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必須基於全球合作

【財經論語】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探索和創新史。每當出現顛覆性的創新,世界的命運、人類的命運就會隨之改變。但無論是蒸汽革命、電力革命,還是互聯網革命,其技術均不是由某個國家所獨有,而是經過分享、轉移、轉化,然後形成席捲全球的科技革命。

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迎面而來,科技革命會推動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會引發經濟全球化的重構,這個過程就是創新在全球範圍內變成一種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生命方式的過程,就是人類共同享受發明成果的過程。

創新意味著分享,意味著成果轉化,意味著新經濟、新動能、新技術進入更大的應用市場,意味著會引發產業業態變革、商業模式變革、人類交往方式變革。創新最大的作用是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發展,給各國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引擎。當然,也有一些人不懂得創新的要義,他們狹隘地認為在創新上佔有優勢的一方應獨享技術,而他國、他人不能應用。無疑,這種“獨有”思想會阻礙全球創新。

當前,互聯網已在全球廣泛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正在更快地被分享、轉化和應用。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一味地封閉創新、禁止創新成果共享,就會失去自己攀登技術頂峰的可能。因為任何技術,哪怕是一時處於頂端尖端的技術,如果被封鎖在倉庫裡面,不能轉化為產業鏈條上的一部分,就會逐漸被應用環節上派生出的新技術新產品替代。再高級的零部件,如果得不到應用,最後只能成為“廢品”或者塵封的庫存。

從全球已經形成的創新鏈來看,美國在原始創新、尖端創新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佔有優勢,但最大的應用市場以及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場景創新在中國。美國和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創新策源地,一個側重於基礎研究,另一個側重於應用研究,二者互補性很強,應該並且能夠共同推動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鏈。同時,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相互依賴,不管是打斷哪個環節,都可能使整個產業陷入癱瘓。

美國把華為公司等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看起來是中國企業的損失,可能會讓中國企業痛苦一陣子,但實際上美國企業同樣面臨利潤大幅下降、減員,甚至關閉的痛苦,其核心零部件會因無法供應到中國市場,無法變成產業鏈上的有效組成部分,而成為過剩產能或者“精緻的被遺棄者”。

我們的夢想應該是讓世界變得更好,創新的要義是分享。而不是“只有我好、我永遠第一、其他國家不能發展”,零和博弈只會給經濟、貿易、科技、金融市場等帶來極大混亂,危害人們的生活,讓世界變得荒誕不經。因此,要推動全球創新,使世界經濟發展恢復生機和活力,必須達成共識,消除信任赤字。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必須為人類所共有,必須基於全球合作,造福於整個人類。

當然,創新也是有規律的。我們要認識規律、尊重規律。比如,創新需要轉化、分享,需要通過產業化實現一定規模;創新需要投資,需要有試錯成本,很多顛覆性技術都是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才出現的;創新不可能建立在“寶塔尖”或“空中樓閣”上,而是需要循序漸進,要通過實踐再實踐,一步步邁向高端,要允許原創性基礎研究,要有坐“冷板凳”、持續研發的時間;創新需要市場機制,而非用行政化手段去配置資源,只有供給和需求相互匹配,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全球產業鏈。

(作者:陳文玲,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本報記者劉坤採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