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信託業務普及率提升

21.99萬億元的信託資產規模有多少投向普惠領域,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統計口徑。部分信託公司未公佈相關普惠金融業務數據,如果將投向“三農”、小微、消費金融、慈善等領域的業務都歸為普惠金融進行推測,保守估計行業內每年投向普惠金融領域的業務規模超萬億元。

服務普惠金融的初心應持續踐行

“我們曾經為新疆哈薩克牧民購買摩托車發放貸款,摩托車是他們放羊的生產工具;為安徽的農民購買無人機噴灑農藥發放過貸款;也為奔波於城鄉的卡車司機購買卡車、墊付加油費和過路費而發放貸款,卡車是他們的生產工具。”雲南信託總裁助理賈巖告訴記者,很多服務案例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普惠金融的初心是好的,應該持續踐行。

不過,現實與夢想存在差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其合著的《貧窮的本質》中探討了普惠金融的理念以及與現實真相之間的鴻溝。比如,菜市場的一個小販申請到1000盧比貸款,後續還1004.9盧比。這個項目剛開始幫助到很多人,但後續發生了事與願違的情況:一些借款者因無法還款而自殺。

賈巖也坦言,這幾年普惠金融業務中遇到過客戶投訴、組織架構調整受阻、收入與投入不匹配等難題。比如消費金融業務中涉及一類高額、低頻貸款,這類客戶的需求痛點就是收入和消費能力不匹配。

普惠金融的理念很好,但是如何在實踐之中讓夢想照進現實?如何讓“初心”不至於在現實中“走形”?

賈巖表示,科技力量正推動普惠金融發生正向改變。一方面,科技提高了金融對一般人群的觸達率,也降低了觸達成本;另一方面,大數據提升了金融風控能力,針對過去沒有信用記錄或者信用記錄薄弱的人群,科技方式提高了風險定價能力。“另外,從事普惠金融業務,不應為焦慮所驅動,而應被希望、被目標驅動,這是我對普惠金融初心的理解。”賈巖說。

信託在普惠金融中的角色

普惠金融涉及很多具體業務,比如消費金融、中小微金融服務、農村金融……各項業務之間也可能存在重疊。

依據行業公開可查詢的信息,目前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53家不同程度地涉及普惠金融業務。當前,信託行業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主要集中在小微企業、“三農”服務、消費金融、慈善信託等領域,服務規模在逐漸擴大,模式逐漸清晰,服務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雲南信託牽頭的一項中國信託業協會的課題研究表明,行業內開展普惠業務的信託公司面對的客戶以及獲客方式都有所區別,但卻呈現出相對明顯的特徵與趨勢。一方面,信託公司主要通過外部渠道獲客,且通過助貸機構獲客佔主流,包括通過資產端平臺或機構獲客、合作方或核心企業推薦獲客、終端APP線上獲客、公司推廣活動觸達客戶、通過政府部門推薦獲客等;另一方面,信託公司普惠金融服務的客戶較為集中,主要包括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這兩大領域,其中有71.9%的信託公司致力於服務小微客戶,超過31%的信託公司致力於服務低收入群體,另外還有大量信託公司為其他客戶提供服務,如信用卡長尾客戶、貧困學生、城鎮技術工人、職場新人、信用卡持有人、花唄用戶等。

賈巖認為,以消費金融為例,信託公司在操作中可以從資金、風控、(獲客)流量和運營四個方面參與普惠金融服務,但在經營戰略方面,需要考慮好角色定位的問題:信託公司參與消費金融,可以做“運動員”,也可以做平臺。平臺型企業需要和合作者共舞共贏,能夠服務更多用戶;如果以“運動員”身份單幹,雖然有可能短期掙到更多錢,但是沒有辦法讓更多用戶受益,體現不了“普惠”的意義。

普惠金融信託業務普及率提升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託公司較早開展的普惠金融信託業務為公益信託。2001年,信託法出臺後即有信託公司推出公益信託產品;此外,信託公司開展的相對較早的普惠金融業務還包括消費金融信託業務。2007年,外貿信託通過與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為個人提供消費信貸服務;2008年至2013年,中糧信託和中航信託介入消費金融領域;2014年至2016年,新增11家信託公司介入消費金融信託領域;2017年至今,新增近30家信託公司進入消費金融信託領域。

除了消費金融,在小微、“三農”以及養老信託領域,信託公司也在陸續實踐。比如,包括雲南信託、外貿信託、中航信託、華能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均在探索通過供應鏈方式對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業務;2012年前後,中糧信託即藉助集團優勢,探索“三農”領域的信託服務,並在隨後逐步發展;在養老信託產品方面,2014年,中信信託推出首隻養老信託產品,開啟了信託業為老年人提供養老金融服務的路徑。此外,信託公司近幾年還探索用其他產品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如為解決快遞人員、農民工的工資順利發放提供的信託產品服務等。

2018年信託公司年報顯示,行業內約有29家信託公司在年報的戰略規劃部分提及普惠金融業務或者相關業務佈局。另據中國信託業協會調研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有28%的信託公司已經開展了普惠金融業務,近三年累計業務規模超過1.74萬億元。其中,有14.71%的信託公司已經開展了“三農”金融業務,有52.94%的信託公司開展了小微企業金融業務。

業內專家表示,現階段信託從事普惠金融服務的業務模式和對象比較多元化,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產品形態也更加豐富,囊括消費金融信託、慈善信託、資產證券化、供應鏈、家族信託等多種類別。

科技驅動業務更具可持續性

上述課題研究認為,信託功能的發揮是信託公司參與普惠金融服務的基本前提;金融科技的運用使得信託公司業務具有可持續性,信託功能與金融科技雙輪驅動使得信託公司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進入良性循環。

記者瞭解到,為積極佈局普惠金融業務,信託公司紛紛投入資源佈局業務系統,藉助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信託業務。依據行業調研情況,目前有33家公司就普惠金融系統的投入情況進行了相應說明,包括金融科技運用系統、系統運用、系統投入、專業人員的相關情況。在普惠金融系統上投入超過千萬元的信託公司在10家以上,包括外貿信託、雲南信託、華能信託、華潤信託、四川信託、中融信託等。參與普惠金融業務的信託公司多注重通過搭建系統實現對於普惠金融業務的支撐,既有內部自建也包括外部採購。

此外,普惠金融信託業務風險識別與控制也是業內關注的核心問題。在可以公開查詢的開展普惠金融的53家信託公司中,22.06%的信託公司提到風控方面存在難點與困難,主要在於由於信託公司對於普惠金融業務缺乏足夠的探索時間、足夠有效的數據,或者存在合作方數據的欺詐等原因,導致信託公司對各群體各場景下的客戶違約概率難以真正掌握,風險定價不好把握。對於普惠金融客群而言,過高的成本也讓普惠金融服務獲得的難度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