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劉長佑(1818~1887),晚清漢人重臣,湘軍重要統帥。其31歲以國子監生員的身份進入仕途,便平步青雲。

作為與曾國藩同時期的人物,劉長佑在回湖南老家辦團練時,足足比曾國藩早了兩年。同曾國藩類似,劉長佑興於團練,在消滅太平軍、鎮壓兩廣天地會,撲滅魯西北白蓮教等農民起義不遺餘力,雙手沾滿了漢人同胞的鮮血。他用一份又一份血淋淋的“捷報”,獲得了清廷的重視,被慈禧加封為兩廣總督、直隸總督,成為了清朝封疆大吏,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巔峰。

雖說劉長佑是靠鎮壓農民起義發家,但是站在為官的角度來說,他沒有錯,故此他從未有過愧疚之心。

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劉長佑是個大局觀出眾的人,對內對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針對洋人的舉動,有著不一般的判斷力。比如1881年,法國入侵越南,63歲的劉長佑準確預測越南時局,他認為法國法國佔領越南是為了依此為跳板入侵雲南,他急忙上書,希望朝廷能早做準備,最好是“援越抗法,以衛國土”,只可惜此時的清廷軟弱無能,懼怕洋人,對劉長佑的提議置之不理。後來,劉長佑的擔心果真應驗,法國果然通過越南攻佔我國雲南。

也就是在這年,劉長佑提出了一項滅亡日本的計劃,有非常大的戰略可行性,結果同樣被朝廷拒絕了。倘若當時慈禧採納劉長佑的計劃,可能甲午海戰都不會發生,日本也會成為歷史,不復存在。

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劉長佑到底提出了一個怎樣的滅亡日本計劃呢?我們來看一下。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致使許多彈丸之地也妄圖侵佔中國的領土,這其中就包括日本,到了晚清它更是不停地製造摩擦。

時間回到1879年,日本吞併了清政府的屬國琉球。許多琉球的有志之士向清政府求救,請求清政府發兵抗擊日本。在美國的干預下琉球被一分為三,無能的清政府放棄了分治琉球,徹底失去了琉球的掌控權。

不過這個事件,卻讓劉長佑看到了滅亡日本的機遇。他建議清廷能夠主動出兵剿滅日本,並詳細訴說了自己的計劃。

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計劃分為四步,如下:

第一步,向國際表明日本吞併琉球乃是不義之舉,我們清政府決定干涉此事,也有權、有義務保護琉球這個藩屬國,讓清政府有名義對日本宣戰。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進行的同時,做好戰鬥準備,只要國際上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不法之舉,清政府立馬兵分多路進攻日本,兵貴神速,讓日本沒有時間部署防禦。

第三步,聯合朝鮮,藉助朝鮮地形,與朝鮮組成聯軍,在日本西側找到合適的時機進攻日本。

最後,清政府海軍集全力直接進攻日本,多路進攻日本,日本毫無抵抗力。

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計劃確實很完善,有一定的可行性,清政府為何沒有采納劉長佑的計劃呢?

在當時,清政府還是有著一定的底蘊,此時日本的軍事力量卻並不發達,清政府的國力相對於日本有著充足的優勢。可是滅國之戰不單單比拼國力和軍事力量,還要講究天時地理人和等諸多因素,劉長佑的計劃看似完美,可前提條件是能夠保證當時的國際輿論絕對會站在清政府這邊。

同時,清政府的優勢並不足以有完全碾壓的優勢,因為當時清政府剛剛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和新疆之戰,內損嚴重,發動比較大的戰爭後勤難以保障。

另外,清政府陸軍居多,雖說也養有海軍,但卻是初具模型,並未形成一定的戰鬥力;朝鮮也未必會全心全意的幫助清政府,畢竟此時對於朝鮮來說沒有直接的利益。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清政府的統治者當時害怕漢臣功勞太大。剿滅太平天國,漢臣已有很大的功勞,清廷又怎能讓漢臣再去滅亡日本,去建立豐功偉績。倘若計劃成功,清廷統治者再也無法約束漢臣。

大清必亡?甲午戰爭發生前,劉長佑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竟被拒絕

瀚海說:

清政府不採納劉長佑滅亡日本的計劃,除了軟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統治者的出發點與臣子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劉長佑是一心為國,慈禧之類的掌權者更需要的卻是能夠完全把控臣子,把控形勢,對於不一定可行的事情,寧願放手割肉。

作為後來人,我們清楚正是慈禧的短見與無能,導致晚清時期國家飽受欺凌。只能說,劉長佑的出發點是對的,只不過“遇到了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