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博古路地名由來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來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來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淮安市裡歲數大一點的居民可能都記得, 1958年本市開行第一輛公交車, 在1路線老城區東西大街交會處南側, 即蘇皖邊區政府紀念館大門北邊, 有個叫“博古路”的站名, 很長時間這裡也是這條線路的終點站, 北到“二農機”, 南至“博古路”, 就是當時這座城市唯一的一條公交線路。

原先的博古路, 是老城區重要的南北通道, 就是從水門橋向南延伸至運河大橋這一段, 即如今的淮海南路。當然只是在基本走向上大致相同, 兩條路並不可同時而語。

這條路在老城區堪稱“通衢大道”, 尤其是1960年運河大橋和1962年水門橋相繼建成, 後來又經過加寬擴建, 博古路成為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主幹道”。

在博古路中段市二院北側的文渠河上有一座橋, 叫“博古橋”, 另外還有清浦區閘口街道的“博古居委會”。筆者曾聽該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地名由來說:“博古你都不知道啊?王明、博古嘛, 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 博古就是秦邦憲!”看得出, 他具有一定黨史方面的知識, 但這明顯是被誤讀了。可如此誤讀的人不在少數, 有一些“老文史”亦如此。

一些人把博古路與我黨歷史上的博古相提並論, 可能也是事出有因。1946年, 博古與王若飛、葉挺、鄧發等因飛機失事遇難。為了紀念他們, 當時的蘇皖邊區政府舉行了多種紀念活動, 其中包括1946年5月在清江大閘與越閘之間建築並命名一座“若飛橋”。可能正因為如此, 人們把“博古路”和“若飛橋”聯繫起來, 認為都是為緬懷共產黨的這兩位早期領導人而命名的。與“若飛橋”同時命名的, 還有“葉挺公園”, 即清晏園;“博古圖書館”, 即清晏園內的“荷芳書院”;“鄧發紀念亭”, 即清晏園荷花池中央的湛亭。除了若飛橋, 清晏園的三處命名都未能保留下來。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博古路舊影

在歷史上, 此博古非彼博古, 二者相差約300年。翻開《清河縣誌》上1865年的一幅“清江浦圖”, 就能看到在西大街“官員坊巷”東側有條“別古巷”, 又名“博古巷”, 並由此衍生出了博古路、博古橋等地名。明末在博古巷出生了一位通今博古的大學問家, 他就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張弨。張弨, 字力臣, 號亟齋, 明天啟五年 (1625) 出生於清江浦, 居住在博古巷。據《重修山陽志》記載, 他祖父永年於明萬曆年間以薦舉官南京鴻臚寺丞。父致中, 字性符, 明崇禎時中拔貢生, 後參加復社。他精通小學正體審音, 時人評價他“學術淹貫百家, 詩、古文蘊藉醇厚”, “精於字學, 辨體審音, 釐正謬誤”, 在當時是位很有影響的人物, 深得士林景仰, 逝後“友人私諡為恭孝先生”。他著作有《志學》、《理學孱守錄》、《經濟源流》、《雖遙客隨鈔》、《張氏宗政符山堂詩》、《眉尹文集》等。母方氏“勤儉貞靜”, 曾“刲股活母”, 被錄於縣誌“列女”。這樣書香門第的良好家庭氛圍, 自幼薰陶, 耳濡目染, 對張弨的成長和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崇禎八年 (1635) , 致中應詔去江寧 (今南京) 公幹, 時年11歲的張弨即隨父遊歷大江南北, 大開眼界。童年開始, 在父親的影響和教誨下, 他對金石考據就產生濃厚興趣, 精研群籍, 廣收碑帖, 著書立說, 成為著名的樸學家。張弨與顧炎武交情甚篤, 書信往來頻繁, 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

