名叫上莊,人口不足四百人。

土地五百二十畝,清朝依地而得名。

十、秀林鎮

梅莊公社、南張村,兩個公社合一鎮。

秀林所轄二十村,二十三個自然村。

南張村、北張村,南大兩千六百人。

北小人地差一千,隋代以河而取名。

吳家莊、村不小,一千六百六十人。

土地兩千四百六,明朝立莊山西人。

李家莊、村坊小,人口不足七百人。

土地不到一千畝,民國九年立此村。

南秀林、北秀林,南大北小有區分。

北莊耕地七百一,南村一千一百人。

南地一千二百二,北莊九百差倆人。

元代遣王守此城,城廢后改倆秀林。

馬峪、大溝是一村,人口一千四百人。

土地兩千三百多,嘉慶馬氏立莊名。

袁峪地近一千四,人口不足一千人。

成化年間袁立莊,原籍山西五臺人。

翟家莊、村莊小,五百二十少倆人。

土地七百少二畝,翟前李後用原名。

南橫口、北橫口,西漢時期屬一村。

地共三千八百多,三千八百七十人。

坐落綿河出口處,兩河匯流取莊名。

鋪上土地四百多,人口不到四百人。

清朝劉氏山西人,開鋪立莊又更名。

四百多地牛王廟,三百三十多一人。

元朝泰定有此莊,明末建廟而得名。

東柏山、西柏山,隋末唐初就住人。

土地將近兩千畝,不足一千六百人。

村西山腰建廟宇,四周翠柏取此名。

梅莊土地二千四,一千五百零九人。

明朝洪武張外立,梅花脈系而得名。

神堂寨、井峪村,明朝景泰高立村。

土地一千四百八,人口一千六十人。

官人回村拒認祖,秀林族人卻相認。

怕官報復傷自身,借寺神佑得此名。

菜地溝、廟巖村,雍正年間郝立村。

土地不到七百畝,五百一十六口人。

坐落臥虎山腳下,山岩有廟而得名。

東山土地四百畝,二百六十八口人。

清初張、劉兩姓氏,梅莊東側而得名。

不到七百張家莊,人均二畝少三分。

以上十鎮剛敘完,下面單表鄉村名。

十一、辛莊鄉

桃王莊、米湯崖、加上辛莊、東西坪。

四個機構歸一署,公社名稱改鄉鎮。

辛莊鄉村三十八,整整八十自然村。

南要子、地七百,人口四百四十人。

明代初年劉立莊,鷂子高飛演變名。

石甕土地九百三,六百三十二口人。

明朝天啟許立莊,甕形石坑而得名。

董家莊、折石溝,大澤、小澤附屬村。

土地人口五百多,明朝建義董立村。

小裡巖、清立莊,村小巖近得村名。

土地差二二百七,居民二百零七人。

大里巖、六百四,人口四百剛掛零。

康熙年代建寺廟,班氏立村野裡村。

欒氏常坪後遷此,居住山岩改莊名。

五弓土地四百五,人口不上三百人。

明初於氏遷立莊,金龍大王盛威風。

為抗官府修黃河,曾經拉壞五張弓。

井子井陘村最小,沒有上過五十人。

清末李氏遷立莊,石坑似井而得名。

小寺土地沒二百,人口一百剛掛零。

唐代於氏南峪遷,重建小寺而取名。

寺掌峪地近二百,人口不上八十人。

清末欒氏石甕遷,溝建寺院而得名。

洪河槽、村不大,六百多地五百人。

唐初許氏遷立莊,紅土水槽而得名。

小峪掌、小峪村,六百多地五百人。

明朝永東年立莊,何氏山西洪洞人。

土地六百欠二畝,達柯三百零四人。

明初賈氏山西遷,溝深原叫‘大溝村。’

