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光述历史


这里是芒果论史!

楚汉之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刘邦阵营有萧何、张良、韩信,项羽阵营有范增。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对楚汉之争做过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胜,在于能用“汉初三杰”,而项羽之所以败,在于有一个范增却不用。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高度评价让范增的知名度大涨,但实际上范增作为一个谋士,水平到底如何呢?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个优秀的谋略家,却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项羽不信任他并不完全是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造成的。接下来,我将从其政治军事才能和个人性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军事才能:眼光毒辣,能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

范增的才干非常值得肯定,具体体现出来就在于他的眼光极其毒辣,能够对未来的形势做出精准的预判。

在刘邦西入灭秦之后,范增就敏感的预测到了天下形势的变化,在灭秦之前,天下间的诸侯是同盟、是战友、是合力灭秦的好兄弟,可是秦朝一旦灭亡,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对手,变成了竞争者。刘邦被人称之为“长者”,宽厚仁和善于收买人心,同时又是第一个入关的诸侯,可谓是占尽先机,因此范增认定刘邦会是项羽最大的阻碍。



项羽因为刘邦封堵函谷关一事而决定攻打刘邦,范增就称刘邦头上有天子气,目的就是为了坚定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心。那么此时打刘邦有什么好处呢?刘邦封堵函谷关,阻拦天下诸侯,一是以寡敌众,二是失了天下大义,此时攻打刘邦可谓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

虽然由于项伯泄密导致这次战争没能爆发,反而转为了鸿门宴,但范增老辣的目光依然得到了体现,其识人之准可见一斑。

另一件体现范增政治军事才能的事件发生在刘邦彭城之败后,项羽一路追击刘邦,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才稳住阵脚。刘邦采纳郦食其的提议,据荥阳之险,取敖仓之粮,终于勉强守城,但项羽多次断刘邦甬道(运粮之道),刘邦实在无力坚守,准备以荥阳以西为汉,与项羽共治天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项羽已经同意了刘邦的求和请求,但范增却坚决反对,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录了范增所言。大意就是说,此时正是汉军虚弱的时候,如果此时不将其彻底击溃,那么以后必定会后悔。项羽于是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楚汉之争,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事实证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预判,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此时的楚军面对汉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一切继续这么发展的话,汉军可能真的就被楚军彻底消灭了,但关键时刻,范增负气离去了,这就和他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有关。


性格特点:妄自尊大,不懂为臣之道,故为君主所疑

陈平用离间计使得范增不被项羽所信任,这个离间计是怎么样的呢?项羽使者到时,陈平准备好酒好肉,待到使者说出自己是项王手下时,陈平就佯装大怒的说,“我还以为是范将军的使者呢”,随后就把好酒好肉撤了,然后端上来一些很差的食物。使者受了羞辱自然就将这些事情向项羽倾诉,于是项羽就不再信任范增了。

那么陈平的这个离间计到底如何呢?就《史记》上的描述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拙劣的表演,项羽但凡认真思考一番也不至于被离间,这说明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已经有了裂痕。

时间回到鸿门宴上,刘邦从小路逃跑之后,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范增,并转达刘邦已经回军营的消息。范增此时的表现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有较为细致的记载,范增把张良献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斩破,然后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里的“竖子”说的是项庄,但实际上范增却是在指桑骂槐,联系到他在鸿门宴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而项羽不为所动的情况来看,他是在埋怨项羽。可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虽然已经走了,但张良还在,范增如此破口大骂,第一是不给项羽面子,第二是把君臣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外人眼中。



也就是说,范增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他在情绪控制方面非常欠缺,没有给到项羽足够的尊重。身为项羽的手下,却不把项羽放在眼中,他的这种表现能让项羽安心吗?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时,有嘲讽项羽之意,但若范增这样一个不懂“人臣之道”的家伙在他手中,他敢放心大胆的启用吗?恐怕也不见得!

