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南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及监督管理工作

新闻发布会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市国资委党组书记、主任陆雪松介绍相关情况(摘要):

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国有资产总额已达9745亿元,预计年底将突破10000亿元,比去年底增加约2500亿元,国有企业营收、利润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今年,国有企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切实发挥引领担当作用。全年完成亿元以上项目24个、总投资额达128亿元。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在发布会上,记者提问环节,市国资委回答了关于平潮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的相关情况。

焦点1:作为“上海北大门、跨江第一站”的“平潮新城”,当前建设进展和未来产业定位。

答:平潮新城依托南通西站而建。南通西站是集铁路、地铁、快速通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南通西站通过明年(2020年)即将通车的沪通铁路,经张家港到上海,仅需要40分钟左右时间。同时,南通西站北接明年即将通车的盐通高铁,将与青盐铁路、徐宿淮盐铁路相连。不久的将来,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通苏嘉和已通车的沪杭高铁,共同形成上海高铁外环,而南通西站是上海“高铁外环”的重要节点。同时,平潮新城区域内建有轨道交通1号线的始发站和高铁站站,今后南通市民可乘坐地铁到南通西站,无缝换乘高铁动车,直达上海虹桥和浦东。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平潮新城建设目标是高品质枢纽型城市窗口。开发建设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超前谋划、精心策划、科学规划、合理计划。委托国内一流团队策划新城定位、优化城市设计、美化生态环境。围绕高铁枢纽打造南通联系苏南、辐射苏北的“城市窗口”,依托水网纵横、运河穿境的优越自然条件打造“工作在园区、生活在景区、旅游在社区”的“生态绿谷”。当前,南通西站主体结构基本完成,进入装修阶段,西站大道、凯迪大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平潮新城广场、长途汽车站等公建配套项目已全面开工,K12外国语学校计划明年3月开工。

在平潮新城构建“1+X+N”产业体系。“1”为交通枢纽偏好型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展贸综合体;“X”为本地产业升级;“N”为新兴产业导入,发挥区域和交通双重优势,打造“沪苏产业合作”的桥头堡。

焦点2:轨道交通工程概况及当前进展

答: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39.182km,设站28 个,其中换乘站2个,设平东车辆段和小海停车场各1个,线路先后串联通州区、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

工程已于2017年12月18日开工,计划2021年12月通车试运行,2022年3月试运营。

目前,全线28个车站已经全部实现地下连续墙封闭,其中19个车站已经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全线已经累计投入28台盾构机,16个区间实现贯通,部分区间和站点已进入区间联络通道和出入口等附属工程施工阶段。

2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20.85km,设站17个、幸福车辆段1个,线路先后串联港闸区、崇川区、通州区,并与1号线共同搭建起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工程已于2018年10月26日全线动工,计划2022年12月通车试运行,2023年3月试运营。

目前,全线17个车站已经累计完成地下连续墙1742幅,占设计总量的97%,7个车站已经开始主体结构施工。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副市长陈晓东介绍相关情况。

请看现场视频☟☟

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思路,精准施策、综合治理,南通用近三年时间完成了市区建成区33条黑臭水体整治,顺利实现了“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南通市区建成区包括通州区、崇川区、港闸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225.84平方公里。建成区内有河道403条,经排查,共发现黑臭水体(水系)33条,其中29条属于轻度黑臭、4条属于重度黑臭。

濠河风景区以及中心城区(北至通吕运河、东及南至海港引河、西至长江,约45平方公里)是南通城市的精华,也是市区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其作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先行区域,按照区域治水、流域治水、全域活水的思路,探索推进截污、清淤、畅通、活水以及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综合整治措施,并将成功经验加以复制推广。

一是扎实推进控源截污。今年以来,共排查市政污水管网292.8公里、小区等污水管网167.9公里,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13.9公里,改造市政污水管网9.39公里,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数量349个。集中开展“六小行业”截污整治和沿河环境专项整治,共发现问题排污点3839个,整治完成率已达80%以上。对濠河周边45平方公里范围171.97公里城市主次干道雨水管网进行管网清淤、检测、冲洗、修复,对106.91公里主次干道污水管网实行低水位运行,基本实现了“晴天污水零入河,雨天溢流污染得到高效控制”的治理目标。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二是加快实现水系连通。系统实施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连片活水“六项工程”,结合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特点,因势利导,推动实现江河联动、内外循环,濠河由定期换水变为每天循环流动、自然活水。因地制宜地解决水系连通问题,在文峰片区一些“断头浜”,运用拓扑导流墙、箱涵连通等新技术,激活死水区,恢复了河道的自然流动属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要求,对市区55座涵闸、泵站泵闸实行自动化提升改造,建立数据资源汇集管理中心、一体化协同调度平台,实现水系盘活、清水流通。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三是着力加强生态修复。今年以来,共拆除河道两侧违法建设192处,整改乱倒污水、污水直排65处,清理河道河坡乱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90处,清理乱堆放、乱种植321处。采用“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方式,通过恢复水域植被、建设生态河岸和湿地等举措,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风貌。中心城区36条“三面光”河堤重新恢复成充满野趣、蜿蜒蛇行的自然河流,五山及新城片区经湿地化、海绵化、森林化改造后,森林、绿地及水面面积达1025公顷,占该区域面积的48.8%。

南通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新闻发布会

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整体谋划新时代江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实现全省“多规合一”,今年10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魏钦稳介绍了相关情况。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南通全市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规划层级和内容类型着手,把国土空间规划分为“三级三类”。

“三级”是从纵向看,对应行政管理体系,分三个层级,就是市级、县级、乡镇级。

“三类”是指规划的类型,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强调的是规划的综合性,是对一定区域,如行政区全域范围涉及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做全局性的安排。

详细规划强调实施性,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包括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将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进行管理。

相关的专项规划由自然资源部门或相关部门来组织编制,譬如交通、水利等等,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专门性安排。

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进展情况

作为原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改革与原国土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双试点城市,我们前期与编制单位一同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启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我们迅速确定了编制单位,明确了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平潮新城建设、地铁工程、黑臭水体治理……上午,三场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这些重大信息

01 完成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

目前,根据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我们与编研单位一同完成了评估报告的深化完善工作。各县(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报告也已汇总至市,我局按照相关要求将把本年度市级、各县(市)现状评估报告上报。

02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我们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对接交流,明确了由省土勘院牵头完成我市“双评价”工作。我们已与省土勘院工作团队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明确了技术路线、基础资料要求。目前,相关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双评价”报告初稿将于本月底提交审议。

03 开展国家级生态红线评估调整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建议报告等成果已于8月底报市政府同意后上报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工作,各地正根据省要求进行完善,预计近期形成成果经市政府同意后上报省厅。

04 全面推进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为落实上级要求,7月30日我们召开了全市国土空间规划推进会,部署下半年全面启动县(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各地启动编制单位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等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自上而下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

05 建设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根据部要求,我们在原“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基础上,转换坐标,以三调阶段性成果为底图,构建基础信息平台,探索项目生成、审批、监管全流程的运用体系。

记者 | 储晓娉、戴震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