康熙許遷而發達,林繁枝茂而更名。

松樹嶺、小村莊,人口九十三個人。

一百四十四畝地,清初武氏遷立村。

山頭似魚、脊像橋,原初稱叫‘魚橋嶺’。

山勢曾稱‘驢橋嶺’,種松茂盛更此名。

涼溝橋地二百三,一百一十二個人。

明朝溝建‘廣濟橋’,橋居涼溝得此名。

小切村坊地七百,二百五十四口人。

明朝許氏遷立莊,膽怯獸多演變名。

欒莊土地五百多,人口不到四百名。

明朝嘉靖欒立莊,秋樹坡村是祖根。

八百多地桃王莊,人口七百剛過零。

明朝以姓取王莊,取名依據桃林坪。

大王廟、古石溝,三百五十四口人。

四百二十八畝地,明朝萬曆王立村。

村有唐代所建廟,就以廟宇而取名。

菩薩崖、高仇刊,北柴溝、附屬村。

土地三百一十多,人口二百七十人。

清朝李氏盂縣來,崖下有廟而得名。

曹家莊、棗林口,掃帚溝、附屬村。

四百七十八畝地,四百一十三口人。

清朝曹氏外遷此,魏、趙礦區崗頭人。

張氏礦區又遷住,幾家仍用原莊名。

西高家莊三百多,二百三十九口人。

明朝萬曆立得莊,高氏籍貫不知情。

瓦甕土地五百三,四百五十三口人。

明朝馬氏趙村鋪,丈許石坑又似甕。

蓄水故名稱“凹甕”,幾經演變為瓦甕。

胡仁土地六百一,人口五百少四名。

明末範氏二弟兄,平山東冶遷立村,

口窄內闊似葫蘆,‘葫人’不雅取諧音。

北甕駐地李家嘴,附屬管轄十一村。

北甕掌、茶舊溝,路家莊、橋溝村。

南甕、銀房、王母窯,包括羊圈和廟坪。

土地六百五十九,人口四百四十名。

明初辛氏遷此住,當初莊名沒表明。

李氏遷住山溝口,藉以冠姓取村名。

辛莊附屬蘆家口,全村六百八十人。

耕地一千二百二,明代山西立村人。

賈氏田氏山西來,許氏蘆氏後邊跟。

咸豐三年受洪災,四姓商議立此村。

故稱此莊為“新莊”,後來演變辛莊村。

抗建駐地蘇家嘴,附屬管轄十來村。

南北堖石、碾子嘴,南北銀窩、楊樹坑。

叮鐺峪口又帶掌、土地五百掛了零。

三百三十六口人,清末據地而取名。

米湯崖、臭水溝,加上孤山共仨村。

土地三百五十五,二百四十五口人。

漢代馮氏外遷戶,劉秀飲水留美名。

五百多地黑水坪,四百四十四口人。

漢代印氏外遷此,水坑深黑而得名。

大洛水人一百五,二百多地明立村。

牛道人地超一百,明末谷氏胡雷人。

因居此地深山溝,放牛常走得此名。

硃砂洞,村莊小,一百五十五口人。

元末明初印立莊,山洞砂土紅得名。

北要子、齊家溝,元初趙遷立莊名。

土地二百一十畝,一百四十七口人。

大山地勢又高峻,鷂飛棲息得此名。

張家刊、沙子溝,附加北溝仨村名。

土地四百少一畝,二百一十九口人。

南宋末年張立莊,因住石龕而得名。

東西坪、村莊小,一百四十三個人。

金代泰和趙立莊,只因地勢而取名。

王莽趕劉路此溝,上個世紀復原名。

焦家堖、胡家窪,人口五百五十人。

八百七十二畝地,元代住堖而得名。

南北銀洞南堖村,銀銅泉屬張莊村

土地四百八十畝,二百四十六口人。

清代張氏遷立莊,以姓而居得此名。

下嵐刊、北溝口,他們統屬白土嶺。

土地五百零七畝,人口四百差六名。

元至順年趙遷此,因地白土而得名。

南溝口、槐樹嘴,冀南溝

是牽頭村。

土地三百剛掛零,一百五十六口人。

清朝冀氏山西來,以姓以地取此名。

