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清军:从战死塘沽的弓弩手到清亡后出访归来的海军水手


塘沽北河口的大北炮台。炮台内各处躺满清兵尸首。图片上还能清除看见法国的云梯仍靠在护墙外。清军使用的一把弓弩还在战壕护墙顶上。菲里斯·A.比妥摄于1860年8月21日。选自《老照片》第三十七辑。

1903至1904年,美国科学家哈维和贝里•维利斯一起深入中国内地,进行了一次科学探险。这次调研的目标,是搜索一种特定的三叶虫化石,以填补进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失环节”。原图注:“由于在中国内陆旅行的危险,为我们提供军事护送。士兵外套上有‘汾州警卫’的字样。”右边是美国传教士。选自《老照片》八十五辑。

1904年日俄战争时,营口的中国巡捕,无力阻挡外敌入侵,只能被动地配合日俄两军维持地方秩序。图中显示的清军仍着传统兵勇制服,举着大旗,比起日俄两军,尤其是充分现代化的日军而言,无论装备与军容,仿佛仍停留在中古世纪。选自《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精装合订本。


1904年,山西的清军士兵们拿着喇叭,打着旗子,陪同美国科考队穿过一个小镇。选自《老照片》八十五辑。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为与列强抗衡,着手新式军队的建设。从照片上看,新军既有步兵也有骑兵,服装类似于外国军队制服,军官着靴子,士兵则着布鞋,裹绑腿,扛洋枪。图为行进中的新军骑兵。选自《老照片》第五十八辑。

这组新军在某地兵演的照片,为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录。图为新军在军营里出操。选自《老照片》第五十八辑。

图为新军在体育场展示器械体操。选自《老照片》第五十八辑。

唯一不变的是,脑袋后边那根甩来甩去的大辫子,佐证着那个特殊的时代。图为新军的补给部队。选自《老照片》第五十八辑。

1910—1911年,清政府海军部成立后,中国海军主力舰“海圻”号出访各国。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很快又着手重建海军,至1910年海军部成立,规模重具。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是分别从英国、德国订造的两大、三小以“海”字开头命名的巡洋舰,称为五海军舰,其中尤以在英国订造的两艘大“海”字舰最具战力,“海圻”就是两艘大“海”字舰之一。图为“海圻”舰上的水兵,此时已经剪掉了鞭子。选自《老照片》第六十五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