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秦国何以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在战国七雄之中,论土地楚国最大;论经济齐国最强;论人口魏国最多。为何最后统一六国的会是秦国呢,这还是要从战国七雄的军备情况说起。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以将(或称将军、上将军、大将军,楚国则称上柱国)为其长,文武开始分职。将以下的武官设置也较完备,赵国设左司马、都尉,齐国设司马,秦、赵、韩、齐、楚还设郎中作为国君的侍卫。秦国设立都尉、中尉,中尉警卫国都。各国还在郡设立郡尉。各级军官有带兵权而没有用兵和调动军队的权利。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的“虎符”为证方可。国君任将时,把虎符的左半交给将军,右半自己留着。规定凡用兵50人以上,必须有国君的右半个虎符与将军的左半个虎符合榫〔sun笋〕(称为“合符”)才能生效。如果没有虎符,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军队,但有烽火报警时,也可例外。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战国后期,秦军攻赵,兵逼邯郸城下,形势十分危急。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于秦的威胁,命令晋鄙按兵不动。魏公子无忌(即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为了救赵,通过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的帮助,从魏王的卧室内盗出由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八万,会同楚军一起共同救赵,邯郸之围遂解。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窃符救赵的故事。由此也可看到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秦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10000匹。魏国有带甲40万,楚国有带甲100万,车1000乘,骑6000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1000乘,骑10000匹。步兵的编制,据《管子·小匡篇》说,是五人为伍,50人为小戎,100人为卒,2000人为旅,一万人为军。《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国步兵的编制为五人为伍,十伍为屯,设一屯长,100人设百将,500人设五百主。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骑兵在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胡人的袭扰,开始“胡服骑射”,穿少数民族短而紧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组建了中原地区第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骑兵战斗力强,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楼烦的征战中,辟地千里,战功赫赫。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拚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征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征集本地的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服兵役的年龄大约从15岁到60岁。秦国规定男子17岁应向官府登记,称为“傅”(或“傅籍”)。登记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为“戍卒”。实际上,由于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和残酷,各国往往把不到年龄的人强征入伍,以应战争急需。长平之战中,秦国征集河内15岁以上壮丁全去前线,赵国也是倾国以出。

  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要经过严格考选。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都是招募而成的精锐部队。魏国在招考“武卒”时,规定应考者要全副武装,披甲操弩,带50支箭和戈、剑等兵器,背负三天口粮,用半天时间跑完100里。如果合格,就选为“武卒”,并免征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其好田地和房屋。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在战国时期,不管是兼并土地还是扩大人口,都可能引发激烈的大型战争。而在战国历史,经常出现数十万人的大型战役,比如长平之战,伊阙之战等。一方面,可能部分人对于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不太相信,比如白起坑杀的赵国士兵真有四十万之多吗?另一方面,战国七雄中各个国家的兵力有多少。

首先,考虑一个历史阶段的士兵数量,可以从总人口入手。战国时期,各国人口总和虽然充满争议,但是比较集中在2000万—3000万之间。那么,就以2500万来算的话,各国的正常情况下的兵力总和在250万人左右,而战时可动员数量应在400万以上。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根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大致对战国七雄的综合国力有过一段论述。当然,虽然苏秦的论述和真实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具体来说,就燕国来说,苏秦认为“带甲数十万”。在笔者看来,虽然燕国处在今天的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区,但是当时的东北地区,人口还是比较稀少的。进一步来说,尽管燕国的地盘挺大的,但是人口至多在160万左右,毕竟不是中原核心区域。按照四分之一的战时动员能力,燕国的军队包括民夫等后勤人员,最多能动员40万的军队。

赵国也是“带甲数十万”,但是,赵国地处中原地区,人口相对稠密。赵国人口应当在300万到400万之间,其战时可动员的军队数量应达到60万左右。所以就长平之战来说,可能实际作战的军队只有十万左右,但是运粮的民夫等后勤人员,也即本来是种田的,战时动员到前线做支援性工作的人,大约在三十多万。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和赵国相对应的秦国,其当时最大动员的兵力可达到60万左右,虽然当时的秦国侵占了韩魏两国的大片土地,但是吞并巴蜀等是在公元前316年左右。

最后,就韩国和魏国来说,前者地盘在战国七雄中最小,虽然也是中原核心地带,但战时最大的兵力只在30万左右。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再来看魏国,苏秦表示“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当然然有所夸张,且魏国当时的霸主地位已经下滑。但是,和还没有完全崛起的赵国相比较,二者实力还是差不多,其最大可动员的兵力也在60万左右。

而齐国作为老牌大国,如果齐国全力动员的话,其军队数量应该也可达到60万左右。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至于兵力最为雄厚的楚国,苏秦直言“带甲百万”,不过考虑到战国时期的南方人口相对稀少,其总兵力应不超过70万。

所以说只要当时六国里的任意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兵力都超过秦国,特别是楚国、齐国,更是旗鼓相当。能让秦国横扫六合的真正客观原因,毫无疑问还是秦国更胜一筹的军功赏罚制度。

 

战国七雄的兵力对比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奖励军功,建立了军功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齐国就规定兵卒凡“得一首则受赐金”。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20等军功爵,规定不分贵贱,按军功大小实行奖赏。士卒获一敌首,赐爵一级,授田一顷,住宅地九亩,隶役一人。各级将吏也论功行赏,无功者受罚。秦国规定,士卒畏战退却,要处以黥〔qing情〕、劓〔yi义〕刑。黥是用刀刺刻犯人面部,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劓是割掉鼻子。伍中一人逃跑,其余四人连坐。正因为秦国赏罚严明,才使秦军有极强的战斗力,并最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以上内容文字部分为自家讲谭原创,欢迎点赞、转发,关注、收藏、分享。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