十二、南陘鄉

南陘鄉管九個村,實際十個自然村。

原有公社歸一鄉,現在方山南陘

南陘、北陘都不小,南陘兩千開外人。

土地不下三千八,唐代時期建立村。

北地兩千五百三,一千五百七十人。

都屬千年古村落,明朝分叫南北陘。

楊青、土岸村莊小,人口七百三十人。

土地整數一千一,相傳唐代有此村。

羊蹄刨出清泉水,常流不斷稱‘羊清’。

世人有感名不雅,清代演變改諧音。

楊家溝、小村莊,四百一十五口人。

土地八百二十三,明朝楊氏祖墳瑩。

清朝楊家看墳地,坐落溝內而取名。

後峪村小三百人,六百土地掛了零。

清朝安氏平山來,山後峪裡而取名。

方山一千三十人,一千九百地掛零。

唐代高氏外地遷,明朝又加王張姓。

村西有座方形山,依據山形而取名。

北康莊、康莊村,人口九百少一人。

土地一千五百五,唐代時期立的村。

同族大臣犯大罪,害怕山西而逃命。

明朝張王劉趙到,仍然沿用原村名。

分別來之趙村鋪,方山、小寨和南陘。

西上莊、小村坊,一百八十少一人。

土地二百六十八,‘清涼寺’碑早有名。

薛家莊、大一點,人口多了一百人。

土地三百七十多,明朝薛氏遷立村。

十三、北正鄉

北正鄉管九個村,實際十個自然村。

北正村坊還算大,本鄉排位前二名。

三千一百四十畝,工農戶口兩千人。

南宋末年韓立莊,‘寺明寺’院明盛行。

地址煤臺鐵道東,祭臺石物可作證。

村南有一和尚溝,北有官地養廟僧。

萬曆年間‘好漢寨’,寨主北正李氏人。

現為井陘轉播臺,佔居東山最高峰。

明代嘉靖韓鳳顯,崗頭安然拜弟兄。

雙仙鬥法傳佳話,陰陽官銜有碑證。

青石嶺,古驛道,本村八百五十人。

土地一千三百一,明朝欒氏遷立村。

該村坐落石嶺上,故以地勢而得名。

趙村鋪地兩千二,一千五百少三人。

早年驛道從此過,明代開鋪而得名。

土地一千四十八,秋樹坡村八百人。

明朝張氏遷此莊,坡前楸樹得村名。

兩千五百少二畝,一千三百差倆人。

中樂原身在北正,成化年間分兩村。

清代為官曾知府,為官清廉留美名。

東南正、螞蚱堖,一千一百八十人。

兩千二百零五畝,元朝楊氏遷立村。

西南正、排第一,一千八百少六人。

兩千三百八十畝,東西南正原一村。

明代嘉靖武都堂,巡撫鄖陽建奇功。

張河灣、新建村,老家原在測魚鎮。

興建水庫離故居,上個世紀遷南正。

土地分到五百四,四百二十六口人。

北蒿亭、更年輕,祖籍同屬測魚鎮。

興建水庫分批遷,新居寶地中樂村。

光地五百有山場,三百九十差一人。

十四、吳家窯鄉

吳家窯鄉十一村,大小村莊十九名。

大道、梨園,後莊村,苗峪清朝就有名

三千零加十二畝,一千七百少仨人。

九百二十二畝地,前亭、後亭原一村。

五百七十二口人,明朝隆慶趙立村。

對丘溝、後亭村,人口一千差倆人。

土地一千二百七,建國初期分倆亭。

泉水頭、金柱村,建於唐代古老村。

三千七百五十一,兩千一百二十名。

訛傳每晚見黃豬,曾叫此村‘金豬嶺’。

梁氏明遷盼富足,故取諧音改村名。

長峪、南溝中等村,一千二百少一人。

一千七百九十畝,清朝時期有此村。

石佛土地一千六,不到九百六十人。

故有大型石佛像,宋代建村取此名。

吳家窯、上莊村,一千另加四十人。

