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保2年紮根,騰訊式保險長跑

2019年11月2日,微保2週歲,它是騰訊金融科技最後一塊重要拼圖。


過去幾年,騰訊財報中的“其他業務”——騰訊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成為營收增速最快的板塊,其中金融科技佔大頭。


2018年Q3,上述其他業務營收達268億元,佔總收入28%,成為騰訊的核心支柱。


過去幾年,騰訊金融科技旗下的微信支付、理財通、微眾銀行等產品都出現過連年穩健翻倍增長態勢。


過去兩年,互聯網保險行業成為創業風口,佔據10億級流量九宮格的騰訊保險代理平臺——微保的一舉一動,牽動各方神經。


這裡結合互聯網保險行業特性,並將微保與理財通、微眾銀行等產品策略、增長速度等做一個對比,試圖勾畫其未來生長態勢。



1|2年搭建地基



兩週歲,微保低調公佈了成績單:5500萬用戶,2500萬人參保,40%復購率,人均投保保費突破1000元。


這個成績,需要放在兩個維度去對比。


微保2年紮根,騰訊式保險長跑


第一個維度:2018年中國保費收入3.8萬億。互聯網保險,消除了保險龐大的線下經紀人力等成本,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這個角度上看,微保佔中國總保費收入很小,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第二個維度:中國互聯網保費收入佔比10%,2018年保費收入約為3800億。微保從0到到數百億,其勢頭穩健。


中國互聯網保險,誕生於十年前,互聯網巨頭也大多在5年前大舉進入,並且用網絡互助、網絡眾籌、保險超級超市等方式,企圖快速佔領市場。


但騰訊的保險平臺,誕生則晚得多。


2017年11月2日,微保上線第一天,佔居九宮格最後一個位置,引發整個保險行業震盪。


微保佔據了九宮格的最後一席位置,證明該業務對騰訊的重要性,對保險行業的雄心,似乎也顯露無疑。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微保只上線了“微醫保”等少數幾款產品,並只對極少數微信用戶開放。


微保沒有選擇市場風靡的網絡超市式保險,而是走了國內互聯網保險無人走過的道路。


參與微眾銀行、微保籌建,也是現任微保CEO劉家明回憶,微保籌建時,就引進外部股東,騰訊不缺錢,但認為保險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市場,需要吸納具有保險專業能力強大的股東。


這樣,微保吸納了富邦集團——亞洲金融鉅子,博裕資本——其創始人張子欣曾任平安集團總經理。


劉家明本身在麥肯錫負責亞洲互聯網和金融業務,微保誕生之前,一群具有強金融、互聯網、金融科技背景的專業人士,從頂層設計規劃微保的未來。


微保2年紮根,騰訊式保險長跑


微保站位消費者。在劉家明看來,用戶不在乎行業討論的流量和場景,在乎的是產品的品質和服務。




微保嚴選保險公司,打磨公司,要做一家類似costco 式的保險。


其一,打磨產品。


微保從國內過百家層次不齊的保險公司中選出15%的頭部保險公司。糾纏細節、價格,向用戶提供便捷、低價、優質的保險產品。




眾多保險公司都想和微保合作,因為微保背後有騰訊大數據、風控、營銷、人工智能等科技能力。


但微保有數不清的標準,要大幅降低以前保險高毛利潤,要創造市場沒有但缺少的產品……


這樣的糾纏,讓保險公司痛苦不堪。不少合作的保險公司稱,和微保合作的產品,雖然痛苦,但獲得了爆發式增長,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的趨勢。


2年打磨,微保的產品線覆蓋健康、意外、壽險、駕乘、出行等多個板塊,提供 20 餘種保 險產品和解決方案。


微保2年紮根,騰訊式保險長跑


其二,管控服務。


很多互聯網保險鼓吹人工智能理賠,只管前面收保費,不管理賠,正遭遇最大的信任危機。


微保卻反其道,收集200萬客戶的反饋後,決定推出微保管家,提供1對1人工服務,幫助保民向保險公司索賠。微保管家成為公司內第二大團隊,超過100人。


其三,做好體驗。


微保還陸續推出了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薦”、 “一鍵退保”、“購買冷靜器”等功能,最大程度幫助用戶買好買對。


這是科技向善,同時也是商業上更長遠的考慮。


綜上,這兩年,它將產品和服務放在第一位,將速度放在了後面。而橫向觀察行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大多重視流量和保費。


面對萬億市場機遇,微保同樣欲構建大廈,這兩年似乎在構建地基。站在地面之上,似乎看不到大廈的構建速度。


但這一步至關重要,地基沒有打牢,大廈隨時坍塌。


敬畏金融,控制風險。馬化騰曾說:“金融的核心是穩定和穩健,拼的是誰的命長,而不是誰在短期內跑得多快。”


這幾天,某眾籌公司被爆掃樓式野蠻粗暴生長,掀開了互聯網保險發展過程中獲取流量的黑幕一角,其品牌失去洶湧網民的信任。


中國式粗放互聯網保險還將爆出更多案例。兩相對比,像微保這樣的平臺將會逐漸脫穎而出,走得長走得遠。



2|騰訊式速度



微保未來生長速度如何?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騰訊金融科技(包含微信支付、理財通、微眾銀行、微保等產品)的進化路徑。


