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市場開放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外匯保證金市場開放只是時間問題

外匯保證金交易已在國外發展的相當成熟,同時也是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參與國際外匯市場交易非常重要的投資工具。因此,一個缺乏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市場,很難說是一個完善及成熟的金融市場。

在外匯保證金交易進入中國後的二十多年,在交易商、媒體及行業領袖人士等多方努力之下,國內外匯市場已經步入相對成熟階段。在監管政策真空之下,中國外匯保證金市場已經擁有一批龐大的投資群體,這些從業者或投資人對外匯衍生品工具相當熟悉,同時具備相應的外匯交易風險意識和風險承受能力。

據一份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在國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者中,超過80%的人表示對於外匯保證金交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投資者的首次入金量集中在1000-5000美元的之間,其外匯保證金投資額佔理財投資的比重以及金融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都比較低,而且,儘管大部分外匯經紀商都提供了最高400-500倍的槓桿,但多數投資者在投資時仍選擇100倍左右的槓桿,以上種種現象表明當前中國的外匯保證金投資者還是比較謹慎的。此外,據匯商根據行業數據統計,中國境內不同規模的外匯經紀商大約在700-900家左右,這些公司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大城市。

過去,人們強調國際儲備的務實作用,即實實在在地用“真金白銀”去滿足進口、支付債務和干預外匯市場的需要。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一系列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外匯儲備的功能。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實體經濟、金融體系方面普遍存在脆弱性,而這些因素極易誘發國際投機資本對一國貨幣的衝擊。

第二在金融全球化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由於國際投機資本規模異常龐大,發展中國家單純依靠外匯儲備來維持固定匯率制度,是徒勞無功的。

第三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小型經濟體的小貨幣存在的合理性已經逐步喪失。

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發展中國家堅持固定匯率制的弱勢,因此,全球形成了一個從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的潮流。這中間也出現了問題。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將大大減少,也不必保有大量國際儲備,然而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在大規模地放棄了固定匯率制之後,他們的外匯儲備反而快速增加了。現在,全世界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接近2/3在亞洲,而美元集團、歐元集團卻在大規模地減少國內儲備。同時,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對匯率的干預比過去更厲害了。

目前發展中國家持有大量外匯儲備,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國際儲備可以提高貨幣政策信譽,穩定匯率預期。根據新理論,國際儲備主要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保持人們對本國貨幣的信心,保持政府對市場的最後干預能力。

在這種新的格局下,各國名義上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又通過高額外匯儲備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匯率水平,使得國際投機資本難以對匯率走勢進行準確的預期。“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好的貨幣政策。此外,同固定匯率制下貨幣當局對匯率穩定的公開承諾相比,浮動匯率制下貨幣當局在擁有高額外匯儲備後,對匯率穩定的非公開承諾更具有可信度。

第二,充足的國際儲備可以弱化貨幣替代的風險。只要匯率是固定的,貨幣替代便難以避免。但是,在浮動匯率制和高額國際儲備組合的情況下,貨幣替代並不一定有利可圖,於是便不易發生。貨幣替代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具有不利影響,會削弱一國的貨幣主權和金融主權,從而使該國經濟事實上成為貨幣強國的附庸。

第三,國際儲備可以增加國家財力。迄今為止,很多人在評論中國的金融體系時,都覺得壞得不得了,但一想中國還有6600多億美金的儲備,人們對這個體系的信心就大大地提高了。這就是國際儲備作為國家財力的一種體現。

談到中國的國際儲備,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

首先,中國國際儲備的來源有四: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順差、不明資金流入、國內居民(包括企業和居民)的外幣存款。

在中國的外匯儲備統計中,掌握在居民手中的外匯存款是不算在內的。到2004年底,據官方統計,這筆外匯存款約2000億美元,其中,居民和企業各佔一半。另外,據美聯儲估計,還有約1000億美元的現鈔在中國流通。這些外匯資金都是歷史積累下來的,其來源也難以說清楚。

本來,這筆外匯資金掌握在民間,居民一般不會拿來換成人民幣。然而,近幾年人民幣升值的說法不絕於耳,搞得人心惶惶,凡有人民幣升值的傳言,就會造成銀行系統中居民外匯存款的淨額減少。這些錢被賣給銀行,銀行再反手賣給央行,形成外匯儲備的增加,而且,這筆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反映在當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

第二,國際儲備的收益。近來,坊間有關國際儲備的很多說法,說中國的儲備收益很低,積累那麼多儲備純屬浪費。由於儲備收益的數字是絕對機密,貨幣當局不可能出面予以澄清,一般人也不知實情。但是,可以通過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資收益流動數字來間接推測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狀況。應當說,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是很好的。

換言之,要改變目前這樣一種狀態,根本的解決辦法,

一是形成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形成新的國際儲備資產的產生方式;

二是形成亞洲貨幣區,以與美元和歐元兩大貨幣區相抗衡。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外匯理財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投資。外匯早已成為中國老百姓可選擇的理財產品之一,參與投資者成逐年上升趨勢,一個國際型的理財產品,一個全世界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市場。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王春英日前表示,根據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需求,2016年將完善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研究,擴大企業運用衍生產品管理匯率風險的功能,支持個人有序開展衍生產品交易。

我國將豐富外匯市場參與者類型,繼續引入合格境外主體,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同時,繼續完善交易、清算、信息等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集中清算業務發展;多渠道推動外匯市場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培訓及投資者風險教育,加強市場機構自律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

發展前景(一)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經濟全球化、金融交易自由化的國際潮流,瞭解網絡交易的滲透能力和競爭力。在對國際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統計中我們發現,外匯交易量比前兩年有了驚人的增長,每日平均接近6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其它虛擬金融產品的增長。

發展前景(二)

匯市可說是最“乾淨”的投機市場:投資者不用勞神於每支股票的業績,不用擔心期貨多空雙方的內幕交易,每日鉅額的成交量,使任何機構也沒有坐莊的勇氣,索羅斯、巴菲特所能瞭解到的信息,普通投資者一樣可以瞭解到,全球的投資者和投機人都在相同的時間看著相同的報價和圖形,數十家網絡交易平臺和幾千家做市商將全球幾千萬投資者和投機人連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否賺錢是由自己的本事決定的。

大家都經歷了負利率、股票跳水、期貨血本無歸等等的現實,就是房地產,若作為投資保值工具也要打上問號,很多情況下房租可能抵不上按揭貸款利息。對國內投資者來講,匯市是的投資選擇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發展前景(三)

外匯市場作為一個國際性的資本市場,歷史要比股票、黃金、期貨、利息市場短得多,然而,它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今天,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額已達6萬億美元,其規模已遠遠超過股票、期貨等其它金融商品市場,已成為當今全球最大的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天股票的交易額只有幾百億美元,可見,外匯市場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也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市場。

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帶來的影響:

1、人民幣加入SDR短期內對市場沒有顯著影響,不會為此加劇資本流出或者流入,也不會為此放大人民幣匯率波幅。

2、人民幣納入SDR的核心條件是“可自由使用”,這個條件不要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要求人民幣自由兌換。

3、人民幣加入SDR利在長遠,對於SDR的國際儲備資產地位和人民幣國際化是雙贏格局,有利於營造更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也因此肩負新的國際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