一千二百三十畝,明朝成化吳立村。

因貧寒居住土窯,冠以姓氏取莊名。

竇王墓、村不大,共有六百二十人。

九百畝地差三畝,清朝順治仇立村。

竇王戰死牛口峪,訛傳葬此得村名。

兩千六百差三畝,彪村管著南溝村

超越千年古村落,一千六百少八人。

唐代竇王卜妃故,葬於此地故得名。

白土坡,村不大,三百六十一個人。

土地五百零三畝,清朝同治齊立村。

滴水岸、村更小,不到二百少七人。

土地二百五十三,清朝王氏立莊名。

十五、於家鄉

於家鄉十二村,二十三個自然名。

黑千溝、王大溝,月岸三村附屬村。

土地兩千近五百,於家一千五六人。

明朝洪武於立莊,井陘有名石頭村。

史家土地八百多,七百五十五口人。

明朝萬曆史立莊,原籍礦區橫西人。

土地八百零七畝,張家四百二十人。

洪武年間張立莊,山西洪洞遷此村。

康家純屬小村莊,一百三十三口人。

二百六十九畝地,隆慶年間康立村。

樊家附帶樊家嶺,四百六十六口人。

八百一十五畝地,嘉靖年間樊建村。

五百畝地郝家坡,三百二十三個人。

郝氏來之郝西河,成化年間遷此村。

九百多人高家坡,高氏礦區遷立村。

土地一千一百多,山莊屬於中等村。

東支沙、井子溝,白家溝、當泉村。

土地整數九百三,七百三十差一名。

明朝萬曆吳立莊,核桃園村本縣人。

相傳巨石擋泉水,‘擋泉’演變現在名。

弘治年間李遷此,膽大敢住狼窩村。

耕地一千九百一,一千六百零七人。

村溝狼窩有狼群,狼窩代為此村名。

南張井、紅土嶺,附管南溝仨小村。

土地一千五百多,一千掛零三十人。

成化年間張遷此,原籍山西洪洞人。

張井溝村人地少,明末清初立此村。

水窯窪、桃花園,橡樹溝村三個名。

村坊不大住仨處,三百多點地和人。

乾隆年間建此村,立莊原籍於家人。

十六、孫莊鄉

孫莊公社北防口,合二為一同鄉人。

孫莊鄉管十二村,一十八個自然村。

孫莊、寨坡大村坊,三千五百多口人。

四千二百多畝地,明朝洪武年建村。

高氏南寨遷到此,孫家宅地而取名。

東元村、西元村,原本一村分兩村。

東村土地兩千過,一千七百七十人。

土地不足五百八,西莊五百十五人。

唐代廟宇有碑記,此莊原名莊子村。

‘保元寺’單取元,以寺元字改‘元村’。

北白花、石陽村,民國元年高立村。

一千七百少八畝,一千一百多點人。

因居坐落‘白花溝’,地勢方位而取名。

白土坡、火燒村,南白花附管這仨村。

土地不足九百畝,人員六百少五名。

民國年間高立莊,就為區別南北分。

土地不夠三百五,二百五十一口人。

東百花、民國建,王氏獲鹿東焦人。

北王莊、王莊村,原本來回一個村。

土地不到一千六,一千加上六十人。

唐代初年崔遷來,王子莊村平山人。

清代還叫‘北王莊’,上個世紀改此名。

南北防口原建漢,王氏墓碑文佐證。

洪武年間王遷此,依山依地方更名。

北防口、高岸村,一千七百少倆人。

土地一千八百五,公社駐地幾十春。

南坡底下、南防口,人地三百都掛零。

小作冶河匯合口,能防西入橫州城。

安兵防守居此處,南北防口而得名。

冶裡村坊不算小,將近一千七百人。

土地差一一千八,唐代之時就有村。

‘崇安寺’碑有記載,王莽追劉經此村。

查對途徑村和寨,此莊遺漏故得名。

