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编制搞不好,打仗很烦恼。

中国近代以来在军事上无疑是落后的,这一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都能看出来,但是本文想表达的那种落后,不是武器装备上的,而是组织形式上的。

中国古代兵法讲究出奇制胜,一般都推崇“分进合击”,也就是几路兵马分兵来袭,最终的结果就是,部队容易分散,往往几百人就形成一个战术单位,一直到湘淮军时,还是这样。

比如淮军,一个营只有五六百人,在1864年打败太平天国后,经过裁撤的淮军还有五万人,一百多个营。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到三十年后的甲午战争时期,还是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几十万清兵在朝鲜战场上形成几百个营,因为军队是临时成军,指挥起来难度是相当的大,结果就是各自为战,稍微有点状况就变成了溃败。

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的时候,按照西方组织形式进行编排,才逐渐将淮军那种勇营制度逐渐废弃。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将能够直接控制的军队变成武卫前后左右中五个军,每个军都在一万人之上,聂士成的武卫前军(1.3万人),曾在天津强烈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展现了当时中国最高军事水平。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进行深度改革,命袁世凯全面主持编练新军,袁世凯因此创办了北洋新军。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北洋新军前期打算编练六镇,后期推广到全国,建立三十六镇,每一镇辖1.25万人,具体编制上就是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基本完全和西方师一级的编制接轨。

如果全国建立36镇之后,那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跟当时的西方强国相对比。但是直到清朝灭亡前,也没有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根据资料显示,清政府倒台前,一共编练了14个镇。

1912年民国建立后,军队就换了个名字,以前的镇就成了师,以前的协成了旅,以前的标成了团。

到这里估计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北洋时期的一个师长这么牛叉了,在全国拥有的师比省份还少,拥有一个师,那可是比省级行政官员还牛叉的存在。北洋六镇就影响了近代几十年的历史,你说一个师长得多牛叉。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在整个袁世凯当政的北洋时期,迫于当时全国混乱的局面,袁世凯对军队进行了扩编,巅峰时期大概形成了33个师。

当时的一个师长有多难得呢?冯玉祥部下好几万人,费尽心血才混了个师长的职务,辛亥革命爆发前,老冯就已经是营长级别,到1914年因为镇压白朗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混成旅旅长。

这个混成旅其实就是缩小版的师,因为师一级的作战单位要求有点高,够万人才能上编,因此在当时一直有一种混成旅的编制,人数从三千到七八千不等。

有意思的老冯当时兵力已经过万,因为不是直系嫡系,而且与直系大佬吴佩孚有矛盾,遭受吴佩孚的各种打压,就不给你师长的职务,一直到1921年,直系因为用人,冯玉祥的部队才被编为陆军第十一师,担任师长,然后接任陕西督军。

老冯后来的事,大家应该都是了解的,短短几年发育成一股连整个北洋军阀都忌惮的“西北军”,1924年发动北京事变,让直系直接败家,1927年老冯响应北伐,直接导致北洋政府的败北,在当时,老蒋都以兄弟相称,在中原大战时,也打得老蒋极为头疼,虽然最终战败,但是老冯的历史还是很光辉的。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可以说,在当时的北洋大佬中,几乎没有没当过师长的,段祺瑞和曹锟都是北洋六镇时期的统制(相当于师长),吴佩孚早期追随曹锟,1918年取得陆军第三师(前身为北洋第三镇)的指挥权,以此为根本,使得吴佩孚在后期比曹锟还有影响力。

当时美国时代杂志称吴佩孚是“中国最强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只不过被老冯在北京事变的时候倒戈那么一下子有点伤,后来很难再起来了,但是吴佩孚在民国时期也是相当传奇性的人物。

当然,也不是哪一个师长都有这样的辉煌历程,比较窝囊的是一个师长应该算是张宗昌了,很多人都知道张宗昌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其实并不知道,张宗昌早年的“光辉”经历,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张宗昌在陈其美部下担任光复军的团长,1913年担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只不过他这个师长并不是北洋系统的,而是南方革命军序列的,水分比较大,在二次革命的时候,压根无法抵抗北洋军,张宗昌随即在前线倒戈冯国璋,成为北洋直系一部。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说起来,张宗昌是成也冯国璋,败也冯国璋,冯国璋担任代理总统后,张宗昌曾担任江苏暂编第一师师长,结果1921年的时候,被打成了光杆司令,这个时候冯国璋已经挂了,张宗昌只能拿着所有的身家去投靠直系新大佬曹锟,本来收礼的曹锟要给他安排个职务,结果吴佩孚看不惯张宗昌的出身,就不给他职务。

张宗昌是一个师长的职务,因为手里没有兵,竟然成了光杆司令,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最后只能投靠奉系,从营长开始做起。很多人都认为张宗昌不能打仗,其实,也是一种蔑视,能那么早当上师长的人,也不可能是饭桶,肯定是有点绝活。

在奉系的阵营中,张宗昌如鱼得水,兵力不久就上万,后来成为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立下不少战功。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那么,民国的师长是从什么时候不值钱的呢?是从奉系当政期间,在皖系和直系当政期间,对于师一级的编制有着较为严格的控制,很多队伍是够了师一级的实力,但是没有师一级的番号,比如冯玉祥就在此列。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为了压制地方的势力膨胀。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混成旅遍地都是,有的混成旅俨然比师的建制还要大,尤其在两次直奉大战中,北洋军阀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编制必须重新调整。

1925年奉系彻底掌握北洋政府后,因为奉系本身的混成旅就很多,所以就着手将混成旅改编为师,大大小小的混成旅一下子改编为师,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不满万的混成旅有时候也能成为一个师,后期在抗战的时候也有弊端。

到这个时候的师长,应该是遍地都是了,但是师毕竟是最大的常规战术单位,在任何时期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般来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规模较小,只有两次直奉大战,作战规模较大,这就导致军事组织也停留到师一级,等到具体作战的时候,设个剿匪总司令或者总指挥,就可以了,结果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因为缺乏大兵团作战时的组织机构,又吃了大亏。

北洋时期师级作战单位多重要,北洋六个师影响近代中国政坛二十年

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已经是师团编制,一个甲级师团人数接近三万,到全面抗战的时候,我国的万人编的师压根无法对抗日军的一个师团,在淞沪会战的第一阶段,国军是投入兵力总数不下六十万,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以及各种兵团,而日军则是5个师团外加一个1个旅团,在指挥协调性上,日军是完胜国军。

结果国军是一边开向战场,一边进行军队改编,将两到三个师凑成军,来对抗日军,淞沪会战打到最后十分惨烈,最后的“转进”,也变成了“溃逃”,淞沪战场上国军伤亡18.7万人,结果“转进”的时候也损失了10万人左右,说到底就是建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军队就是吃了没有大规模兵团作战经验的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