意气用事的行为在范增身上非常常见,当陈平用离间计离间范增、项羽之后,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而《史记 项羽本纪》用了一个字来表达范增对此事的反应,这个字是“怒”!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

“乃怒曰”,身为项羽的手下(臣子),竟然敢对君主发怒,范增的性格弱点在这个时候非常明显的暴露了出来。项羽不用范增而失天下,但范增这样目无君主的臣子,又有几个君主敢毫不顾忌的重用他呢?

所以说,范增的才干是足够的,但是个人的弱点也是明显的,项羽刚愎自用不假,但在不重用范增这件事上,范增自己也得承担一定的责任。

范增: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

范增的水平如何呢?在谋略方面,那是相当不错的,他总是可以一眼看透敌人的战略意图,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所以在范增离去之前,刘邦有萧何、张良(此时韩信虽为大将军,但实际还未被重用),却始终在楚汉之争中落于下风。

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为臣之道,表面上称呼项羽为君王,但内心其实还是把项羽当做一个“毛头小子”,一会指桑骂槐的喊“竖子”,一会儿又对着君主“发怒”。如此没有分寸的臣子,项羽又怎么敢重用他呢?

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大概就是说的范增吧!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范增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以范增之谋略再加上项羽之勇猛,平定天下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最后范增被气死,项羽也在楚汉争霸之中失败,最后自刎身死,实在是两个人的性格缺陷太过明显,正好是水火不容。项羽其人,疑心太重,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范增虽然谋略以及战略眼光都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但是可惜情商太低,不懂得应该如何让项羽消除对自己的疑心,也不懂得如何让项羽乐于听取自己的意见。

这样两者的弱点恰好相遇,失去了天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范增的谋略为天下少有

范增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在刚刚加入项氏叔侄阵营的时候,范增就分析了陈胜吴广反秦失败的原因,并且建议项梁不要自立为王,而是扶持楚王的后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凝聚民心。

事实证明范增的判断是没错的,项梁寻到了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楚王,而自己掌握着军政大权,以此号令天下。

另外历史上其他对于范增的记载,无论是鸿门宴上对项羽的建议,还是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将刘邦困在关中不让其离开,都是非常明智的建议和策略,但是项羽却无一例外的全都辜负了范增的期望。

范增的情商在谋士之中也是罕见的低下

这个不用多说,仅仅在鸿门宴一事之中就可以看出来。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上在项羽放走刘邦之后,范增不顾场合,竟然大声呵斥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谋士应有的态度,也许范增认为自己是项羽的长辈,并且德高望重,可是他终究没有顾忌项羽身为主公的这件事实。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

最后陈平对项羽和范增使用离间计,以范增之心智,不可能看不出来这是离间计,但是却不仅不考虑解决办法,反而有些自暴自弃的感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范增的情商确实比较低。


所以总体来说,范增的战略眼光和谋略都是很强的,水平非常高,但是他和项羽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失败的结局。


晓天讲历史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刘邦想要一统天下很难

以西汉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为例,张良在战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战术上有较好的表现。这就是张良为什么无法复立韩国只能投靠刘邦的原因。在战略大局上,刘邦比张良还好。

范增的谋略

有明确记录的谋略:

1、劝项梁立楚之后。在陈胜被击败时,项梁尚未决定是否自立时,范增以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子为楚怀王,收拢天下人心。

可以说,楚国之所以在秦末势力最大,就在于范增立楚之后策略,收拢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给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绝刘邦求和。在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以荥阳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项羽拒绝并围攻荥阳必杀刘邦。理由是:汉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后悔。

3、关于鸿门宴范增力杀刘邦的说法,更多是西汉建立后赞颂西汉的故事。实际上,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一起入关,如果要杀刘邦,也是项羽和各路诸侯一起商议的结果——毕竟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挡的并不是项羽一个人,而是十几个未来诸侯。

鸿门宴突出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实际上是刘邦VS项羽等十几个诸侯。

没有明确记录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计谋:

巨鹿之战;分封刘邦为汉王;击败田荣;彭城之战;荥阳之战等。

张良的计谋

1、劝刘邦不要接受秦守将投降,而是绕路峣关从背后袭击秦军,攻入咸阳。这是军事战术上的谋略。

2、要求刘邦不要动秦朝府库的,是樊哙,张良只是帮忙劝说。

3、鸿门宴时,除了依靠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外,张良并无特别计策;如果没有樊哙的冲撞,刘邦难以走脱。

4、劝刘邦烧栈道,未必是真帮刘邦——深层是为韩王成的韩国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张良西劝刘邦烧栈道,东劝项羽东向,表面是为了刘邦,实则是让项羽东向、给韩国更多的生存空间——只是张良没有想到项羽根本就不放韩王成回韩国,

5、彭城之战战败后,册封东方策略是刘邦主动提出的,张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荣、韩信四人作为人选。至此,韩信才真正从刘邦手下成为大将。

6、劝刘邦不要为了削弱项羽实力而立六国后,理由是:若六国后复力,刘邦将会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这些人都去辅佐他们家乡的六国国王了;刘邦没有能力去赐予粮食给贫困、册封古代名人之后,无法建立德望。

7、张良劝刘邦接受韩信册封假王的要求。

8、张良劝刘邦割地给韩信、彭越以便让二人领兵来参战。

就张良的计谋而言,基本上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从没有从整体上看待天下局势的。唯一具有整体局势的计谋——劝刘邦封存咸阳府库,还是樊哙最先提出的。


综述

范增的立楚之后策略,立时收获天下人心,让刚刚破亡的楚国立即成为东方六国中的领袖。就算是鸿门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刘邦是最大的威胁着而张良却看不出,还傻傻的帮刘邦,最终导致韩国无法复国。

《史记》记录的张良谋略,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都是战术性的策略,从无战略性策略。

两个具有战略性问题,都不是张良主动提出:封存咸阳府库是樊哙第一个提出,张良只是附和;捐山东天下是刘邦自己提出的,张良只是给出人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范增与刘邦、陈平、韩信都是同道中人,善于阴谋诡计,这与项羽的性格行事作风根本就是两路人!正因为如此他才一眼就能看透刘邦,断定刘邦将来必然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可惜项羽在刘邦的花言巧语下鸿门宴错失良机……战国后期至秦末,春秋时期形成的君子风度贵族气息已经渐渐没落了,厚黑学已经盛行,投机取巧阴谋诡计盛行,翻脸比翻书还快,一诺千金的季布、仁而爱人的项羽才显得珍贵!

范增善奇计,虽不符合项羽作风,但是从尊敬老人的角度,大部分还是比较听从范增的!比如鸿门宴上跑掉了刘邦,范增当面用剑击碎玉器,骂项羽为“竖子”,作为霸王的项羽只是默默不作声,这换成现在的孩子即使是亲身父母这样骂也会发脾气的!

最后说项羽中计赶走范增,纯粹是瞎说,当时陈平叛变后拿着刘邦大量的财宝收买楚军将领,项羽当然会整顿军纪,居然被宣称不信任手下大将,范增70多岁了,军旅生涯非常幸苦,后背长了疮,于是准备回彭城修养,项羽当然会允许辞呈,范增没等回到彭城就病死了,项羽不放心曾专门派人去护送,可惜发现他已经死在归途中了..这就被刘邦宣传成被项羽赶走的


手机用户54723033985


方圆论坛在线

范增有点儿像商周时期的姜子牙。姜子牙年近七十二岁才终遇明主姬昌。后辅助周灭掉了商朝。而范增同样在七十高龄时期参加了反秦大业,后来成为了项梁项羽帐下最主要的谋士。范增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彻底搬倒秦朝。 张良名气虽大被人称为“谋圣”,但在历次的交锋中张良都奈何不得范增。可见范增谋略之强。



