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MacBook Pro 16 寸沒有發佈會就悄然上線了。


沒有傳聞中的新型屏幕技術,沒有因特爾的第 10 代處理器,唯一命中的是 16 寸屏幕。並且這「1寸」的數值,也是我這幾天在使用 MacBook Pro 16 寸的過程中感受最淺的一點。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不過它還是做到了,它做到了撫平過去三年裡蘋果因為大膽嘗試給所有「專業用戶」帶來的傷痛。更關鍵的是,它重連了和專業用戶之間的這種信任。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一次 MacBook Pro 16 寸的更新並不再是聚焦在「Apple 想要一個多麼跨時代的產品」,而是「用戶想要一個什麼樣的 MacBook Pro」。


它的每一個細微的升級點,都很明顯直指了 Mac 電腦背後的「Pro」。


攝影師想要的更大屏幕


攝影師應該是 Mac 用戶的核心群體之一,而其中,15 寸的 Mac 可以說是攝影師的最佳選擇。無論是什麼樣的攝影門類,一臺趁手的 MacBook Pro 15 寸都是必不可少。


坦率地說,今天的絕大部分相機都很難餵飽 Mac 的性能。哪怕是專業的修圖師,上百個圖層,目前的 MacBook Pro 也可以輕鬆應對。


不過性能可以有剩餘,但是屏幕沒有。


沒有一個攝影師能夠抵擋「一塊大屏幕的誘惑」,尤其還是一塊像素細膩,色彩準確的高素質屏幕。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對於攝影后期修圖來說,一寸大一寸強。所以,基本上對於想要入門攝影學習的用戶,我都會推薦 15 寸的 MacBook Pro。雖然看起來 15 寸和 13 寸只有 2 寸的區別,但在實際修圖過程中,絕對是天壤之別。因為在軟件中,還需要工具界面的配合,13 寸的 Macbook Pro 橫構圖還好,豎構圖甚至不比手機的顯示面積大多少。


而這一次,MacBook Pro 的整體尺寸更進一步,來到了 16 寸。蘋果是通過整體收窄了一定的邊框來實現這一操作。當然,也就自然告別了「邊框能跑馬」的時代。


不過,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使用,我並沒有強烈地感受到,這一寸的屏幕到底有多大的變化。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意識到我已經使用上了最新的 16 寸。直到因為有一次需要拷貝資料在舊款 15 寸操作,我才清楚地感受到「小了點」。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可即使如此,這塊 16 寸的屏幕對於攝影師來說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吸引力。3072 x 1920 的像素分辨率,500尼特的亮度、P3廣色域並配合著極高的色準,是絕對的「Pro」級別的屏幕。它有著非常好的沉浸感,當你在這塊屏幕上後期你的攝影作品時,無論是細節還是色彩都能夠很好的還原。不管是 Lightroom 還是 Photoshop ,在這塊屏幕上都有著很好的使用體驗。


市面上,當然存在硬件參數更好的屏幕,但是 macOS 天然的色彩管理優勢,讓這塊屏幕的綜合素質獲得了專業用戶的認可。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如果你是旅行攝影師,基本上 16 寸的這個尺寸是最為適合攜帶的尺寸。對於旅拍來說,屏幕並不是越大越好。一方面,15 寸 MacBook Pro 基本上是主流揹包可以裝的最大尺寸電腦。我自己用的 Peak Design 的攝影包,雖然裝15 寸有的時候都略緊,但是 16 寸依然可以裝進去。如果是更大一點的尺寸,那麼你要更換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筆記本。


而另一方面,16 寸也是一些狹小空間裡可以施展的合理尺寸。我在剛拿到 16 英寸以後,在飛機上碼了一會字,筆記本正好可以打開合適的角度,同時看到了所有內容。更大,就不能安全地開合。


也就是說,目前這個尺寸是攝影師可以隨時帶在身上的最佳尺寸。更大不便攜帶,更小影響後期。當然,這一次重量上已相較於上一代有一些重,大概就是更重了「一部 iPhone」。但是這個重量的有無也並不能決定什麼,你如果覺得這個重量自己很難承受,那麼上一個 15 寸版本也會。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身邊很多攝影師朋友還在使用 MacBook Pro 15寸 2015,而且他們依然認為目前的機器性能都足夠用,沒有充足的更換動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對於攝影師來說,MacBook Pro 的確有自己的優勢,它可以給攝影師提供很長時間的創作環境。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但,攝影師們真的很想要 SD 卡接口啊。


文字工作者想要的舒適鍵盤


蝶式鍵盤走走停停, 陪新款 MacBook Pro 已經走過三年,沒想到第四年,兩個人還是說了「分手」,蝶式鍵盤最終還是退出了最後的舞臺。


是的,剪刀腳鍵盤迴歸了。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我在拿到新款 16寸 MacBook Pro 時,第一件事根本不是註冊,而是趕緊把手放在鍵盤上感受一下鍵盤。


