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当时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所以在齐国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韬光养晦、治兵强国,最后终于称霸诸侯是离不开一个人的尽心辅佐的,这个人就是管仲。

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可是要知道,齐桓公继位之前,管仲为了辅助公子纠回国继承君位,同时为了阻止公子小白(齐桓公)回国争夺君位还箭射小白,而且差点儿就射死了小白。齐桓公继位,首先想要除掉的就是射伤自己的仇人管仲来报一箭之仇,而且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为什么管仲却又忽然在齐国拜相,最后又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了呢?之所以发生故事情节的逆转,其实这当中,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鲍叔牙。

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当初,鲍叔牙对于管仲,一直存在着挚友之间的无私给予。而到后来,还是鲍叔牙做了为国家无私荐才的忠心之举才有了后来管仲的齐国拜相。不夸张的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青史留名。那么,鲍叔牙之于管仲真的那么重要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当年,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儿做生意,鲍叔牙出本金,不用管仲出一分钱。而生意赚钱以后,却又把赚的大头儿给了管仲,自己只得到很小的一部分。要是一次两次还可以,可是时间一长,鲍叔牙手下的人看着有些不满,问鲍叔牙为什么这么做。而且,看着管仲得到好处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样子就更让那些人生气。鲍叔牙就说,因为管仲家里贫穷,所以让他多得一些也是应该的。鲍叔牙的做法,一般人是不理解甚至认为鲍叔牙傻。可是鲍叔牙不为别人的言语左右,依然一如既往的这样对待管仲。

后来,两人分别伺候齐国的两位公子。于是两人商量好说,两公子中一旦其中一人做了国君,当初侍奉国君的那个人一定要负责引荐另一位侍奉那个公子的人出来做官。鲍叔牙侍奉的是公子小白,管仲跟随的则是公子纠。后来齐国内乱,齐襄公死了。同时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抢先回国继承君位。为了拦住公子小白,管仲带领人马不但拦截了公子小白的车队,而且还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死才躲过了管仲的进一步追杀。管仲见小白死了,自认为公子纠一定会回国继承君位,所以就放慢了回国的速度。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回国继承了君位,就是齐桓公。后来,齐桓公强势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又逼迫杀管仲。结果鲍叔牙使计,将管仲装入囚车自鲁国押回齐国。并在齐桓公面前极力保荐管仲,使齐桓公终于放下对管仲的仇恨,将管仲收入朝中。

之后,齐桓公想拜鲍叔牙为相,但是鲍叔牙极力推辞,并说自己的能力不及管仲一二,并力劝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最后拜管仲为相。正是齐桓公得到了管仲,才使齐国开始强大起来,也正是有了管仲的辅佐,齐桓公终于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后来管仲说道:知我者,鲍叔牙也。我当初和他做生意总是占便宜,但是他却对别人讲我是因为贫穷。打仗的时候我总是拖在后面,他对别人讲我是因为有老母需要尽孝。我在鲁国没有陪葬公子纠,他对别人讲我是因为不会因小失大,是为了胸中的抱负而要忍辱负重。所以管仲后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正是有了鲍叔牙的伯乐慧眼,才有了管仲名留青史的功绩。若论才华以及治国之道,鲍叔牙可能不如管仲。只因为鲍叔牙为实现当初两人相互约定的诺言,并且深知管仲将会为齐国带来强盛,所以才有了鲍叔牙自己甘愿屈于人后的美德出现。假如当初鲍叔牙把管仲从鲁国救回齐国,凭他对公子小白继位所做的贡献,劝说齐桓公不杀管仲而把管仲留在自己身边作家臣,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己如果拜相,回家也可以随时向管仲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应该也会倾尽全力帮助鲍叔牙做成一番大事。

管仲总占人家便宜后来拜相留名青史还是因为他这个人是谁

可恰恰就是鲍叔牙以国家为重的无私胸怀,以实现诺言为做人的美德,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才使得管仲施展才华,最终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而齐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假如鲍叔牙是那种自私自利、嫉贤妒能的小人,莫说后来管仲封侯拜相,恐怕管仲性命也早已消失,哪还有什么后来的仲父?

太史公《史记》为管仲列传颂扬管仲的功绩,却没有为鲍叔牙列传。但“管鲍之交”的故事却让后来的人们对鲍叔牙千古敬仰。

各位看官,您遇到过类似鲍叔牙似的朋友吗?如果遇到过,那么真心恭喜您,您真是此生不枉也。若是没有遇到过呢,您不必遗憾,毕竟,这样的朋友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