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大埡鄉養鱘魚喂土雞 一股山泉水“衝”出增收路

彭水大埡鄉養鱘魚喂土雞

一股山泉水“衝”出增收路

彭水大埡鄉養鱘魚喂土雞 一股山泉水“衝”出增收路

張玉瓊為魚兒投食。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大埡鄉曾經是“偏遠”“貧窮”的代名詞,這裡山高坡陡、溝壑縱橫,25度以上的耕地佔轄區可耕作總面積的7成以上。近年來,村民們依託一股山泉水,養鱘魚、喂土雞,“衝”出了一條脫貧增收路。

  看中山泉養冷水魚

  日前,筆者從大埡鄉場鎮出發,乘車沿著蜿蜒的水泥路向山裡駛去,還沒來到目的地冬瓜村一組,便聽到叮咚作響的泉水。只見兩山之間夾著一塊平壩,一條溪流從山中流出,溪水彈奏,飛瀑傾瀉,鳥兒啾啾。

  平壩上,18個呈兩列依次排開的池塘巧借地勢,利用落差,將山中流來的泉水好似穿針引線一般引進來。“你們看,入冬了這條溪流的水量一點沒減少,還是這麼充足,水質還是這麼好,很適合鱘魚養殖。”村民王元生一邊將魚飼料灑向池中,一邊向筆者介紹。

  王元生說,他和妻子張玉瓊是土生土長的冬瓜村人,在外做生意多年,2017年返鄉創業。“現在村裡公路通了,運東西很方便,想著回來做點事。”他說,一番考察後,他們看中了村裡這股山泉水,並把泉水取樣送到北京檢驗,結果顯示很適合養殖鱘魚等冷水魚。

  但大河壩這塊平坦的田土做養殖基地涉及到9戶村民。夫妻倆想著既要盤活閒置地,又能帶著大家一起掙錢,於是讓出部分股權,讓9戶村民以每畝地4000元的租金入股,每年在養殖基地獲得的收益上按約定的比例分紅。

  泉水叮咚魚兒歡

  2017年2月,養殖基地開始修建,王元生前往成都、貴州、雲南等地學習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夫妻倆把家就安在魚塘邊,張玉瓊說:“洗魚池、分魚、調控水流、喂飼料都是精細活,一點不能離人。”

  目前,養殖基地的鱘魚有6萬尾,主要銷往重慶主城、貴州、雲南。王元生說,到了年底,不管有多少收益,都按之前的承諾給9個股東分紅。

  泉水餵雞銷路更好

  近日,一輛小貨車停在重慶動物園職工食堂門前,車裡裝的是從200多公里外的彭水大埡鄉木蠟村運來的200只土雞。養殖場負責人王天忠說,像這樣往主城的單位食堂送貨,他們基本上每個月都要來一趟。

  其實王天忠以前沒做過生意,也沒當過老闆,還曾是貧困戶。如今,他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建起了土雞養殖場,帶動村民們一起增收。

  王天忠今年54歲,妻子去世多年,家裡有年邁的父母和讀書的孩子,生活很拮据。2014年,他家被納入建卡貧困戶,通過各方幫扶,加上自己種植烤煙,2015年他家實現脫貧。

  考慮到年紀大後外出打工不好找活,去年初,他想利用山泉水辦一個土雞生態養殖場。想法得到鄉里的支持,當年3月養殖場投入使用。

  可這麼多土雞銷往哪裡呢?這時,駐村工作隊找上了門,為他出主意:將土雞經過加工和包裝後,定點銷售給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地勘局、重慶動物園、西南醫院及中國農行彭水支行等單位。王天忠說,市住房城鄉建委扶貧集團還捐贈了脫毛機和真空包裝機,方便加工和運輸。

  目前,養雞場已售出土雞1000多隻,每隻雞的均價在80元左右,毛收入共有10萬元,現在存欄還有2000多隻。

  發動周邊村民一起增收

  王天忠說,這批送到動物園職工食堂的土雞,並不是他一個人養的。“周冬生家收了60只,王成會家收了29只……”他說,這200只土雞是從6家貧困戶家裡收來的。

  原來,他在銷售自家土雞時,想著幫助其他村民一起掙錢。這樣,村民在家就能收到現錢,不用跑到集鎮去賣。比如貧困戶冉前進家的土雞養殖規模已達到1500只。像冉前進、周冬生這樣的養雞貧困戶還有27戶,已實現戶均增收3000餘元。

  此外,王天忠還幫貧困戶代養土雞。“我幫貧困戶冉崇義、冉明建各代養300只土雞,按銷售利潤的20%給他們分紅。”他說,目前,這兩家已經各分得3000元。同時,他還聘了當地30多個村民進行加工和包裝土雞,每天每個村民能獲得120元工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