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文!寧吉喆:六方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市場經濟國家

12月14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2019-2020中國經濟年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會上詳細解讀了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寧吉喆表示,“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一是增長符合預期,前三季度GDP增長6.2%,在人均1萬美元以上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快增速;二是就業不斷擴大;三是物價總體穩定;四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長;五是國際收支保持平衡;六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七是發展的新動能成長壯大;八是民生保障和改善持續加強。

他認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總的看機遇仍大於挑戰。一是中國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二是中國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GDP大概相當於美國的2/3;三是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中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經濟國家;四是中國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人口的紅利仍然存在,全要素生產率還有巨大空間。

寧吉喆指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一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中高速增長;二是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汙染防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三大攻堅戰;三是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四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五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六是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效解決和改善。

重磅全文!宁吉喆:六方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市场经济国家

以下為21世紀經濟報道根據寧吉喆在中國經濟年會上的發言整理的實錄全文:

關於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我談幾點體會。

一、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精準脫貧成效顯著,金融風險有效防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以下幾個方面支撐了這個結論:

一是增長符合預期。

前三季度GDP同比實際增長6.2%,在世界人均1萬美元以上的主要經濟體中,這是最高的。

關於11月份的數據,國家統計局星期一上午10點將公佈主要經濟指標。現在進出口總額、金融指標,包括利用外資的指標,有關部門已經先行公佈了。作為增長先行指標之一的製造業PMI,11月份重回擴張區間,製造業PMI為50.2%,比上月回升了0.9個百分點。在連續6個月低於臨界點後,再回擴張區間。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11月份54.4%,比上月回升了1.6個百分點,為今年4月以來最高。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53.5%,回升了2.1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比上年增加了594萬噸,即119億斤,增長了0.9%,這也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二是就業不斷擴大。1~10月城鎮新增就業已經實現了年初110萬人以上的增加預期目標。10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都是5.1%,比前幾個月穩中略降。

三是物價總體穩定。雖然11月份CPI同比上漲了4.5%,但這主要是豬肉價格上漲比較快帶來的。核心CPI是還是百分之一點多,保持穩定。

四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1%,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4%,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還略高於人均GDP的增長率。

五是國際收支保持平衡。國家外匯儲備今年以來都是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貨物進出口總額11月份同比增長1.8%,由上月的降轉為這個月的升,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分別增長9.9%、12.7%,快於全部進出口貿易增長,也反映了市場多元化空間的擴大。1~11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6%,這是昨天剛公佈的。

六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需求結構方面,前三季度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產業結構方面,工業建築業也就是第二產業,再加上服務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是90%以上,其中服務業增加值佔整個GDP的比重是52%以上。第4次經濟普查以後,去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3.3%,今年的季度數據比這個還要高一些,全年下來也是穩中有升的。

七是發展的新動能成長壯大。

10月份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1.8和3.6個百分點。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同比分別增長42.9%、28.4%、23.5%,這都是兩位數以上的增長。1~10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9.8%,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19.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兩個百分點。11月份大家可以想象,有雙11,前兩天又有雙12,所以網上零售還增長得快一些。

八是民生保障和改善持續加強。扶貧脫貧、生態環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社會民生領域都取得新的成績。

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也在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風險點顯著增多,但總的看機遇仍大於挑戰,希望多於困難。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一是中國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四中全會已經把這方面講得很清楚,宏觀調控積累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豐富的經驗。中國20年前成功克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10年前又成功地克服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相信在新的困難和挑戰面前,中國有能力、有條件、有基礎繼續克服,繼續向前。

二是中國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第4次經濟普查數據表明中國的GDP總量去年達到91.9萬億元,按去年的平均匯率相當於13.9萬億美元,美國是超過了20萬億美元,中國大概相當於他的2/3。中國經濟基礎也到了這一步,科技實力明顯增強,科技人員隊伍,專利、申請量中國現在都在世界的前位,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基礎設施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電力裝機容量、高速鐵路這些代表性的基礎設施都居於世界首位,而且排在後面的國家,可以說永遠趕不上。

三是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印度過幾年可能要超過中國,中國有近14億人口。中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按照去年的人均GDP折算美元大概是9700多美元。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市場經濟主體,按照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數字,中國有1億多市場主體,其中有7000萬的工商戶,3000多萬的企業,還有幾百萬戶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按照第4次經濟普查,大概也是相當於這個數。中國有2000多萬的法人單位和2000多萬的產業活動單位,有6000多萬的個體工商戶。農業專業合作社是第3次農業普查,也有好幾百萬,所以這兩個數字都印證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城鄉和區域發展有差距,同時也是潛力所在。沿海地區人均GDP平均達到1萬多美元,有的省市,特別是北京上海,都超過了2萬美元,但是中國中西部地區五六千美元的省份還不少。這本身發展的潛力所在,是內需擴大的潛力所在。

四是中國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人口的紅利仍然存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這幾年的監測,農民工外出人數增長的速度,雖然沒有前幾年那麼快,但仍然是保持著增長,特別是農民工在中西部省份之間快速增長,不見得農民工都到沿海的大城市來。中國有兩億六七千萬的農民工,隨著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還有一些農村富餘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二元結構的轉換沒有終結,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資源,7億多就業人口,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隊伍。

勞動力的參與率還是可以提高的。根據前幾年的數字,中國有1.7億人才隊伍,新的數字沒有進行普查,還在增加,中國一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是800多萬,加上中專是1200多萬,這都是技能人才、知識人才、基本人才。所以在人力資本、人才資源方面,人才的紅利越來越顯現。

還要看到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還具有較大的潛力。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勞動資本要素生產力的提高,中國也實現了持續快速的增長,而全要素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中國曾經測算過,發達國家都在60%以上,而中國有百分之三四十,這個差距恰恰是中國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中國增長的潛力所在。大家都很關心潛在增長率,增長率的潛力所在,在全要素生產率這一塊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差距就是潛力。

三、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中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面,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

同時,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總量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僅包括要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中高速增長,而且還包括就業不斷擴大、物價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實現明年的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促進供求的動態平衡。不僅要確保經濟總量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而且要確保經濟質量穩步提升。

二是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汙染防治、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三大攻堅戰。

2013年到2018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約8000萬人,今年預計將實現進一步減貧。明年要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把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完善相關機制,抓好源頭防控,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中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風險是可防可控,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防範化解風險的責任。

三是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要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以供給結構的調整和質量的提升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居民消費的升級,大力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全面提升經濟整體的競爭力。

要狠抓農業生產,保障供給,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

要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要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

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科技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通信網絡建設,加快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的實施,加強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建設。

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紮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通過優化完善城鄉區域佈局,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四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改革開放是創造中國經濟奇蹟的一大法寶,也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要加快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加快國資國企的改革,健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改革土地計劃管理體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

要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對外開放,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繼續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推動對外貿易穩中提質,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降低關稅總水平,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推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健全“一帶一路”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加快多雙邊自貿協議談判。

五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實施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宏觀經濟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預算、保基本民生。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的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政策、投資政策、就業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要充分挖掘中國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六是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效解決和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所在,而且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生產消費良性循環的用力方向。

要發揮政府作用,注意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做好關鍵試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保障基本生活,兜住基本生活底線,確保養老金及時足額髮放。

深化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市場化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增強多層次、多樣化供給能力,加大城市困難群體住房保障工作,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落實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我的體會就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