這裡有一句歌詞來形容簡直是再恰當不過了:


「一切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如果從 MacBook Pro 2015 款換到最新的 16 款,你會發現鍵盤的手感是驚人的相似。不過具體展開說新鍵盤時,我還是想說一說「蝶式鍵盤」,畢竟這是一切癥結的所在。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蝶式鍵盤的推出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使命,分別是「降低鍵盤部分的厚度」讓整個機器更加纖薄、「提高鍵盤鍵帽面積和牢固性」讓打字的準確度更高。


坦率地說,這兩個目的蝶式鍵盤都達到了。尤其是後者,更大的鍵帽面積和緊實的手感讓蝶式鍵盤的準確度異常的高。我在使用蝶式鍵盤時,使用退格的次數特別少。當然,降低鍵盤的厚度導致按鍵幾乎沒有什麼鍵程,也是很多用戶的槽點,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第一次使用 MacBook Pro 2016 的時候,使用鍵盤打字就感覺是像在「鋼板」上敲擊。當然,後來經過幾代的演進,到了 2019 年的時候,基本上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的蝶式鍵盤至少已經具有一定的鍵程。在敲擊的時候,手指已經相對柔和很多。


而且,你可能會發現,互聯網上雖然有人旗幟鮮明地不喜歡蝶式鍵盤,但是也有一部分旗幟鮮明地喜歡蝶式鍵盤。這很大程度上,其實還跟每一個人的打字習慣有著很重要的關係。有些人喜歡敲擊鍵盤,有些人喜歡按壓鍵盤,而前者因為更用力自然手指就會有更加強烈的疼痛感。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如果你是一個大量輸入文字,並喜歡敲擊鍵盤的用戶,蝶式鍵盤使用起來的確手指更累,我自己就是如此。所以,基本上在前幾代,能不用我就不會用自帶的蝶式鍵盤。可即使如此,我仍然認為蝶式鍵盤還可以接受,因為更高的準確率也的確讓我感受到了快速打字的爽感。所以,客觀地說,蝶式鍵盤的手感問題並不是核心,它的本質問題在於:


「穩定性。」


它太容易壞了。我上市就購買的 MacBook Pro 2016 13 寸,到今天已經更換過兩次鍵盤。而這種易壞頻率,讓蝶式鍵盤成為整個 MacBook Pro 的「後腿」。雖然蘋果對於蝶式鍵盤拿出了最大的誠意,只要鍵盤出現問題就會給你更換,甚至是幾年前的機器都可以。但是這樣做的問題在於,讓專業用戶對於 MacBook Pro 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它真的值得信賴嗎?」


鍵盤出現損壞,很多時候不僅耽誤心情,還耽誤工作,而售後維修又需要時間成本。雖然,最新一代的蝶式鍵盤已經在穩定性上有了不小的改進。但是一發布就直接進入維修計劃,怎麼看都是不光彩的事情。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頭看今天的剪刀腳迴歸,的確也算是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了。鍵程又回來了,對於喜歡敲擊的用戶手感會更好。而穩定性肯定是進步明顯,維修難度也肯定是降低了,不需要動不動就換半個機器。


這篇 7000 字的文章,基本全部在這部 MacBook Pro 16 寸上來完成的,這在以前的 Macbook Pro 是不敢想象的事。但有趣的是,如果你是使用過蝶式鍵盤的用戶,你可能會有那麼幾個時刻懷念蝶式鍵盤,那種紮實的敲擊感和幾乎不出錯的準確率,都是剪刀腳無法給的。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對了,雖然是剪刀腳,但是還是和 MacBook Pro 2015 當時的剪刀腳完全不同的。首先是鍵帽面積更大了,而且按鍵明顯牢固了一些,鍵盤背景燈漏光的也控制的很好。可以說是,改進版本的剪刀腳。


對於需要大量鍵入的文字工作者來說,一塊好的鍵盤很重要。所以,真正對於鍵盤有高要求的人都會自己選配「機械鍵盤」、「靜電容」鍵盤等等。但是即使如此,對於碼農和文字工作者來說,依然想要一塊「更好的鍵盤」。尤其是對於碼農來說,一塊可以盲操作的「ESC」按鍵可以說是真的需要。


視頻製作者更在意的充足性能


我知道,看到這裡,你最想知道的就是關於「散熱」,但先別急。


我自己在 MacBook Pro 16 寸之前使用的是 MacBook Pro 15寸 2018 款。這款 MacBook Pro 基本上除了硬盤以外,所有的配置在當時都已經點滿了。i9 處理器、32GB 的內存、4GB 的顯存並配合 2T 的硬盤。我對這臺 Macbook Pro 的性能表現還算滿意。如前面所說,在進行圖片處理的時候,絕對是遊刃有餘。無論是 Lightroom 的導出速度、還是 Photoshop 的合成速度都沒得說。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唯一能夠讓我感受到「我需要更好性能」,基本上都是在視頻剪輯上。我自己基本上還是會拍攝 4K 素材,倒不是因為現在有平臺可以 4K 輸出,純粹是為了有更好的後期空間。但這也帶來了後期壓力,基本上一些特效、調色,機器就會開始發熱並且轉風扇。


