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录有不少泉州的故事,卷十六“姑妄听之”记载一则故事云:“福建泉州试院,故海防道署也,室宇宏壮。而明季兵燹,署中多撄杀戮;又三年之中,学使按临仅两次。空闭日久,鬼物遂多。”在这则记载中,纪晓岚讲到自己在试院遇到鬼魅,后鬼魅被幕友所斥不复见的故事。撇开这则故事中的传奇性不谈,纪晓岚的记载无意中为我们留下了清代泉州试院宏大而又冷清的历史影像,而泉州试院几经变迁的历史也可从头说起。

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试院,也称贡院,是旧时代泉州府乡试的场所。泉州唐代开始有文庙作为府学所在,却一直没有专门的考试场所,每逢科考,也只能把文庙作为考试用地。南宋乾道四年(1168),王十朋任泉州太守,重视文教的他创建贡院在城西肃清门内,也就是现在的西街一带,并手植众多桂树,寄意泉州士子可以折桂高中,贡院名“万桂堂”,泉州有了自己专属的科考场所。王十朋的这一举措也备受赞誉,在以后出现的众多泉州试院建造和重修碑刻中,莫不是以尊教化、重人才的王十朋为楷模。南宋年间,继任的倪思、真德秀等太守也都对万桂堂进行修补、增建,使万桂堂尉为大观,真德秀在为贡院庆成的诗歌中云:“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抚。”可供想象时年泉州贡院的英姿。

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元代,泉州贡院荒废。有明一代至清前期,泉州又回到没有专用考场的局面,逢学使者按部至泉开考之时,只能在泉州府学的明伦堂举行,所以,泉州府文庙一度又是泉州科举重要的考试场所。在孔夫子的殿堂下科考,虽然十分神圣,但众考生又多诚惶诚恐,觉得是亵圣滋弊的做法,而且明伦堂本身地方较小,又是开敞之处,遇到风雨到来之时,便十分不便,因此议论纷纷,渴望有专门的贡院。清乾隆四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商议重建贡院,而离府文庙咫尺的兴泉永道署成为首选,因为时年兴泉永道署由泉州改驻厦门,致使偌大的署所空闲。旧道署很快在各方的支持下改建成功,成为贡院,俗称考棚,址在原鲤城区政府大院内。贡院规模宏大,中为大堂,后为内署,前为甬道,左东廊、右西廊为考生号所,供考生住宿。这座贡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纪晓岚按临的这座试院。在清代,它与府文庙连成一片,成为整个泉州府文教中心。据地方耆老之回忆,其实当年的考棚一带非常热闹,旁边书坊林立,逢开考之时,又俨然是一集市,不似纪晓岚所记那般冷清,纪晓岚的记载有他的侧重,也有所偏颇。

古代泉州府乡试场所

  清末,科举废。这座贡院所在成为新学兴办之处,曾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的所在,也就是现泉州五中的雏形。风雨变迁,其实历史的根脉并不曾断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