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油茶是广西北部、西北部很多地方流行的一道传统美食,在桂北以桂林为中心的好些县,几乎个个县都有喝油茶的传统,而且近年还把这种在山区流传的传统美食,逐步打到城里去,开起油茶店来。现在的桂林,街上到处可以见到油茶店。桂林美食的头牌交椅,肯定是桂林米粉。但近些年到桂林的话,桂林朋友不但要带客人去吃米粉,有可能的话,还要领去喝顿油茶。但是,大小城镇的油茶馆,大多是由厨房打好上桌,和其他菜一样。上个月在三江喝了顿当场现打的油茶,边喝边打,非常痛快。

广西有个说法,把油茶称作是“中国的咖啡”。因为油茶的主要成分中,既有茶的提神醒脑功能,又有姜的暖身散寒功效,与咖啡一样提神。油茶又是桂西、桂北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此地人民对油茶的依赖,正如欧美人对咖啡的依赖,“中国的咖啡”由此得名。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现打油茶的一套配料

广西有很多地域美食,不足以为外人轻易接受。螺蛳粉、老友粉、酸笋等诸多美味,是吵翻了天以后,才由拥趸者强硬推出场的。现在逐步走向大众的油茶,将来在全国食客眼目中能否争得和螺蛳粉那么火爆,有待时间考验。设想一下,一位远方客人来到桂北或桂西北哪个山村,寨子里的人热情地打油茶招呼。他老哥接一碗进嘴,当时就受不了——茶涩、姜辣、油果和炒米冒香,还回荡着一股葱味儿,混杂出一种奇妙的口感,一口下去,既不像茶,也不像汤,简直像涮锅水,真让人受不了。这是一位北方朋友跟我回味他第一次喝油茶的印象。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糯米饭,三江人打油茶绝对少不了

但喝惯广西油茶的人都知道,乍遇油茶的人,可能前几回是这种感觉,喝几回后熟悉了这几种味道组合在一起生出的新味道来后,那感觉就要改写了——一股回甘从喉咙下涌上来,清香四溢,突然觉得茶香、姜暖、麻果脆、炒米香,实在是余香十足,让人接不住一口又一口。就像咖啡一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怎么有这么苦不堪言的东西!所以,在桂西、桂北有喝油茶传统习惯的地区,人家拿油茶来款待,相当于给你沏一杯猫屎咖啡,千万别说人家怠慢。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麻果,又叫麻卵果、油果,面粉炸成的小圆豆,各地油茶都拿来当配点

有打油茶传统的县分不少,但我个人认为广西油茶名声最响的两个县是恭城和三江两县。恭城油茶有名,是因为恭城人把油茶店开遍广西,广西大城市里的油茶馆,大多打着恭城油茶的牌子。三江则着重就地营造一股全民油茶的氛围,尤其将油茶视为侗家的压轴美食,刻意宣传推广,列入本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形象,县城就有一条油茶街,集中了一批油茶店。县城街头的饭店,经营酒肉之作,很多兼卖油茶;也有很多油茶店,兼售酒肉。每去三江,总有朋友安排到油茶店里,点上一桌菜喝酒;或者找个酒馆,点好酒菜再让老板打上一锅油茶。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炒米,用于冲泡油茶

有时候,所谓传统,只是一种传说,阿Q老爷的祖上肯定都是阔过的。我敢打赌,现在三江人喝油茶风气之盛,绝非过去山区农村流传时能比较的,那时候主要只是山区民族群众爱喝,功在防寒祛湿。油茶真正渗入千万寻常百姓人家,成为一种饮食形式,也就是这些年的事。不但接待外来宾客时以油茶招待,自己日常也常常泡在油茶中。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炸花生米,泡在油茶中增香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三江油茶那味道,广西油茶我几乎喝遍,唯独三江一带,打油茶几乎是不加生姜的,就算加了也几乎是点缀。不像另一个以油茶大县恭城,是加了大量老姜一起捶打出来的油茶,茶叶碱、茶多酚杂揉出来的苦涩茶味中,还夹杂着浓烈的姜味,喝起来很是刺激。尤其是天冷时,趁热喝上一气儿,顿觉上下通透,神清气爽。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葱花,本来还有香菜末,一起泡油茶喝,增味

现在,大中城市里油茶店越开越多,大多打着某县、某民族的招牌。喝油茶会上瘾的,尤其对那些从小喝着油茶长大,后来却远离家乡工作的人来说,油茶完全就可以说是他乡情所系。油茶店刚进城时,生意首先这这些热心老乡帮衬,撑了很长时间的。南宁的油茶店,起名的后缀大多为“瑶族油茶”“侗家油茶”“苗寨油茶”之类,反正当地聚居的民族是什么就写什么。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水煮芸豆,这是三江独有的泡油茶的材料