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就是,我想要給一些 4K 視頻直接進行防抖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看到最後的效果。但在這臺 MacBook Pro 16 寸上,我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防抖動」所需要的時間更少了。


如果你還在擔心「單管壓 i9」,那基本上完全沒有必要。其實在今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15 寸上的散熱問題就已經獲得了很好的解決。而這一次,不僅僅是使用了更大葉輪的風扇,也使用了更大面積的散熱器,讓整個散熱結構更加合理。


在實際使用中,就算是在疊加多個視頻特效以後,發熱也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並沒有 MacBook Pro 2018 款一樣的「燙手」。


當然,性能提升對於一臺新電腦來說,應該是常規操作。就像是 iPhone 一樣,每一次芯片自然是要更好,但是這一次的 MacBook Pro 16 寸在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卻大範圍的下降。


當然,如果你僅僅是從起始價格來看是18999,和以往的基本一致。但是這一次在起始配置中,硬盤不再是 256GB,而是來到了 512GB。這不僅僅是在某種程度的變相降價,也讓入門款有了購買價值。對於任何使用 MacBook Pro 的專業用戶來說,256GB 的存儲不可能足夠。但是對於攝影師來說,512GB 只要不是高像素相機基本上就可以夠用。這部分用戶,不需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更高的存儲。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這一次 MacBook Pro 16 寸可以支持最高 8T 的存儲,這應該是我印象以來,筆記本上帶的最高存儲。不過我也相信,幾乎很少能有人使用到這麼高的存儲規格。一般來說,大部分人應該是 1T、2T 居多。而這次,從512GB 到 1T 存儲,只要多付 1468 元。我知道這個價格可以購買更多存儲的固態硬盤,可相對以往蘋果的存儲的定價政策,能夠看出明顯的降低。


顯卡也是同理。這一次顯卡的三個檔次之間,基本上只有 700 人民幣左右的差距。最高配的 AMD Radeon Pro 5500M 8GB 只需要多付 1468 元。所以,從我自己的角度講很建議直接把這個配置點滿。


而所有的這些變相降價直接讓 MacBook Pro 的整體售價更加友好。


我自己這一臺的配置是: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而這一配置的官方價格在 30273 元,如果是第三方渠道,那麼顯然會低很多。而我這個配置,基本上只有內存沒有點滿 64GB,其它都已經是最好。


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官網的 22199 基本款就已經足夠使用,最多是另付 2936 元升級到 32GB 的內存。也就是這一代 MacBook Pro 16 寸價格在 25000 元左右就可以買到絕大多數人適合的高配置,相比前幾代想要買到類似的配置數字肯定是 3 開頭的。因此,這一代的 MacBook Pro 16 寸不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還在價格上有所降低。讓 MacBook Pro 16 寸這種核心生產力工具,回到了一個理性的價格。


對了,我知道很多人一定說沒有 10 代處理器。但是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目前 10 代處理器還沒有高性能版本。


播客和音樂人更看重的影音體驗


雖然蘋果管它新的麥克風叫做「工作室級別」的收音體驗,但是你我還是會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工作室是不會使用這樣的麥克風的。畢竟真正專業的麥克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比 MacBook Pro 還要貴。但這並不意味著,MacBook Pro 16 寸的麥克風不值得一說。因為只要有所比較就會發現,相較於前幾代,麥克風的音質有了「跳躍」性質的提升。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麥克風的提升,並不是一個用戶在 MacBook Pro 16 寸發佈之前的「願望清單」,所以很多用戶對此認為是「小升級」。但首先效果上,這個功能真的「不小」,你能明顯地聽出新款 MacBook Pro 的麥克風音質明顯好於舊款。音質更加清晰,噪音更小。


明顯的是,最喜歡這一功能的是「播客製作者」。國內可能還沒有相對成熟的播客環境,雖然有喜馬拉雅這樣的播客軟件,但是還沒有形成很好的「自制內容創作環境」。簡單來說,還是不夠普及。


但是在國外,播客已經是很好的一種內容分享形式。在舊款產品上,直接使用內置麥克風進行播客的錄製,不現實。但是在 MacBook Pro 16 寸上,直接錄製博客已經成為可能。當然,如前面所說,所謂的「工作室級別」是不可能的。從我的使用體驗上來看,它的效果大概和一隻 500 元左右的麥克風效果類似。