范增刚加入项梁阵营就献出了奇策。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政乱成一团。各地起义军势力支离破碎被秦朝歼灭了不少。范增分析认为起义军再这么不团结下去,整个农民起义就会失败。所以起义军必须要找一个有名望可以团结天下起义军的名义上的领袖。范增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之后起义军果然声势重回巅峰也就是说楚汉争霸的楚政权是在范增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除此之外范增看人极准。从范增第一次看到刘邦的时候,范增就对项羽说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但当时项羽根本看不起刘邦,所以对于范增的话也并没有在意。后来刘邦先入关中,之后就立刻封锁关隘。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此举已经很明显了。很显然刘邦想要占据关中自立了。现在您应该出兵灭了刘邦以绝后患。本来范增已经说服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了。但猪队友项伯却救了刘邦一命。导致鸿门宴功亏一篑。

本来项羽无谋,而范增可以弥补项羽的弱势。所以他们两个是非常绝配的一对搭档。但荥阳之战的时候,原本项羽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刘邦。但之后因为刘邦手下陈平使出离间计顺利的离间了范增和项羽。也因此项羽开始疏离范增。并且开始剥夺范增的权利。范增因为项羽的不信任极为愤怒。所以向项羽请辞告老还乡。最终范增半路上因为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项羽废除范增等于是自断臂膀。在他废除范增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进击de策略师为你解答:


范增老先生鸿才大略,善审时度势且极富远见,岁七十仍有图谋天下之志,不愧“国士无双”之名。但较为惋惜的是,老天爷留给他输出才华的时间不多了,其尽心辅佐的项羽还是个刚愎自用之辈。


有对比才有伤害,下面以范增VS张良来做阐述:


1、初次登场献计,改写反秦斗争陷于低潮的局面。以格局论,此计远胜张良助刘邦最终问鼎天下的下邑之谋。范增此计为谋全局,是窘境下俯瞰天下的聚势反秦;而张良谋的是军事层面的一役,为决定楚汉争雄中谁是最后的赢家。


背景:其时,周文、吴广两路的几十万大军被章邯全歼,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为求私利各自为王,使得陈胜军孤立无援,被章邯击败,逃亡路上被车夫杀害,致使张楚政权这杆大旗倒了。面对势头正胜的秦军,反秦斗争陷入低潮和迷茫之中项梁、刘邦等各路起事首领相聚于薛地。


项梁正踌躇于是否自立为王之际,范增老先生,来了。


说项梁: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尊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建立楚国政权,收拢各反秦势力为一处,定权定心,挽颓废之局。



2、入项羽帐下,任军师一职,被项羽尊为“亚父”。于鸿门宴之时力争杀刘邦,却不被自视甚高的项羽采纳,从而丧失良机,范增老先生明察秋毫的先见之明,让人着实钦佩,此计若被采纳,哪有后来的楚汉相争,更没有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之事了。反观张良的远见,在其退隐上倒是可圈可点。可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刘邦手下将领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通报,称刘邦准备自立为关中王、委任秦王子婴为丞相,并将据有咸阳城内所有珍宝。项羽得此消息后非常愤怒,准备次日晨,分四路围攻刘邦。范增也劝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财物丝毫不取,妇女没有一个宠幸,这表明他的志气不小。我令人望气,发现沛公呈现龙虎五彩的景象,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攻击,不要错失良机。”


曹无伤的私下通报,老谋深算的范增又岂会看不出来这其中的道道。借曹无伤除掉一个霸王潜在的劲敌,这正是他这个军师的分内之事。


鸿门宴上的一番斗智斗勇,即使有项梁从中的协助,张良还是被范增老先生逼的无以应对,若非项羽的狂妄自大和意气用事,樊哙再怎么硬闯,刘邦都毫无生还的可能。


范增怒而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老先生此时的预见,终成事实,奈何奈何!



论兵法谋略,张良与范增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张良是战术级高手,可范增老先生却是战略级的高手;


可若论为人处世,张良就要甩范增老先生几条街了。


真是,时也命也啊!



原创新手不易,坚持创作更难,烦请诸位童鞋点个关注吧!