清順治八年 (1651) , 張弨考中秀才。但他後來效仿朋友顧炎武不試科舉, 不尚空名, 不登仕途, 潛心學問, 終學貫古今。顧對張由衷欽佩, 於康熙十年 (1671) 賦《寄張文學弨》詩曰:“冬來寒更劇, 淮堰此何如?遙憶張平子, 孤燈正勘書。江山雙鬢老, 文字六朝餘, 愁絕無同調, 蓬飄久索居。”顧比張大12歲, 能讓顧炎武這樣的大學者心悅誠服, 可見張弨的學問和為人都非同凡響。康熙六年十月, 張弨去鎮江考察摩崖石刻《瘞鶴銘》。那些刻著字的石頭都雜亂躺在江灘上, 有的字被壓在石塊底下, 在“落日風寒”中, 他“仰臥沙石”, “墨水反落, 迂面不顧也”。“周旋石隙三日, ”終於拓得四紙, 比宋金石家黃伯恩 (字長睿) 等所拓多十餘字, 回淮後完成了《瘞鶴銘辨》。

康熙八年, 清詩大家、刑部尚書王士禎陪康熙帝南巡到淮, 聽聞張弨大名, 召見面試, 覺得是個人才, 賞了他一個“宜陽令”。康熙九年, 張弨離家出遊。第二年冬, “從漢南過雲棧, 冒雪至醴泉 (今陝西禮泉縣) ”, 過華陰, 登臨西嶽華山, 至

太宗廟遺址, 遍拓唐親王諸碑, 又考察了昭陵六駿圖, “拓數紙而歸。”後來完成了《昭陵六駿圖贊辨》, 並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昭陵六駿圖贊辨》一卷, 張弨撰, 弨字力臣, 山陽人, 博學嗜古, 尤究金石之文, 後以聾廢而考證彌勤, 以《昭陵六駿圖贊辨》, 或以為太宗御撰, 或以為殷宗容撰, 或以為歐陽詢書, 或以為殷仲容書。趙崡諸家輾轉訛為異, 因親至其側, 勘驗繪圖, 以趙明誠《金石錄》為據, 定以《六馬贊》為歐陽詢書, 諸降將姓名為殷仲容書”。張弨所著, 解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學術問題, 經實地考察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康熙十二年, 張弨又作“京國之遊”, 並“同東吳顧亭林先生出都”, 恭謁孔廟, 經濟州 (今山東濟寧) , 一路拓碑, 寫成《濟州學碑考》。每出行, 必有曠世之作問世, 令人耳目一新。回淮後, “偃息家園, ”從事著作, 把途中所見、所聞、所得融入自己作品。康熙二十三年撰成《漢隸字原》, 清初大學者全祖望為之作序稱讚該書:“字字考求, 其用功亦勤矣哉!”經張弨考證的金石碑銘甚多, 但大部分著述均散佚, 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損失。為生活所逼, 他甚至時以書帖, 託庵僧售於人。其“符山堂”藏書, 多歸於何焯雲所得。

康熙三十三年, 張弨70歲。許多朋友和學生前往祝壽, 李愷 (字公凱) 寫了一首《壽張力臣七秩》詩, 對他一生的學識、人品作了很好概括:“高隱牆東羨獨清, 白頭還聚讀書螢。秦碑禹穴搜應遍, 周易蒙莊注未停。松菊未荒元亮宅, 尊罌時過子云亭。只今七十丹顏駐, 遊戲人間是歲星。”張弨歿於何年, 現無考。編研《張力臣先生年譜》的清末學者段朝端在《序》中這樣寫道:“力臣在當時的名譽極高, 交遊極廣, 談金石者, 至今推為鼻祖。而所憾者, 只知年至七秩, 究於何時捐館, 未敢臆斷, 不無神龍見首不見尾之嗟”。能被稱為金石的鼻祖, 可見在這方面的成就。

來源:《江蘇地方誌》2011年06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黃舒馨

審訂:黃海紅

淮安博古路地名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