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在三国人物中,很多人迷恋刘备,认为刘备代表了平民出身在社会上打拼然后艰难崛起最后惨遭失败的艰辛历程。其实要说平民出身、艰难崛起、惨遭失败,最有代表性的是吕布。不靠血统,不靠势力,不靠姻亲,这才是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很多人把自己代入刘备其实是自身定位错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上是地主,攀龙附凤心思很重,自卑心理表现突出,对刘备有亲切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在袁术悲剧之后,汉末诸侯并没有充分接受教训,没有真正认识到巩固国力整顿和发展内部的重要性,在能力上依旧距离战国诸侯甚远。他们仅仅是肤浅地认识到不能仓促称帝,这一认识极大拖延了汉末诸侯称帝的步伐。其中包括久久沉迷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迷雾中不能自拔的曹操。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在吕布、袁术先后于公元199年败亡之后,仅一年袁绍便以为时机成熟,南征曹操。官渡之战打响,在双方内部整合度都不高的情况下,一场决战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日后势力的发展。这种“一战定国运”的事情在三国中一再发生,只能证明各方战略能力都欠佳。官渡之战,袁绍惨遭失败,但依然在自己地盘上过了两年才自己病死。曹操打算利用袁绍的部署不当和内部分裂而一举拿下的战略失败,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才打下了袁绍的主要继承者袁谭,且又用了两年时间才搞死袁尚等人。可见曹操对其内部也是欠缺整合,并非外界看起来的那样像是一个紧握的拳头。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作为三国最强存在的曹魏,直到后来曹丕称帝,曹魏才利用南征孙吴的机会削弱了青徐臧霸势力,一个比袁绍弱小的多的、且紧挨着曹魏的小势力却没能在曹操时期收拾掉。虽然公元208年,曹操利用刘表新死的机会突袭荆州得手。但随后曹操在没有将荆州势力完全内部整合并消化完全的情况下,仓促进攻江东,犯下了宋太宗灭北汉后仓促进攻燕京的错误。赤壁之战惨遭失败,荆州得而复失,不但没有取得战术胜利最大化,还差点将整个优势地位彻底逆转。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其实在重视内部整合方面,刘廙曾经专门建议曹操整合内政,避免如同袁绍一样,一战失败便开始分裂,直至土崩瓦解。但曹操急于打天下的核心思想把刘廙给否决了。曹操已经是汉末诸侯中少有的雄杰了,都如此战略布局,那么其他所谓主公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孙权不能削除内部的割据性,从周瑜开始东吴诸将都拥有强大的私兵势力,内部实际处于军事分封状态。刘备依赖少数心腹进行治理,整个王朝竟然单纯只是一个军事集团。一旦领兵在外的关羽败亡失去了外部军事支持,身为外戚的张飞被杀失去了内部军事支持,刘禅便落得孤立无援,连身边的禁卫军都掌握不了,枯坐朝堂当了四十年木偶。刘备最后是考虑到整顿内政的重要性的,在他临死前,他有意识的分散了军事权力,企图靠诸葛亮将内政单独分列出来,让将领们分别掌握单纯的军事,以便刘禅壮年以后掌握军事权力进而收回内政权力。但是这一设想被诸葛亮迅速打破,内政势力迅速接管了军事权力。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说到底刘备虽认识到内部整合、发展内政的重要性,但没认识到军事应为政治服务而非政治为军事服务的问题。战乱年代军事确实很重要,但军事不是一切。深入思考三国历史就会发现,汉末诸侯的整合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他们在战役战术上频频爆出亮点,使得三国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但在战略上却都差强人意。三家的政治理想分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据守江东”和“三分天下有其一”,大一统居然成了可有可无、下一步再说的次要问题,如此格局,雄才伟略便无从谈起了。

汉末诸侯称帝普遍勉强,是内部整合不到位还是对外战略缺失?

在这种汉末诸侯大多缺乏内部整合战略的情况下,内部根本矛盾无法化解,再加上对外战略的小格局,遑论化解外部根本矛盾。所以他们的称帝都很勉强,几乎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三家都不称帝,依然是这三家在互殴,本质上没啥区别。要知道秦始皇是在基本扫清所有诸侯的情况下才称帝的,项羽扫清了都不敢称,而从三国开了先例,后世的称帝变成了儿戏,就连后来很多次规模极小的农民起义都随便在一个山头上先称了帝再说。可以说,在能力上,汉末诸侯比战国诸侯掉了不止一个档次,相较于战国时期动辄灭国的贵族子弟,汉末这种寄生在先辈关系网上生存的富家子弟,还是活得太幸福了。

三国最终都未能解决汉末社会危机,这种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假象很快就被戳破了。后来基于三国基础之上的西晋极短时间内就被异族入侵灭掉了,直到到北魏建立均田制,汉末社会危机才得以解除,实现了隋唐的对内统一和对外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