曹麻人地二百多,清末時期才有村。

賈氏本縣冶里人,‘曹麻溝’居而取名。

洛陽土地近兩千,一千八百十二人。

唐代寺廟有記載,漢帝被追敘分明。

王追至此日將落,以故取名‘落陽’村。

曾經置縣‘樂陽城’,日漸演變洛陽村。

十七、南王莊鄉

南王莊鄉十二村,三十六個自然村。

原前機構叫公社,南蘆莊鄉今合併。

大窪、各佐、南王莊,一千一百六十人。

土地剛過一千八,宋代王氏而取名。

南康莊地一千五,人口八百四十名。

元朝大德康遷此,以姓以地而取名。

一千六百多畝地,大尖山村九百人。

明朝洪武居此地,尖山腳下而得名。

東尖山

、山神廟,大腳小腳四村名。

七百七十一畝地,四百另加四口人。

明朝宣德馬到此,以山方位而取名。

西尖山、嶺南村,七百四十差一人。

土地差點一千三,明以方位取村名。

見泉溝、河應村,一千三百地掛零。

人口不到八百三,元至正年就有村。

宋代賀將領兵至,此驛曾叫‘賀營村’。

日後演變為‘河應’,畢氏本縣七獅村。

塔寺坡地九百三,五百七十六口人。

唐宋先後修寺塔,明代高氏故得名、

塔寺坪、地九百,四百七十三口人。

唐宋兩代修寺塔,張以坪地取莊名。

南蘆莊管十二村,一千七百少仨人。

南山、大灣、張家峪,折椒溝、長溝村。

皂門界溝、支鍋坡,西坡、猴堖、樊家嶺。

金華寺、十二名,元末明初杜立村。

兩千六百少五畝,北建銅爐演變名。

南北降火、北蘆莊,六百二十少一人。

土地一千一百四,南宋紹興冀遷村。

遷時就有此村落,因居爐北得此名。

東五里溝、鴨莊村,石門溝、割髭嶺。

土地兩千八百三,一千七百多五人。

漢帝劉秀擊赤眉,尤來、大槍起義軍。

義軍割掉林榔障,敗退此嶺故得名。

郎家莊、小村莊,人口一百四十名。

土地不到一百九,清朝郎氏立村名。

十八、名勝、山水、橋樑、運輸線

井陘悠久幾千年,留下三處大名勝。

蒼巖山、福慶寺,千佛崖窟和長城。

橋樑七座河六條,高山孤堖八十座。

庫、渠十五、二十五,公路鐵路線兩條。

倒虹吸、有八道,其他類項不細說。

蒼巖山 福慶寺,省級文物旅遊處。

加上千佛崖石窟,西部長城共三處。

甘陶河、叫南河,發源山西昔陽窯。

綿河又名叫西河, 山西壽陽井陘過。

冶河流入黃壁莊 ,割髭河署季節河 。

金良河、小作河,共計河流有六條。

井陘山堖寨子多,一出家門就爬坡。

小山小堖不在內,幾百米高才數著。

蒼巖山、大東堖,榜上有名八十座。

青龍寨、老營寨,城山寨、西寨坡。

龍王山、貓頭寨,樓子山、孤山寨。

威河西村有馬堖,朝木巖、平頂堖。

十八盤山、駱駝巖,紅毛旦嶺、山稜堖。

破窯山、將軍墓,梨花尖、劉家堖。

西南販、紅岸嶺,黑尖、磨寨、天青堖。

牛山寨、臥虎山,後堖、羅堖、上河堖。

狼牙寨、牛角堖、馬河山、風王堖。

鳳凰山、西寨堖,松冰帽、小青堖。

南漥嶺、白廟堖,馬頭紅山、中臺堖。

梅莊尖山、方山寨,香爐山、東峪堖。

好漢寨、觀音坨,琵琶山、雙尖堖。

尖脖山、大臺堖,猴頭山、小寨堖。

西凸山、龍王凸,牛石山、大寨堖。

炮臺梁、母豬崖,板山、尖堖、段樹堖。

諸山寨、老爺寨,西堖、寨堖、桃花堖。

金牛寨、龍鳳山,草帽頂、玉琶堖。

殺虎尖、八堂池,掛雲山、滿天堖。