而那些半路出家的油茶客,刚开始时多半图个新鲜,多是应邀而去。经过近二十年的熏陶,油茶店生意初成气候,从小县城到大城市,已经很常见了。但又觉得发展势头一直滞步不前,没有形成很壮观的风潮。不管从哪个地方来的,少有很有威信的公认名店——不管川菜、湘菜,甚至我老家博白县的白切菜,外来的菜系都有一两家成为执牛耳其中。说吃什么菜,就有人想起,建议到那家去。但油茶店很少有那么顺从的熟客,除非老乡。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血旺,“四道茶”中一项内容

原因在于,从小喝油茶长大的,不管油茶店做得怎么,他都可以动辄拨冗前去,喝上几口,算是聊解思乡之苦。后来学着喝的,有些人确实喝上了瘾,比如我自己。但也有人一直喝不出感觉,爱好不上。如此一来,市场容量就小了很多。再加上油茶本来是一种山里人的日常食俗,饭、菜、饮料三位一体,起床就先打锅油茶,喝了出门干活,中午、晚上还接着喝。有些人家,须得有点小点心甚至剩饭来佐,有些人就直接呷上两大碗就可以干半天活。这种习俗,和蒙古人起床做奶茶,藏族人天天打酥油茶一样,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开门做生意,也不能让人家来喝碗油茶就结账走人吧?所以,事实上油茶的经营还是以餐饮为主,一锅油茶只不过算其中很有特色的一道茶饮。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煎禾花鱼,三江禾花鱼特别肥嫩,我每次去油茶街,几乎都有人点这道菜

山里人打油茶,是边打边喝,这边从锅里舀出,那边就送进了嘴,滚烫地喝下去,这才够味道。尤其是农闲时,可以坐在火塘边,优哉游哉地喝上一天,夏天解暑,冬天祛寒。但在大多数油茶店里,不管打哪个县的牌子,不管打油茶的方法和味道有何异同,几乎都是同一个套路——油茶在厨房里打好,像一道菜一样,突然就送了上来。各人调味加料,随自己爱好,喝上一碗几碗,就和席间端上桌的一盆汤水一样。名义是来喝油茶,其实也并不是很看得起你,多数人一碗油茶没喝完,大半坛子油茶就被端到一边,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有人再问津了。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炒牛板筋,口感极妙,下酒送茶皆美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本来上桌的菜,和出嫁的女人一样,不管身份多高,但不得宠幸,便永入冷宫。谁的戏分多,演主角还是配角,往往不是按名分来算,那得看大官人喜欢谁,反正都同在一群粉黛里。过去吃油茶,是喝多了嘴皮子痒,要吃点花生、炒米之类磨磨牙,甚至把一顿消遣的油茶,喝成一顿盛宴。进城开店后,多半是吃得胃口腻人,要上瓶饮料解渴。城里油茶店的油茶,担着主角的虚名,真正处境却是这么一个应招的身份。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辣椒炒削骨肉,下饭

这就好比礼崩乐坏,自然也就没了体统。结果就是上来的油茶汤,都是加了油盐的温吞水,对上瘾不深的人,味道还不如同台献艺的一道汤。而且,油茶的味道,全在乎刚一出锅,就热乎乎哈着气,吹着送入嘴,才能热烈地刺激味蕾——过去农村里守着火塘打油茶,正好合乎这一程序。就算那不是刻意而为,也算妙手偶得吧。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相当于北方的地三鲜,煞口

我虽对店里油茶的温吞水味道持一种消极态度,对三江油茶也有些腹诽,但每去三江,总还是要上一两回油茶店。奇迹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幸运也不会随意降临给每个人。就像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遇不上升官发财死老婆这人生三大幸事。有些事情,做就是了。喝油茶就这么回事,过去要么是山里人驱寒逐湿的不二法门,要么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一套隆重的会客礼仪。现在进了城开店收钱,纯粹就变成一套饮料了,食客爱不爱喝还得由他自己。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上月初,我陪两位老大哥去三江看茶叶。中午下动车,接站朋友直接把我们拉到油茶馆,看了一场打油茶表演。打油茶我是看过不少的,一招一式我都很熟,是何用意也清楚,但他们两位没见过,就同意朋友这样安排。这个店的经营模式,和街上那些油茶馆一样,主要供应正式餐食,但同时提供油茶,和一般的油茶馆不一样的是,安排人员在包间里当场为客人打油茶,边打边喝边吃,等于多了一道表演。形式上是有些奢侈,但从推行一种文化来说,也算各得其所。

我们的菜点得很简单,都是我来三江常吃那几个菜——炒牛筋背,烧地三鲜,煎禾花鱼,炒五花肉,炸蚂蚱,再加个青菜,都是些乡下来的土食材,按照地方烹饪习惯弄好上桌,吃起来甚是畅快,我每次到三江,都喜欢点上这几样。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菜还没上,负责打油茶的小姑娘先忙乎起来。这种打油茶表演是这样的,包间里圆桌边,立着一个小柜,木框架,柜上半截空着,放置一煤气炉子,炉上架着铁锅,小姑娘就坐在旁边,给客人打油茶。

