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貧“良藥”除窮根,澄城縣莊頭鎮發展中藥材產業促農增收小記


治貧“良藥”除窮根,澄城縣莊頭鎮發展中藥材產業促農增收小記

天氣寒冷,本應是農閒時節,澄城縣莊頭鎮原雷家窪鄉一帶的村民卻並未閒著,許多人家忙著在田間地頭採挖中藥材,或在家門口整理中藥枝蔓並進行分揀、晾曬,人人為增收忙得不亦樂乎。

原雷家窪鄉(後併入莊頭鎮)位於澄城縣東南方,這裡多為旱地,水源稀缺,可供選種的農作物十分有限。黃芩等中藥材相對耐旱、性喜乾燥的特點,讓這裡逐步成為中藥材種植的重要基地。

“一開始主要是藥販子來收購野生的中草藥,後來慢慢發展成為零散的人工種植,再到今天的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種植。”王宏林和妻子楊亞勤是璞地村的中藥材種植大戶,種植規模達到了四五百畝,並實現了全程機種機收。

王宏林告訴記者,璞地一帶種植中藥材的歷史已經有近20年,期間也經歷了從蓬勃發展到逐漸衰落,再到如今迎來“第二春”的波折。“最早的年頭效益好,周邊的人都是種中藥的——種其他東西收入不行。後來藥材種植慢慢不行了,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連地都撂荒了。直至兩三年前,中藥市場行情見長,又慢慢成氣候了。”

中藥材種植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以黃芩為例,種植週期至少在兩年半以上,當地村民多是種植三年或四年採挖。黃芩產量一般為每畝地500~80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場價,溼貨一公斤在6~6.5元,3年生的賣到8元左右。

王宏林夫婦不僅大規模種植中藥材,而且還成立了一家中藥材收購公司。前幾年,每年的中藥材收購量可以達到數百噸。最近幾年,隨著中藥材採收時節安徽、湖北等地大量客商湧入,很多村民都不再外出交貨了,而是在家中等待客商上門收貨。王宏林看準這一機會,便做起了“代辦”,通過為外地客商介紹貨物並抽成來獲得收入。

和璞地村一樣,柏門村也是莊頭鎮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全村90%以上的土地都種上了黃芩、柴胡和遠志等中藥。村民楊喜軍剛剛採挖完自家種植的5畝柴胡,正將剩餘的枝蔓進行堆垛。院子裡五六個人正對收回來的柴胡進行分揀,他們用剪刀剪去細須,再將剩下的粗壯的根系堆積起來進行晾曬。楊喜軍常年在外打工,今年自己種植的5畝柴胡剛好到了收穫的季節。採挖結束後,他僱用了臨近的幾個村民對柴胡進行分揀。

相對於黃芩而言,柴胡的畝產量較小,大約在60~100公斤的範圍內,但價格卻是黃芩的數倍甚至十來倍,今年每公斤大概可以賣到六七十元。楊喜軍說:“咱們村都是旱地,澆不成水,所以種中藥比種其他的東西收入能高些。近年市場需求旺盛,種植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如今在澄城縣莊頭鎮,種植金銀花、黃芩、柴胡、遠志等中藥材的人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單戶種植面積甚至超過了千畝。同時,農業機械化水平也越來越高,除了除草環節需要人工進行外,基本都是機播機收。中藥材種植,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