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录|更快 更高 更强

宿迁站和综合客运枢纽主体工程已完工,室内外装修和绿化、亮化进入收尾阶段,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全面展开,综合检测列车入轨联调联试顺利进行,宿迁站首次迎来模拟运行的“和谐号”动车组,新辟6条、优化两条的高铁“公交专线”整装待发……一个个消息,如同激动人心的鼓点,告诉每一个宿迁人,我们期盼已久的高铁越来越近了!

高铁梦,宿迁人民共同的梦。一年又一年,大家期盼着、关注着、支持着,每当有新的进展,宿迁人民便传出发自肺腑的欢呼,如今,这个梦想终于要在十多天后变成美丽的现实了。被称为苏北铁路“金腰带”的徐宿淮盐铁路在宿迁境内长63.5公里,设宿迁、泗阳站,预留洋河站,开通运营后,将使宿迁真正意义上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届时,宿迁人无论是北上京津还是南下沪杭,都会变得更加方便。

铁路历来被誉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而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拥有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更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与此同时,一个地区道路的建设状况也反映着当地发展情况。宿迁建市23年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即将到来的高铁,就是宿迁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建市之初,宿迁的道路可概括为“四低一差”。“四低”,即公路覆盖密度低、公路干线比重低、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结构水平低,“一差”,是路面破损严重,路况质量差。当时全市只有一条7米宽的黑色柏油路——205国道南北穿境而过,这是全市唯一的一条国道。其余县城到乡镇皆为5米宽左右的砂石路,乡镇到村皆为原生态土路。至于高速公路和铁路,乃至一级公路完全没有。“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车子跳,宿迁到”,说出了宿迁交通的尴尬与无奈。这就是宿迁交通的过去,也是宿迁交通的艰难起点。

要想富先修路。1996年,建市伊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根据宿迁特殊市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基础先行,重点突破交通。 以后的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发展交通作为优先战略,持续推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今天的宿迁大地上,京沪、宁宿徐等一批高速公路打通了宿迁到上海、南京、淮安、徐州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快速通道,县区之间全部实现高速路或一级路对接,水泥路早就实现了村村通,市县乡村已经建成干支相连、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指数早已位居全国地级市的前列。

宿迁出行更快的背后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强。23年间,宿迁经济由弱到强,创造了有目共睹的“宿迁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124.8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750.72亿元,是199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2.2%。宿迁实现了中心城市从无到有、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发展质量由低到高的精彩跨越,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均迈进全国百强城市,成长为一座水美之城、产业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宿迁出行更快的前方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得更高、更强。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被问及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受,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今天,一条大动脉、高运力的高速铁路,将把宿迁与沿海开发战略联系得更加紧密、更加顺畅。向着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的宿迁人,将以新的速度,坚持四化同步绿色跨越,全力推进“六增六强”,在“高铁时代”,续写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辉煌。(劲 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