不過,錢不是關鍵,關鍵是你不再需要隨時隨地帶著一隻麥克風。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除了播客製作者以外,視頻製作者也可以從此項功能中受益。我們可以直接使用 MacBook Pro 16 寸對一些內容視頻內容進行配音,這也是我自己在這一段時間裡多次使用的功能。


說到音響。既然這是一篇文章,我覺得最簡單的描述方式就是:


「這是我聽過筆記本上最好的音響。」


為了印證我的這一個說法,我翻閱了幾乎所有主流科技媒體的評測內容,也同時給身邊一些做音樂的朋友試聽了MacBook Pro 16 寸的音響,大家的結論也都是驚人的一致:


「這的確是筆記本上最好的音響。」


注重影音體驗,一直都是 Mac 筆記本的一個核心訴求。在過去幾代 MacBook Pro 上音響的表現一直都是傳統優勢。尤其是大尺寸的 MacBook Pro 15 寸,音響體驗更是震撼。因為蘋果知道在 Mac 上有著很多的音樂創作用戶。他們有一雙非常挑剔且有品位的耳朵,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希望能夠獲得更加真實的反饋。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當然,專業的音樂人肯定是有自己的音響系統。可越是專業系統就意味著不具備任何的便攜性,音樂人也是需要出差的,而此時 MacBook Pro 的音響完全可以勝任他們在出差過程中進行音樂靈感的記錄和創作。另一方面,一些資深音樂製作人也會有現場臨時編曲的工作需求,這都是筆記本音響的重要應用。


從內容消費的角度來說,MacBook Pro 的音響效果可以讓你無論是看電影、還是聽音樂都有著沉浸式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把我的 MacBook Pro 16 寸的音量開到最大,甚至是有一種在聽 HomePod 的錯覺。而從內容製作的角度來說,雖然音響和麥克風還沒有達到頂級的要求,但是對於專業用戶臨時應急絕對是足以勝任。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入門用戶,則省去了購買專業音響和麥克風的經濟成本,同時也省去了使用這些產品的學習成本。一言以蔽之,讓普通用戶有著「Pro」的體驗,讓他們聚焦在內容上而不是工具上。


一些小問題


不過雖然蘋果已經努力修正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但依然還有一些惱人的小問題。不過大部分這些惱人的小問題,都是 Catalina 的鍋。


1.一些相對重要的生產力軟件,目前還有不兼容的情況,比如錄音混音常用的 Avid Protools。音頻軟件的更新相對緩慢,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軟件還是停留在 32 位。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2.風扇的噪音有一些吵。明顯感受到為了能夠讓散熱有更好的表現,無論是風扇的頻率還是強度都有所提升。但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就開始轉風扇,此時我可能只是打開了微信。不知道是不是後臺同步內容的問題。


3.電流聲。我在直接使用電源線時,能夠聽到鍵盤附近出現電流聲,微弱但是可以聽見。不過這一現象在我使用延長線以後就基本消失了。


尾聲


我曾經開玩笑地說,我陪 MacBook Pro 的時間都比陪她的時間還要多。

我的第一臺 MacBook Pro 幫我完成了畢業論文。


我的第二臺 MacBook Pro 幫我賺到人生第一筆工資。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而 MacBook Pro 16 寸則是我的第三臺 MacBook Pro。其實,我喜歡 MacBook Pro 的根本原因在於兩點:


激勵我完成創作,和在創作過程中減少「工具的」存在感。


尤其是後者,也是一直以來 Mac 引以為傲的「個性」。但不幸的是,在過去的幾代 MacBook Pro 裡,MacBook Pro 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比如我的手指會不斷地告訴我:


「這鍵盤真難受。」


蘋果一直想要最輕薄的生產力工具。可即使 MacBook Pro 有著最好看的筆記本外型、最輕薄的手感,可在你打開並使用的那一刻,決定它成敗的是用戶在系統裡的每一次操作和鍵盤上每一次敲擊。而如果一味的追求輕薄,並因此讓Macbook Pro 不斷地刷「存在感」,讓用戶擔心鍵盤、擔心散熱、擔心接口,就缺少了 MacBook Pro 的核心體驗。


MacBook Pro 16寸,信任重連

過去的幾年裡,伴隨著每一代的 MacBook Pro 發佈的一邊倒的不看好,而這一次發佈之後各路媒體基本上紛紛都給出了好評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雖然它沒有發佈會,參數上的數據進步也看起來像是常規升級。但這些常規升級,做對了三件事:


1.解決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2.意識到輕薄的產品特性並不適合 MacBook Pro,尤其是大尺寸的 MacBook Pro。

3.每一個升級點,都是針對不同的創作人群,無論是攝影音樂製作設計師、程序員都能找到對自己「工作尊重」的升級。


正是這三點,讓 MacBook Pro 16寸,正在重連信任。


作者 | @Derrick 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