翻開騰訊財報中的“其他收入”,主要包含金融科技及雲服務,其中金融科技佔據重頭。


騰訊控股財報顯示,其他收入部分,2013年為6.22億,僅佔總營收的1.2%;2015年增至47.26億,佔營收的4.6%。


2016年該部分開始崛起,到2018年收入金額暴漲至780億,佔總營收的24.9%。2019年Q3,該部分收入達到268億元,佔總營收為28%。


騰訊金融科技的發展思路具有一致性,其培育模式、增長軌跡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騰訊總裁劉熾平也直言:“騰訊互聯網金融未來有一個願景,它也是我們的關鍵詞‘精品’,為用戶創造可持續的回報。”


對比微眾銀行、理財通的進化路徑,我們更容易看清微保未來的成長軌跡。


誕生於五年前的理財通,同樣採取“精品”策略。理財通只選3%至5%的金融機構合作,只上線了500個理財產品,理財師會穿透底層來評估資產質量。


最開始幾年,理財通向少數用戶開放產品,低調打磨產品,沒有公佈資產保有量。


2014年,理財通產品上線。


2107年年初,理財通資產保有量1000億。


2018年年初,理財通資產保有量突破3000億。


2019年9月底,理財通資產保有量突破8000億,用戶量達1.5億。


縱觀上述數據,清晰的看到,理財通最初三年發展較為緩慢,而到第四年、第五年,每年幾乎以翻兩番的速度高速穩健增長。


再簡要看一下微眾銀行的策略與成長。


微眾銀行誕生於2014年12月。


最開始的幾年,其他互聯網巨頭高槓杆發ABS籌集資金,通過消費貸、現金貸瘋狂賺取利潤。


微眾銀行一開始便選擇與銀行合作聯合貸款模式,銀行出80%資金,微眾銀行出資金20%,同時提供大數據、風控、流量等技術,聯合進行貸款。


微眾銀行的主要產品微粒貸、微企貸,並不斷向銀行業進行技術輸出。如今其聯合貸款的模式,成為所有網貸公司效仿的對象。


微眾銀行在2015-2018年,先後實現營業收入2.26億元、24.49億元、67.48億元、100億,在2015年出現5.84億元淨虧損之後,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實現4.01億元、14.48億元、24.7億元的淨利潤。


2018年,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64%,遠遠低於同行,更低於傳統銀行。


過去幾年,微眾銀行營收利潤每年翻番,呈現出強大的增長能力。


相對信貸、理財產業,保險業鏈條更長,互聯網的滲透率更低,發展空間更為寬廣。


而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滯後,滲透率不到10%。互聯網保險成為大的變革力量。


綜上類比,未來幾年微保平臺保費收入高增長曲線隱隱可見。


截至 2019 年 9 月,瀏覽九宮格微保的用戶目前過億。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戶達 3000 萬。其用戶主要是80後、90後網民。


購買保險,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對比、抉擇。


微保打磨產品,做好服務,40%的復購率,其良好品牌形象正在形成,隨時可能形成爆發增長之勢。



3|賽道長跑



互聯網保險或許是一個緩慢滲透的過程, 微保選擇了長跑。




在微保CEO劉家明看來,這兩年,中國互聯網保險對行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他以網紅產品——“個人百萬醫療保險”為例,在中國式互聯網保險營銷下,該產品保費狂飆突進式增長。過去三年,該產品實現了8%的滲透率,被保用戶從2016年的63萬,增長至2019年預計1億。


而同樣是這樣一款產品,美國走了30年,滲透率達到16%,目前4000萬人參保。


中國公司花了三年時間走完了美國十幾年走完的路。而其它每一個細分保險產品領域都類似。


但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保障範圍窄、用戶對保險服務不信任、理賠難等眾多問題。


微保過去兩年選公司,打磨產品,產品向部分用戶開放,更像是一場測試。


2年之後,微保開始加快速度,無論是在產品覆蓋的領域,還是產品種類,以及合作推廣的力度,都開始穩步加速。


與保險產業夥伴合作,微保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突破產品邊界。騰訊從消費互聯網深入產業互聯網,從C端到 B端,微保的產品不斷隨之生長。


中國擁有超過7300萬中小企業。這些小微企業佔市場主體總量的90%以上,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


微信支付正成為中國第一大線下支付服務商,這些商戶保險覆蓋率低。


微保聯合微信支付和人保,開發了數10款中小商戶保障計劃,提供微信安心收款計劃、商家全面保、火災險、商戶保、店鋪保等險種。如今,300萬小微商戶參與了上述保障計劃。


騰訊旗下的QQ、微信、微信支付等產品是微信的生長土壤。


微保已經覆蓋了騰訊話費充值、醫療支付、乘車碼等多個場景,騰訊場景月活用戶已累積4億,未來還將覆蓋ETC、騰訊健康等服務場景。


構築在騰訊生態的每一個場景,都可能成為微保的產品,微保正逐漸成為用戶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4|結語:地基與大廈



萬物生長都有其週期。


在筆者的故鄉,有一種毛竹。


它在最初的五年,常常被人忽視,以一種不被人發現的方式生長——向地下生根,向下深扎5米,向周圍發展了十幾米,地面生長較慢。


到了第六年雨季到來的時候,它每天以1.8米的速度向上生長15天左右,成為竹林中的冠軍。


當然,微保的生長與毛竹類比,不完全準確。


但相同的是,過去兩年,微保用生態玩家的方式完成了保險產業合作模式,構建產品標準,理賠服務體系。這如同萬丈高樓構建複雜的地基且剛剛破土而出。


未來數年,微保的互聯網保險大廈必然崛起,將與民眾對好保險的需求,以及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形成巨大共振。


或許,微保正站在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