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下滑、門店數量減少……手機線下龍頭迪信通的危與機

營收下滑、門店數量減少……手機線下龍頭迪信通的危與機

作為曾經的手機線下渠道“王者”,迪信通(06188.HK)如今已褪去往日榮光。

11月2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獲悉,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寺右新馬路的迪信通網點已經關停,附近的商戶告訴記者,該店從9月就開始關停。而距此不到20米的五羊新城華潤萬家迪信通網點也已在2016年“撤離”。

其實早在2013年,迪信通就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移動通訊連鎖店及第三大手機零售商。據迪信通財報披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在全國共設1500多家自營和加盟門店。而在2017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為1700多家。一位手機經銷商對記者說道,“現在線下市場的手機都不好賣。”

門店數量減少

作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零售連鎖企業之一,迪信通是手機線下銷售渠道排名數一數二的移動通信連鎖店。不過,近兩年來,營收以及門店數量下滑,已成為迪信通難以迴避的問題。

迪信通發佈的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的六個月內,其手機銷量達到453.01萬臺,比2018年同期494.09萬臺減少41萬臺,降幅8.31%;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72.65億元,與2018年同期的75.72億元相比,降幅4.04%。

迪信通在2019年半年報中表示,收入的減少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其獨立門店和店中店門店數量減少,導致零售收入減少;二是運營商服務收入的減少。迪信通的移動通訊設備及配件銷售包括零售業務銷售、特許加盟業務銷售及批發業務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迪信通官網首頁下方,“身邊迪信通”一欄顯示“全國300個城市3000家門店”,而在“迪信通概況”中,顯示迪信通現已覆蓋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北、東北、西南等25個省(市)近1500多家零售門店。

對於具體的門店數量等問題,截至發稿,迪信通方面未向記者作出回覆。不過,記者梳理迪信通財報注意到,近年來,迪信通直營門店和加盟門店的數量越來越少。

在2019年的半年報中,迪信通方面披露,截至2019年6月30日,迪信通旗下有100多家附屬公司,在國內有

1500多家直營和加盟門店。而在此前的2018年年報、2018年半年報,迪信通披露其在國內有1600多家、1700多家直營和加盟門店。由此可見,迪信通直營和加盟門店數量自2018年下半年後有所減少。

事實上,迪信通在2014年上市,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其直營和加盟門店數量隨著手機市場的火熱還呈增長態勢,之後隨著中國整體手機市場增長放緩,三星及蘋果等高價位手機的批發銷售減少,迪信通的門店增長態勢放緩,甚至出現下滑。

線下渠道收縮

易觀智能終端及入口應用中心分析師王盈告訴記者,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線上與線下佔比約為三七開,但線下渠道銷量實際上下降的幅度比較大,從2019年與2017年的數據看,這種下降的幅度能達到約25%。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表示,線上和線下都在萎縮,只是說線上的市場份額比例稍微有所擴大,從過往的20%擴大到30%,而線下市場佔比縮減明顯。這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有關,“現在品牌集中,大家對品牌的信任度增加。為此更多人願意在線上購買。”孫燕飆表示。

捷孚凱市場諮詢(GfK)數據顯示,手機線下銷量市場份額已經由2016年的每季度9000萬臺左右下滑到了近期的每季度近7000萬臺左右,這也促使線下渠道進一步變革。而GfK表示,近年來崛起的品牌專賣店以及近期的運營商取消補貼,將會推動線下渠道發生進一步的變化。

迪信通2019年半年報顯示,來自移動運營商的服務收入為1.81億元,與2018年同期的2.96億元相比,減少1.15億元,降幅為38.74%。而移動運營商服務收入減少是由於2019年三大運營商減少了對零售渠道的補貼。

11月20日,記者從迪信通電信運營商門店瞭解到,目前消費者在線下購買手機享受的補貼力度的確不大。以“6+128G”的華為P30手機為例,其官方售價為3688元,相比手機品牌店、網上商城,在通訊連鎖門店直接購買並無太多優惠。

一位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辦理一張新卡,綁定199元或129元的電信套餐兩年,即可享受1000元或500元的新機減免活動。但這樣的減免政策似乎並沒有吸引到更多消費者。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還是以往‘充話費免費送手機’‘辦理寬帶免費送手機’的活動力度更大。”

事實上,隨著手機廠商線下品牌店、專賣店越來越多,迪信通連鎖門店也受到了一些衝擊。

與迪信通品牌線下門店縮水相比,部分手機廠商卻在線下擴張版圖。

2015年,華為提出線下“千縣計劃”後,不斷下沉。而今華為線下服務專營店達1200家,市級體驗店超1000家,縣級體驗店超2500家——華為預計在2019年年底覆蓋中國95%以上的地級市和95%以上的縣。

2016年,小米雷軍決定大舉推進新零售,短短數年時間,依靠互聯網起家的小米,便將線下店鋪開遍了大江南北。數據顯示,小米授權店從2017年的62家增至2018年的1378家,一年增長22倍。“小米之家”從2016年的51家增至2018年的586家。

尤以小米手機為例,其大多是通過小米官網及線下體驗中心“小米之家”銷出,其他的分銷渠道也多選擇京東等電商平臺,如此,留給迪信通的量僅剩一部分。

不僅如此,電商企業還正在一步步蠶食原本屬於迪信通的線下市場份額。比如,蘇寧、國美的店面也在進軍手機銷售領域。

記者瞭解到,迪信通也曾發力線上,打造了與公司同名的www.dixintong.com的網上商城,並將網店入駐了天貓、京東、亞馬遜、一號店等網上商城。只是迪信通網上商城的品牌如今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更多波瀾。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迪信通很多綜合店不開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迪信通就幫手機廠商開授權店了。”不過,對於與手機廠商合作授權店的情況,迪信通方面未向記者作出回覆。

頻頻動作

國內市場下滑,這也使得迪信通選擇發力海外市場。

根據迪信通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其收入幾乎都來自國內市場。而2019年半年報顯示,迪信通的業務已經延伸到了印度、西班牙、孟加拉國等海外市場,但國內市場的合同收入卻在下滑,從75.71億元下降到71.86億元。

另一方面,面對下滑壓力,迪信通也是動作頻頻。

今年7月,迪信通發佈公告擬出售上海三家附屬公司25%股權。同月,迪信通還擬向京東方面發售價值約2.14億港元股份。迪信通方面表示,此認購事項所得款金額將用於貨物採購及日常運營。這一動作也被視為迪信通發力線上,與京東抱團取暖。

此外,迪信通還在各地落地了以智能科技體驗為主的迪信通“D.Phone UP+體驗店”。並表示要在穩步發展線下實體店業務的同時,繼續提高線上業務佔比,進一步實現線上到線下業務的融合。

迪信通方面稱,一方面與移動運營商共同建廳;另一方面通過移動售貨攤點走進小區、走進批發市場,發展合約業務、銷售手機及配件、提供便民通信服務。此外,還配合中國移動物聯網(IOT)戰略,大力發展應用新業務,拓展無人機的銷售及服務業務。

不過,潮玩店、淘品店效果仍有待觀察,“淘品店效果不是很明顯,除少數找到一些方法以外,大部分都找不到方法。”孫燕飆表示。

未來,智能手機線下渠道如何突破仍沒有清晰的路徑。王盈認為,線下渠道未來的發展有可能是建立在一種更好的場景與消費者進行連接,或者發展成一種全面的深化的精準服務。還可能發展成一種以社交、更智能化的需求服務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