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買房,錯一次就是致命的

剛需的試錯成本太高。

爛尾樓,是石家莊城市化生長中留下的傷疤。

在大大小小“爛尾樓”的業主裡,多數是剛需:或作為婚房使用,或為子女入學,或為老人養老……

但天違人願,樓盤爛尾,入住遙遙。

可惜,上天不會給機會重選一次。

很多業主並不具備再買一套的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價飛漲,等著爛尾樓迎來新生。

這一等,還要多久?

[壹]

在這個城市裡,買房一度被視作賭博。

作為賭,自然意味著高回報,也代表著高風險。

那些年,內購價兩三千,補證後至少翻番的樓盤不勝枚舉。

這給了很多購房者一個錯覺,凡是沒證的最後都能成功補證。持同樣錯覺的還有開發商,先上了車再說。

而市場監管一旦收緊,實力不強的開發商就現金流斷裂,迎來滅頂之災。

事實上,證件問題是最好避開的“雷”。

只要堅持一點,證件不全的樓盤堅決不碰,它就無法傷害到你。

不管開發商給你描繪項目前景有多好,下證速度有多快,預期升值空間有多高,都不要為之動心。

證件是1,其他都是0。

隨著石家莊市場的不斷規範,證件問題正成為過去時。

[貳]

剛需啥時候買房都合適,這是另一個讓剛需付出高昂的試錯成本的業界良心名言。

記得在2017年房價迎來階段性頭部時,大量剛需被“房價永遠漲”鼓動入市。畢竟歷史經驗證明,今年不買房,一年又白忙。

當時石家莊大量老破小,均價已經突破了2萬元。這部分剛需成功接到了最後一棒。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房價均價下跌了超過兩成。按買入總價100萬來算,意味著他們的資產已縮水了二三十萬。這些錢,夠他們白忙幾年呢?

雖然未來房價還會漲回來,但他們並沒有贏在起跑線上。

剛需是更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群。目前房價已進入底部區域,反而有不少剛需觀望情緒更重,甚至把價格預期大幅下調。

剛需買房,錯一次就是致命的

猛哥要說的是,這個跌去了兩至三成的市場,還有多大的下降空間呢?可能在房價高點時,你還在為沒有早點出手而悔恨……

朋友,一味想著抄大底,你會買不到房子的!

[叄]

那麼,既選擇了五證項目,又選對了入手時機,試錯成本不高了吧?

答案是未必。

對於剛需而言,第一次買房相當於all in。

不僅自己的積蓄歸零,而且還得動用“六個錢包”。

而很多剛需在買房之前並未做足功課,甚至沒有弄清楚自己需求就匆匆出手,結果是滿滿後悔。

比如,在選老破小還是遠郊新房時,只圖新房的環境、戶型,而忽略了教育、商業等配套需求;在同區域相近項目選擇上,毅然選擇了價格更低的項目,而忽略了哪個性價比更高;等等。

如果你買到的遠郊新房,既不屬於政府規劃發展方向且砸入重金的區域,又不屬於品牌房企扎堆進駐產生羊群效應的地段,如果再加上自身體量不大配套能力不足,那麼你買到的,就是不適合居住、流動性很差的房子,未來想出手都難。

即便具備以上要素,也要綜合考量整個區域的發展週期。如果區域發展成熟需要十年八年,先問問自己能等得起嗎?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可以等待?

還有的樓盤,買入價格看似不高,但後期生活成本很高。一個樓盤的品質和開發商基因有很大關係。很難想象一個不靠譜的開發商會基因突變,開發出高品質的樓盤來。需要提醒的是,剛需盤並不意味著品質就要低。

在買房之前,最好了解清楚開發商的過往履歷,再做出決策。如果你買到的房子交付後,質量問題頻頻,社區環境不好,物業糾紛不斷,這就是便宜的代價。這樣的房子更容易出現拋盤,保值升值能力差。


剛需買房,錯一次就是致命的

剛需買房,到底應該怎樣買呢?當然是選擇更適合居住的房子。儘管是用來自住,但第一套房子的升值空間決定了你未來房子的高度。

和啪啪啪一樣,第一次買房的過程總是很艱難,希望大家把第一次交給一個好項目,好房子。

[肆]

和十多年前很多人不肯負債買房相比,現在的購房者都明白了利用槓桿買房的好處。

畢竟,房貸是我們能借到的最便宜的錢。畢竟,不用槓桿只用自有資金買房是遙不可及的。

幾乎所有人都在告訴你,一定要把槓桿用到最大,因為未來錢只能越來越不值錢,只有高槓杆才能創造財富神話。現在借銀行100萬元,20年後可能實際購買力連30萬都不到。

但是,要弄清楚一點是,如果你具有高首付的能力,卻選擇槓桿最大化,那要想好剩下的錢幹什麼。

如果這兩年你投到了P2P,拿不回本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你又加槓桿買了第二套房,很有可能被套,或者生活壓力變得巨大,甚至現金流有斷裂風險,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

所以,想不好留著錢幹什麼,或者沒有更穩妥的投資渠道,不如還到房款裡。畢竟,想妥妥地跑贏房貸利率,也並非易事。

如果首付比例提高,能爭取到開發商更多的優惠政策,那更不用過多糾結了。

槓桿降一點,月供低一些,生活可以更從容。

剛需,不要老想著去賭,縱有機會找到捷徑,更有可能墜入深淵。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