贱痞二叔


范增的谋略水平不算顶尖,跟同时代的张良、陈平相比还是颇有差距,就是跟韩信的智囊蒯通相比,也颇有不及。范增水平虽高,但是他跟的项羽并非明主贤君,因此他的功劳不及张良等人,名声自然而然不及汉初三杰。笔者认为水平低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范增认为巴蜀和汉中是蛮荒之地,很大方的把三处地盘分封给刘邦了。汉中古代称为南郑,春秋晚期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得,商鞅变法后汉中也一体变法,经济条件很好。巴蜀是秦国的后勤基地,经过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巴蜀大地成为天府之国。巴蜀距离秦国远,又有秦岭相隔,因此巴蜀成为秦国流放犯人之地,但这不代表巴蜀就比关中差!范增孤陋寡闻,认为巴蜀莽荒,汉中穷困,就建议项羽把三处地盘给刘邦。殊不知这三处地盘受反秦战争波及少,相对中原和关中而言更加富裕,这成了刘邦的帝王之资!

范增给刘邦的地盘最佳位置是越国旧地,一方面可以将刘邦置于楚国的监视之下,另一方面可以让实力较强的南越国攻击刘邦。范增另一个表现就是死于反间计,他身为谋士智囊,居然无法破解陈平的反间计,最后不得不孤身离开,死于荒野之中。陈平用反间计离间楚军上下层关系,项羽在军队内部展开派系清理,许多兵将无辜被杀,此举大大削弱了楚军的团结安定!更可笑的是项羽听信汉使之言,认为范增有谋反之嫌,范增在汉国的地位高于项羽,于是疏远了亚父范增。对于陈平的阴谋,范增毫无还手之力,可见范增能力偏弱!

项羽残暴不仁,攻城略地必会杀戮屠城,范增作为天下名士,却无法劝阻项羽减少杀戮,使得项羽有了暴君之名,百姓不附楚,诸侯不亲项!项羽在反秦战争中,对那些敢于抵抗的城市,一旦城破,必然屠城。秦军二十万降军,在新安城被一夜坑杀,秦王子婴以及秦室宗亲也被杀戮一空。咸阳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项羽不但不建都咸阳,反而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项羽劫掠秦人,烧毁秦陵,可谓罪恶滔天,恶行累累,范增没有阻止。当年成吉思汗屠戮无辜,丘处机万里西行拜见成吉思汗,给铁木真讲了许多道理,最终铁木真颁布了《止杀令》。楚汉战争中,刘邦拖住项羽,韩信攻略六国,这样的谋略范增没有看出。


大秦铁鹰剑士


项王失天下,范增是有责任的。

史记评价:年七十,好奇计!

项王巨鹿之战后,继续西进,至函关,发现函谷关被刘三占了,项王又接到曹无伤密报:1,刘三欲王关中,2,使子婴为相,3,珍宝尽有之。项王本能的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范增:沛公居于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其志不在小……

个人认为,范增的话,分析的很精彩,但是没有从政治层面分析,项王跟刘邦以前是友军,但这是有时间节点的!

秦朝在,他们都是反秦武装,是友军,秦朝灭亡,他们面临:1,如何分享胜利果实的问题。2:两个集团如何并存的问题。

这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刘邦说的“是小人挑拨所致。”。刘邦这样说,目的就是化必然为偶然。可是这么一通谎言,项羽却不知如何是好,羞的把曹无伤拿出来了。项羽的自尊得到了极大满足,加上昨天晚上答应了项伯不杀刘邦,项羽再也无心除掉刘邦了。

如果范增从这个两个集团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分析出根本利益冲突,二者无法共存。项王必然利用刘邦把住函谷关的事为说辞,一举灭了刘邦集团。

如果范增做出这种分析,项羽不会大怒,而是大笑,正愁消灭你刘邦没借口呢,项羽以此为借口,其他诸侯断不敢阻拦,以当时项羽的军事力量,灭掉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

范增是不是忘了给项羽分析两个集团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不是。正常来讲,项羽想做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作为总参谋长的范增应该提出开会定一下行动方案。起码得告知主要的军事将领,史料记载并没有。范增如果想到了,鸿门宴上,他会如此交待项庄:进去以舞剑为借口,借刘邦的剑,接过来直接杀,项羽问罪的话,找我!