打油茶所用物品,分装成小碟封住,用一个托盘全端上来。小姑娘指着托盘里几样东西,大致介绍了一下三江油茶的由来和特色。侗家人喝油茶说是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三江油茶用料,主要是阴米,即先将糯米蒸成饭,阴干备用,作为主要原料。要打油茶时,将阴米入菜油锅炸成香甜爽脆的米花,喝油茶时用来冲泡。三江油茶主要用料,还有用大糯制丸下三江茶油炸出的麻果,炸花生米,葱花、香菜段,煮芸豆,均用于冲泡油茶。吃时,可配以糍粑、馓条作小点心,可顶替主食,但三江人更喜欢吃糯米饭,不上一盆糯米饭,算不上打油茶。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每锅油茶打好,先装在这陶海里,再行分发

简要介绍后,小姑娘麻利地点火,热锅下油,将一把粘米放进锅里炒到焦黄,再加入泡好的茶叶翻炒,冒烟后加水煮开,即用一个竹编的笊篱过滤,将茶水装入一个陶制茶海里。我们在旁边,就已往自己碗里加进米花、葱花、姜丝、花生、麻果等配料,滚烫的油茶冲入碗中,稍稍一搅,一碗三江油茶大功告成。

三江山里侗家围坐火塘边打油茶的习俗,掌勺的人打好一锅油茶,就装一碗,递给右手边第一个人,一个个传下去,直到火塘旁边每个人都人手一碗。到了油茶馆,当然就不是这副场景了。不管来自哪个县、什么风格的油茶,都是由厨房里打好一大锅端上来。有些在桌上布个小炉,把油茶锅坐上去,另外上一套一般包括花生米、炒米或米花、馓条、麻果以及葱花香菜末、油盐在内的配料、佐料,由食客自行调味。有的油茶馆,索性就将油茶放在旁边,像汤水一样,先是每人上一碗,然后是谁还要服务员再帮加。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歌不停,酒不断,这老哥给灌了大半瓶红酒

我以前常到别人家打油茶,山里村寨也试过不少,深深感觉到那种围着火塘打油茶的乐趣,尤其是隆冬风恶之时。但多年来,只能坐在馆子里喝着一碗碗人家送到嘴边的温吞水,实属自我安慰。油茶必须滚烫地入嘴,才能满足茶瘾,也更体现那御寒防病、生津解渴、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功效。除了有个小炉子一起上的,绝对喝不到滚烫的油茶。没想到这回在三江,竟然遇上现打的油茶表演,喝了个痛快。那两位大哥更没见过打油茶,算是开了眼界,喝得很痛快,而且那几个菜非常见味,都吃得眉开眼笑。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侗家以油茶款待贵宾时,惯例是共四道茶,又称“一空、二圆、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可以拿米花、麻果、花生米等随配的食材冲泡;二圆指的是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圆,一种很像汤圆的小圆子;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是增加了切成方粒的血旺和少许姜丝;四甜是往油茶里加土产的黄糖块,煮成甜的,让客人润喉、清嘴。过去风俗,“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人家以四道油茶招待时,必须一一喝下,不然就是看不起主家。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炸蚂蚱,非常偶然遇上

那天中午,我们是笑吟吟地把四道茶都喝了。席间还有一节目,因为我们开了一瓶红酒,店家就招来一群穿着侗家盛装的小姑娘,给我们敬酒。她们敬酒,号称“歌不停,酒不断”,旁边的小姑娘唱着山歌,一个小姑娘拿着个槽状容器,一头伸到客人嘴里,另一位小姑娘就往容器里倒酒,酒顺着容器流入客人口中。这容器,以前是用竹子挖成的,现改陶制了。这种敬酒的方式,其实我在其他民族也遇到过。十几年前在金秀大瑶山里,我喝酒老实,被几个小妞灌了四十多杯米酒,装发酒疯,反而把她们吓慌了,马上收手逃窜。如今在三江又遇上,我学精了,称病坚决不从,结果剩下大半瓶红酒硬给一位刚病退的老兄灌下去了。

打油茶我其实是很熟的,我家里也有一套打油茶的工具,有时候高兴了就呼朋唤友搞一把。近二十年来,油茶由一种桂西、桂北居家食俗,慢慢走向市场。但经营方式一直是由厨房打好端上桌,客人无从见识打油茶的过程。油茶这种很被视为健康饮食的方式,本身就有很重的文化负载,像三江这家油茶馆一样,直接在面前给客人打,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或传播,是三江民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他店不妨学一学。


三江观侗家油茶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