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每每走在街面兒上,聞到冒著白氣的大鐵鍋裡煮著的火燒、肺頭、豬小腸、滷豆腐便腳下發沉,不由自主的緊趕著與那美味進行零距離接觸。這道早年被稱為窮人樂的 吃食就是“滷煮火燒”,說是窮人樂,其實名人貴胄喜愛這口的也不少,如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便在其中。在老北京人眼裡和京戲一樣,有著無限的誘惑力。

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您要是來碗滷煮火燒,攤主便會從鍋裡撈出一個火燒放在案板上切井字兒,再揀出豆腐小腸、肺頭剁成小塊兒,正在鍋裡沸騰的老湯給您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吸足了湯汁的火燒、豆腐、肺頭味道厚重。

冬日裡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綠色的香菜、粉色的腐乳、紅色的辣椒油,裹著黃色的火燒和令人垂涎的肺頭、小腸、滷豆腐,連稀帶幹,連主食帶副食就全在其中了,那滋味真是沒有什麼詞兒可以形容的。

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假如您問一位北京人滷煮火燒最正宗,十之八九會告訴您是:小腸兒陳。

說起滷煮火燒,別看它用料簡單、還是窮人樂,但它的來頭可不小。為什麼這麼說哪,因為它最早源自宮廷,是由“蘇造肉”演變而來的。

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既然“蘇造肉”是“滷煮火燒”的祖宗,那就由“蘇造肉”說起。溥傑先生的夫人嵯娥浩在《食在宮廷》中說:“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

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節氣不同,用不同的數量配製。這種配製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了。”您瞧,這就是蘇造肉的由來。

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在《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是這樣詠頌“蘇造肉”的:“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在註釋中說:“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據說,蘇造肉的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家裡自然沒有那許多的名貴作料和上好的肉品,簡而化之再加入火燒,就成了民間的風味。

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在早年間,在東華門外有專門的小攤買“蘇造肉”,以便讓進宮的官員當早點。那麼“蘇造肉”究竟是怎麼就成了滷煮火燒呢?據說,當年的“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就是賣“蘇造肉”的。因為“蘇造湯”的用肉是五花肉,平頭百姓吃不起,於是陳兆恩就簡而化之用便宜,老百姓又吃的起的豬頭肉代替,再加入價格更賤的豬下水。就這麼著,一道湯濃味厚的滷煮火燒就流傳到了今天。

您瞧,我說這滷煮火燒來頭不小吧,那畢竟是乾隆爺當年吃過的,當然皇上當年吃的是它的前身“蘇造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