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他們起於遊牧,逐水草而居,在廣袤的漠北高原來去奔忙,有一天命運之神降臨,讓他們喚醒了民族內部沖天的豪情,於是聚眾而起發展壯大,不僅脫離了柔然的控制,而且統治了漠北,縱橫東西數萬裡,威震歷史時空,甚至就連強如隋唐者也要避其鋒芒。

他們地域廣闊,裂隙漸生,東西方勢力互不統屬,隨後偌大政權分裂,勢力減弱,先後歸降隋王朝,此後幾經蹉跎,在歷史的煙雲中忽起忽落,最後分崩離析,整個民族也融化進了唐王朝的羽翼之中,再沒有出現過。

他們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稱,突厥。

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縱貫突厥的興衰史,有激奮,也有遺憾,我們來對後突厥做一個整體上的分析和總結,為這個曾經強盛的政權寫一篇後記。

後突厥的興衰啟示錄。

後突厥從建立到奔潰,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我們先簡要說一下。

一階段,阿史那骨咄祿擁眾自立,反出唐朝,在漠北擴充勢力,而後侵擾唐朝;二階段,後突厥偉大可汗默啜時代,先後經歷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從當初的戰略攻勢逐漸轉為守勢;三階段,後默啜時代,唐和突厥以和平為主,相安無事二十年;四階段,突厥頻繁內亂,五可汗更迭,被其餘遊牧部族包夾,最後一任可汗被回紇殺死,首級送往長安。突厥退出歷史舞臺。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後突厥為什麼會崛起,又為什麼會衰落。

後突厥的崛起原因

第一,突厥之所以崛起,首先是因為唐朝的羈縻政治制度的缺陷,雖說統治了突厥,但一直都是鬆散的治理,突厥內部有高度的自治權,這就給了突厥人暗中串聯的沃土。

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而且民族的區分很容易在管理行為上出現偏差,唐朝的管理者免不了簡單粗暴,而作為突厥卻極其敏感,怨心暗生,大規模群體爆發只是個時間問題。

第二,突厥的成功還源於自己祖先遺留下來的榮光。曾經突厥的強大是留給後代最寶貴的政治遺產,所以突厥人的內心是高傲的,對唐朝是很不以為然的,尤其是突厥的貴族和宗室。而且,東突厥政權滅亡不過三十餘年,雄心依舊在,唐朝的同化政策又做的不到位,突厥要想發動兵變,還是很容易的,只是缺少一個領導者,缺少一個機會。

第三,前兩條說的是兵變的原因,這一條說的就是能崛起的原因了。公元782年突厥反出漠南之後,正值武則天橫行朝野,打壓異己的時候,忙於政治鬥爭的武則天唯恐權利易手,哪裡還有閒暇照顧邊關的敵情。

沒有唐朝這個勁敵的干擾,阿史那骨咄祿這個突厥強悍領導人才有了縱橫漠北的機會,無數的漠北部落被他搶掠和征服,後突厥在人口上,財貨上,軍事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後來,可汗默啜的即位,再次給突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打一仗敗一仗的武則天迫於突厥的壓力,幾次花錢免災。

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到此後突厥的發展到了高峰期,隨後就開始了下坡路。

後突厥的衰亡原因。

第一,事物的衰敗總是從內部開始的。突厥自身的政治文明以及政治制度的落後是主因,鬆散的部落聯盟體制造成了突厥中樞權利的弱化,任何有實力的權貴都能發動政變從而奪得汗位。如果可汗勢力強悍,英明神武,那麼局面還可以控制,反之汗位就是催命符。

默啜之後,這種弊端展現的淋漓盡致,五六位正式的可汗先後上馬又下馬,亂哄哄的局面始終得不到穩定。而政權各有派系,政變一次,意味著一批人要倒黴,消耗的都是政權的底蘊,幾次三番,突厥的內在力量就越發的分散弱化了。這就是突厥面臨的窘迫局面。

第二,唐朝局勢的變化,是突厥面對的外部壓力。武則天時期突厥佔據優勢,不僅殺人而且奪財奪地。到了中宗李顯時期,朔方節度使張仁願在陰山設立受降城,突厥從此南下無門,得不到唐朝補給的突厥實力受損。這段時間屬於僵持階段。

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到了玄宗李隆基的時候,唐朝局勢大變,國力恢復,軍力鼎盛,外交風光,多次組織歸順唐朝的突厥舊屬展開對突厥的圍毆,趁你病要你命,突厥在強勢也架不住群毆啊,更何況突厥現在早已今非昔比。

第三,歷史規律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曾經強大的突厥,到了歷史的轉折點上,草原到了更換主人的時候了。回紇逐漸強大了起來,並且跟唐朝眉來眼去。

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紇也要為自己奮鬥了,於是突厥崛起的一幕再次被回紇演了一遍,士氣正旺的回紇一頓操作,昔日的霸主突厥也頂不住,可汗白眉被回紇擊殺。突厥也是輸給了歷史規律,可以這麼說吧。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知道,歷史總是有其自己的規律的,在政權更迭的過程當中,看起來偶然,其實都是歷史的必然,天道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後突厥興衰啟示錄:從武則天到唐玄宗60年,國策的變化影響大嗎?

這是我們解讀歷史時候,必須要有的一種態度,如若不然,就會陷入一種長吁短嘆的感慨,怒髮衝冠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