进帐直接杀人,还舞个屁的剑。

在大局观上,范增不如张良。如果换做张良,断不会饶过刘邦的。





光述历史


范增是个战略家,不是战术家,刘邦阵营能与范增拼一下的就是张良,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范增七十出山,劝项梁立楚怀王。当时群雄并立,各自为王,项梁也有自立的野心,但是范增说,你还不到时候,必须找个傀儡。就如朱元璋要立小明王一样,这叫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项梁听了。

项梁跟章邯干仗,宋玉劝项梁小心,项梁不听,结果被杀。项梁死后,范增继续跟着项羽干,被项羽尊为亚父,就如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尚父一样。但是范增的分量明显不重。

第一,破釜沉舟没有范增的份,都是项氏家族的人跟着项羽玩命,其中出力最多的正是项伯。因此鸿门宴上项伯反对杀刘邦,项羽也没辙。

第二,鸿门宴项羽不听范增的话。范增杀刘邦,在当时并没有充分必要的原因,包括项羽在内的项氏家族成员都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觉得刘邦不是威胁。虽然事后证明刘邦的确是项羽的大敌,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以果推因,闹出离抗战结束只有一年了这种笑话。

第三,烧咸阳范增不劝阻。其实这才是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劫掠珠宝美人,失了秦人的民心,导致秦人拼了死命拥护刘邦,最终追杀刘邦于乌江。范增如果是高明的战略家,就应该深刻认识到秦人的力量,放低姿态团结秦人而不是相反。相比张良,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要立六国为后,张良立马反对,如果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也就没有大汉王朝了。

清人顾嗣立对此评价道:“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就是说,范增就给项羽出过一条事后看来无比正确的计策,就是干掉刘邦,但是项羽却不能用。其他的,都不行。

跟张良不是一个档次。


唐风宋月


姜子牙是九十出山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打江山,范增呢,是七十岁出山,也是垂垂老矣的时候,仍然有一腔抱负,可谓老当益壮。

在秦末汉初那个各种牛逼人物轮番弄潮的时代,范增绝对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因此,刘邦在评点汉初三杰的时候,还特意提了一句范增。

刘邦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意思是说,我老刘能取得江山,毫无疑问是有三杰的帮助,而项羽手下也有一个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项羽却没能用他,所以败在了咱老刘的手下。

就是因为刘邦知道范增的厉害,所以,鸿门宴以后,在项羽围攻荥阳的危机时刻,刘邦不惜花万两黄金让陈平离间范增跟项羽,如果范增还是得到项羽的重任,刘邦这一次凶多吉少。


奇怪的是,连刘邦陈平这么牛逼的人物,都认为范增很厉害,范增的风评却越往后越差。

《三国志》曰: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

曹魏有人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此时,范增还是王佐之才,能助人主成王霸之业。也就是说,从西汉初,到东汉末,范增在大家眼里还是姜子牙管仲之类的水平。

后来《晋书》曰:“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这里说项羽的失败是不用范增“鸿门宴之谋”,否则项羽就“天下无敌”了,可见魏晋时期,范增之谋仍然是第一流的。

那么,范增开始被人怀疑,是从什么时候呢?是从唐朝!

《旧唐书》曰:“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

我们看唐朝人怀疑范增,并没有怀疑范增的能力和计谋水平,怀疑的范增“善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唐朝人认为,范增水平是有的,可惜不懂得替自己着想,他看人的眼光有问题,他不像陈平那么了解项羽的“刚愎自用”,所以陈平及时离开了项羽,选择了汉王刘邦,范增却到最后才说“竖子不足与谋”!