蒿亭大寨、小寨山,牛頭山、石掌堖。

石太、新井、鳳山線,井陘鐵路火車站。

井陘公路汽車站、石太、石微、大小線。

城關、莊旺、微水橋,橫口、七一、楊莊橋。

加上孫莊共七座,早年統計免有錯。

張河灣,單家溝,胡雷、前亭加涼溝。

方山、胡仁南北陘,蘆莊、廟巖和峪溝。

白土坡、大梁江,長峪、水庫十五座。

發電站 獨一處,乏驢嶺、是首戶。

綿左渠、綿右渠,綿左、綿右兩乾渠。

康莊支渠、總乾渠,引甘入綿、西躍渠。

石門、梅莊、鳳凰嶺,一二三四五支渠。

良都、方嶺、加皇都,人民、向陽、躍進渠。

渠線共有二十五,東西上安萬畝渠。

乏驢嶺、甘陶河,割髭河、金良河。

銀龍濳飛、莊子頭,峽谷飛虹、平望坡。

倒虹吸、有八道,過去歷史憑傳說。

開天闢地千古事,文字傳承最適合。

歷朝歷代都有之,無人流傳誰知曉。

虛者千慮會有失,愚者千慮也有得。

田耕花甲已過五,勞作之餘搞創作。

歷史文化研究會,民俗攝影也有我。

土裡土氣莊稼漢,虛名掛了四五個。

少年曾有遠大志,無奈命運多坎坷。

看書求教自勤奮,連個高中沒讀過。

自有偏愛好動筆,班門弄斧而求索。

費心勞神細琢磨,留點念想來寄託。

地名彙編為依據,文聯審閱又斟酌。

五月初稿已發出,懇求大家改差錯。

反覆校對少誤差,前後耗時半年多。

拋磚引玉不怕醜,任憑後人論對錯。

井陘老鄉最實在,窮富高貴常懷德。

樹高千丈葉歸根,始終莫忘咱的窩。

2019年5月10日夜10時30分五稿、5月30日夜10時30分六稿校訂、6月3日夜插圖於北正農舍

2019年10月10日至11月3日夜9時再校而定

井陘縣鄉鎮村地名大全(李富忠)

井陘縣鄉鎮村地名大全(李富忠)

作者:李富忠。筆名田耕,男,65歲。1955年出生於井陘縣北正鄉北正村。初中畢業回村務農至今,受爺爺“故事簍”的文化薰陶,從小愛好民間文學。四十餘年來一直是從事木工、石工、泥瓦工等工作。靠晚上、冬閒及勞作之便,蒐集整理、編寫民間故事、評書、民間偏方、大型非遺性及歷史資料、古碑文,撰寫小劇本。出版書籍《蒼巖民間傳奇文學》。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石家莊市作協會員,井陘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井陘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井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問團成員。為《井陘婚俗》《井陘喪俗》省級非遺項目調查人。攝製完成北正“桑梓情懷”非遺光盤。參與《井陘年俗》的蒐集編撰工作,參與《井陘礦區歷史文化》(民間傳說)(鄉言土語)的編校事宜。並執筆編撰了《井陘北正李氏南股譜系》。多次受到省級、市級報刊及電視臺的採訪及報道。其次還製作和收藏奇石、古物、根雕、文字研究等。花甲之年又學了原始點按摩,義務為百姓按摩不下千人,得到了媒體的報道及老百姓的好評。

井陘縣鄉鎮村地名大全(李富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