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于1840年7月拿下定海后,又乘胜北上进军天津大沽,威胁京师。此时,道光帝那点虚骄之气,对洋人的歧视化为乌有。但是,他按照英国人的的要求,要查办林则徐,这是英国商人提出的条件。在大军进逼的情况下,道光帝接受了,他派出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调查林则徐,并接任林则徐的两广总督职务。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战船

道光帝要琦善查办惩办林则徐,而此时的林则徐仍然对朝廷禁烟、抗战寄予幻想。1840年7月19日,林则徐上《续获人烟具折》,道光帝看后,这为他斥责林则徐找到了借口,他朱批写道:“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不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可怜的林则徐,为国家计、为民生计,全力禁烟,非但无功,反而招致了一通臭骂,甚至随之而来的被惩处。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琦善像

在道光帝痛斥林则徐之时,琦善奉命在天津白河口与英方代表义律进行了初步的谈判。会谈中,琦善对义律说,如果英方要求惩罚林则徐,也使他罪有应得,但这一切都需要到广州谈判后解决。要惩治林则徐,义律当然高兴了,他答应了琦善的要求,决定到广州继续会谈。

琦善主动迎合英人鼻息,使得义律答应到广州谈判。琦善并答应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换取英国人退兵。这个内幕,道光皇帝并不知情,相反地,这让道光帝很高兴,琦善的努力换取了英国人的退兵。他夸奖琦善,片言只语就胜过十万雄兵,实在是好。道光帝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彻彻底底倒向妥协派一边了。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英国报纸上的八旗官兵

道光帝顺英国的意,要惩办林则徐。当时他还有这样一种错误判断。他感到:英舰停泊在大沽口,意味着战火随时烧到京师的危险并没有解除。他急于让英舰离开天津,认为惩办了林则徐,既可以展现议和诚意,又可促使英夷尽快撤兵。

实际上,道光帝只看到了英军兵陈天津对北京可能造成的危险这一面,而没有看破英军兵陈天津以及要求惩办林则徐,“伸冤”的名头后边仍然是要求大清割地赔款。在琦善与义律谈判时,英方不断提出的是割地赔款,而不是对林则徐的惩处。道光帝的错误判断,既有他虚骄的心理又有琦善等人欺骗、诬陷林则徐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判断,才造成了大清国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琦善与英国代表谈判

道光帝急迫地希望英舰南返,他又下了一道谕旨,让琦善劝说义律立即率舰南返,等待朝廷任命钦差大臣到广东商谈善后事宜。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琦善给道光皇帝的奏折

8月29日,琦善与义律在大沽口海滩帐篷里又一次会面,双方就英军难返事进行磋商。琦善与义律在这里往返接触了长达一个月之久,义律感到,“季节已经太晚,湾中不能进行有充分而有适当效果的攻势”,[1]这样拖延下去对英军也是不利的。他也清楚,如果英军只凭在大沽的现有兵力,很难同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清军在作战中获胜。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让道光帝轻易地答应英国的条件,显然有很大的困难。况且,义律已经达到直接同朝廷派出的全权代表对话的目的,并将英国的要求通过琦善告诉了道光帝。所以,义律在得到琦善广州谈判的保证以后,又得知道光帝已下谕旨,表示将派钦差到广州谈判,也就答应了军舰南撤。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定海之战后,英军给英印殖民政府的信

9月15日,英军开始离开天津大沽南撤。9月17日,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谕令他前往广州,查办林则徐、邓廷祯。道光帝给林则徐的罪名是“误国病民”。琦善还没有到达广州,圣旨已经先到了。林则徐得此消息,万分感慨,又有着诸多的委屈。回忆起当初禁烟,道光帝对自己的支持,现在洋鬼子打来了,最高领导人却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了他,他怎么能想的开。于是他给竭力支持他禁烟的代理两广总督怡良写信说:我个人的一身荣辱祸福,早已置之度外,只求无伤国体,若许我禁烟、抗英,即使粉身碎骨,亦所不惜。然而,朝廷错已铸成。虽然朝廷操生杀之大权,但是我个性刚愎,不识时务,“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不敢不以见闻所及”[2]。林则徐给怡良写信的时候,琦善还在去往广州的路上,因而,两广事宜暂由怡良代理。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鸦片战争之前的广州城

林则徐还真是不识时务,皇上都决定抛弃他了,他还要拼上身家性命,向朝廷奏明抗英、禁烟的重要性。

道光帝:林则徐抗击英军是“误国害民”,琦善割香港抵“十万兵”

英军在珠江口攻击清军

9月中旬,林则徐给道光帝上了《密陈办理鸦片不能歇手片》的奏章。他在奏折中说,鸦片危害相信天下人断然没有敢说不必禁的道理,臣自受命以来,“上崇国体,下慑夷性”,实在不敢疏忽,对于外界所说的 “臣于夷务办理不善,正奏请治罪,何敢更献刍荛。苟有稗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3],写到这里,林则徐笔锋一转,提出抵御外侮,必须“制炮造船”,武力抵抗英国侵略;这样,有力地对抗外夷,不至于“尚形棘手”。当道光帝读到“当他国效尤,更不可不屡”时,他感到林则徐是在责备自己了。堂堂天朝上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能忍受臣下的指责。他在林则徐的奏章中批道:“汝云英夷使其恫吓朕,是汝亦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他又在林则徐“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一句旁边,批上“一片胡言”。[4]道光帝此刻已经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林则徐了,这样林则徐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他更没有想到,琦善擅自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将是大清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他一门心思的想着琦善能退兵,换来的却是英军更大规模的侵略。

——————————

李书纬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整理改写,今日头条原创首发,详细内容请参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1]冯士钵、于伯铭:《道光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2]《林则徐书简》,第13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国近代现代史研究组编:《林则徐集·奏稿》中,第482页,中华书局1985年。

[4]中国近代现代史研究组编:《林则徐集·奏稿》中,第883页,中华书局198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