既然唐朝人开始怀疑范增的看人和选择问题,宋朝人当仁不让,具体地就开始剖析范增的问题。

最有名的当属宋朝第一才子苏轼苏东坡的《范增论》。

宋朝人爱议论人,所以宋朝的“笔记小说”相对前代有井喷的景象,最有名的当属南宋洪迈之《容斋随笔》。这些东西当然很多都是学的苏东坡。

苏东坡《范增论》到底议论了点范增什么事呢?大体上就是在讨论范增该什么时候离开项羽。

唐朝人说了,范增应该像陈平那样,去投靠刘邦,是说范增在鸿门宴之后就该离开项羽了。苏东坡并不这么看。苏东坡认为范增早就该离开项羽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就该离开项羽。



到此为止,唐和北宋时代,范增的计谋水平还没有被人怀疑。

可是,到了南宋,范增的人品开始出问题了。

刚才提到的南宋洪迈,在其《容斋随笔》议论范增,说了一大堆范增的问题,可谓煌煌大论:


这么一大段议论,丝毫没怀疑范增“谋划”的水平,却直指范增是“见利忘义”之人,具体范增怎么见利忘义的,大家看上面洪迈的议论就可以了。总之范增还是选择有问题,水平没问题。

然后,洪迈同时代的人中,开始点评范增的计谋问题了。

例如宋高宗时的进士陈刚中有《题范增墓》云:“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在陈刚中眼里,范增平生的计谋,只有“鸿门宴”算是奇计。其他的都不算什么。

可是,在唐宋以前,范增可不止有鸿门宴,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劝“项梁”立牧牛儿熊心为义帝,就像陈胜吴广打着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一样,拉起队伍,这说明范增很有眼光,很有大局观。还有,刘邦先入咸阳,对金银财宝美女一概不动心,范增就劝项羽提防汉王,这也说明范增很有先见之谋,这是一流谋士的水平,后来,打败楚霸王项羽得到天下的果然是汉王刘邦。

即便如此,范增在南宋元朝人眼里,仍然还是陈平韩信水平的。

比如,元朝末年,有人赋诗说范增:“虎斗龙争既不能,鸡鸣狗盗亦何曾。陈平韩信皆归汉,只欠彭城老范增。”

看这首诗,范增还是能跟陈平韩信并列滴。

然而,到了清朝,范增不但人品有问题,计谋也成了“谬计”。

例如,清朝三大史学家之一的王鸣盛说“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王鸣盛说范增谬计说的怎么回事呢?

他是说范增给项梁出了一个计谋,让项梁立楚怀王的后代牧牛儿熊心为义帝,打着楚怀王的旗号,拉拢队伍反抗爆秦。王鸣盛认为,范增这个计谋不行,他认为项梁不需要这个“楚怀王后代”的旗号,而后来项羽跟义帝所有的矛盾都是范增造成的,项羽杀了义帝任命的卿子冠军宋义以后,义帝跟项羽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要么义帝杀项羽,要么项羽杀义帝。最后便宜了汉王刘邦。

王鸣盛对范增的计谋水平说得对不对呢?要我说不对,关于义帝和项羽的矛盾,要分析起来,篇幅很大,但是,项梁和项羽刚起兵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张大旗来拉拢队伍,就像陈胜吴广打着项燕和公子扶苏一样。从这一点看,范增没错,而且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准确。王鸣盛是错的。

所以,到了清朝,范增的妙计成了“谬计”。清朝人为什么跟扯大旗刚上了?因为清朝的知识分子心理上有问题,被文字狱整怕了,他们知道满清得国,是异族入侵,在汉族知识分子眼里那是“得国不正”,他们为了给满清找补,就贬低“打着正义大旗的项梁”罢了。

总之,除了个别清朝人说“范增谬计”之外,历朝历代都认为范增是汉族三杰一个水平的人,能力没什么好怀疑的,只是项羽不用其计,是历来被人惋惜而已。

清道光年间汤鹏说:“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跟乐毅屈原贾谊苏轼并列的人,你还要怀疑他的水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