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51課,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遁。遁在現代漢語仍然是高頻漢字,其詳情如下:

遁。讀音有三個:

(一)dù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遁,遷也。一曰逃也。從辵,盾聲。”形聲字。這個字,許慎認為本義有兩個:

其一:遷移。徐鍇《說文系傳》:“《尚書》殷高宗曰:‘既乃遁於荒野。’是遷於荒野也,當作此‘遁’。今文《尚書》借‘遯’字。”比如《詩經·小雅·白駒》:“慎爾優遊,勉爾遁思。”朱熹《集傳》:“遁思,猶言去意也。”勸你不要過於安閒遊樂,勸你專心致志,不要心思不定。遁的意思是遷移,在這裡指意志不堅,見異思遷。很多譯本譯作隱退,誤。

其二:逃走;逃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諸侯救鄭,楚師夜遁。”諸侯救援鄭國,楚軍就在夜裡逃走了。又比如毛主席《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本義之外,遁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隱匿;隱居。《廣雅·釋詁四》:“遁,隱也。”比如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王逸注稱:“遁,隱了……言懷王中道悔恨,隱匿其情而有他志也。”想當初你與我同心同德,可後來你卻隱匿了情志另作他圖。

《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屈原像)

(2)躲避;迴避。《廣雅·釋詁三》:“遁,避也。”比如《管子·法禁》:“遁上而遁民者,聖王之禁也。”郭沫若案:“遁,即逃避耳。”又引申指用語的支吾、搪塞。比如《孟子·公孫丑上》:“邪辭知其所難,遁辭知其所窮。”邪異的言辭,我知道它偏離正道的地方;躲避(搪塞)的言辭,我知道它理屈詞窮的地方。

《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孟子畫像)

(3)欺騙;欺矇。《廣雅·釋詁二》:“遁,欺也。”《淮南子·繆稱》:“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高誘注:“遁,欺。”世上沒有人不舉薦自以為賢能的人,(但所舉薦出的人)有的能把事辦理好,有的卻把事辦砸了,這並不是舉薦人自己欺騙自己,而是所舉薦的人只求合適自己的口味罷了。

(4)失去。《呂氏春秋·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高誘注:“遁,失也。”君主怎麼可以不致力於愛憐賢士呢?賢士是很難了解到的,只有廣泛地尋求才可以,廣泛地尋找,就不會失掉了。

(5)同“遯”。六十四卦之一。

(二)qūn。同“逡”。退。《集韻·諄韻》:“逡,逡巡,行不進,亦作遁。”《漢書·陳勝項籍傳贊》:“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巡而不敢進。”顏師古注:“遁巡,謂疑懼而卻退也。”這裡的九國,指東方六國,加上宋、衛、中山三國。秦國開關迎擊敵人,九國的軍隊疑懼不敢向前。

(三)xún。同“循”。流逸。《淮南子·原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高誘注稱:“遁,流逸不能自禁也。”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的。然而……砍它不顯痕跡,刺它不留印跡,斬它斬不斷,燒它不起燃;它流逸消融,錯雜紛繞而不消散。

《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流水)

遁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51課:細說“遁”字

(遁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5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