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中國飲食文化和歷史緊密相連,

柴米油鹽,一滴一個故事,日常飲食,一口一段歷史。

本期美食趣聞

清代小吃界三大代言人是誰?

小窩頭因為誰而中外馳名?

炒肝兒相關的俏皮話?

什麼糕點有64層?

驢打滾、豌豆黃、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青島鍋貼……下次吃小吃,可以給娃講講背後的歷史故事,鮮活美味的歷史體驗。

本期清朝(三),往期的歷史美食文,請見文章底部鏈接。本期清朝(三),往期明朝、元朝、兩宋(上中下)、隋唐、魏晉南北朝、春秋至東漢、上古至西周。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清朝傳承至今的小吃

▲清代小吃界有三位重量級代言人:私訪的康熙,迷路的乾隆和逃難的慈禧。旅遊時去各大城市的小吃街看看,都是這三位的傳說。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驢打滾是北京傳統小吃,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清宮的豌豆黃,因慈禧喜歡吃而出名,民間的豌豆黃常見於廟會上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芸豆卷是北京特色傳統名點,主要用芸豆豆沙製作而成。其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是慈禧的御前點心。

▲據說有一天,慈禧在靜心齋歇涼,聽到街上有銅鑼聲。慈禧讓當差的隨從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請老佛爺嚐嚐這芸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後說好吃。就把這個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小窩頭歷史悠久。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倉惶逃往西安。途中,風聲鶴唳,飢餓難忍,隨從找來一個大窩頭,慈禧幾口便吃完了,連說好吃。回到北京後,御廚便改良了細面小窩頭,加上白糖、桂花,延續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一次周恩來總理宴請外賓時,提供了甜點小窩頭,外賓交口稱讚,直呼是金字塔。從此,小窩頭聞名中外。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人們喜愛。

▲最初的滷煮源自於宮廷菜“蘇造肉”,蘇造肉選用上好的五花肉,用多種中藥和香料配合,有開胃健脾的功效。

▲清末光緒年間,一個叫陳兆恩的商販,為了讓老百姓也能吃上這種美食,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了五花肉,而且還在鍋裡煮上了火燒,這一改良,創出了滷煮火燒“小腸陳”的字號。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炒肝是北京傳統名吃,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

▲清代北京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制者,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搭配小包子一起食用。

▲還有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如責罵人時說:"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諷刺互相殘害的人與事則說:"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爆肚是北京傳統名吃,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記載。牛肚或羊肚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老北京人都喜歡吃爆肚,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講究“吃秋”,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等人都喜食爆肚。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山楂糕是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傳統民間糕點,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口感爽滑細膩,甜美冰涼可口,其味甘冽微酸,具有消積,化滯、行瘀的食療價值。

▲清朝時,民間藝人錢文章總結前人經驗,加工山楂糕進貢朝廷,慈禧食過大加讚賞,賜名金糕。後來宋慶齡食後曾寫信給予高度評價,使得這種傳統食品在全國名噪一時。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沙琪瑪也叫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

▲沙琪瑪是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

▲沙琪瑪所含熱量較高,脂肪含量約54%,一枚熱量就有200卡路里,縱然美味可口,還是要儘量少吃哦。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青島鍋貼是青島的著名地方小吃,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麵皮軟韌,餡味香美。

▲鍋貼的起源已不可考,有的傳說原是宮廷美食,清朝末年流到民間,有的版本說是廣東師傅在青島吃煎餃後回鄉創制,還有的說因慈禧喜食熱餃子,宮人利用御膳房丟棄的涼餃子改良。

▲青島海鮮鍋貼中,加了大蝦甚至整條蝦虎,一口咬到整塊蝦肉的感覺簡直太滿足啦。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缽仔糕是廣東的傳統糕點小吃之一,成品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味甜洌而清香,吃起來筋道而不粘牙,且有多種風味可供選擇,如紅豆、綠豆、哈密瓜、菠蘿、巧克力、香蕉、水蜜桃、草莓等。

▲形容缽仔糕口感的“煙韌”一詞,在粵語中還形容情侶恩愛親密,所以缽仔糕也成了情侶約會常吃的小吃。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缽缽雞是四川傳統名小吃。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缽缽”其實就是瓦罐,缽內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後用籤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長外更添情趣盎然。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三丁包子是揚州名點。三丁指雞丁、肉丁、筍丁。以這三丁作餡,鮮、香、脆、嫩俱備,肥而不膩。在此基礎上加入海參丁、蝦丁的“五丁包子”更是營養滋補。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吃到五丁包子後稱讚“揚州包子,名不虛傳”。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載了揚州包子發酵的特色。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千層油糕是揚州的著名傳統小吃,和翡翠燒麥並稱為“揚州雙絕”。

▲由福建人高乃超創於清朝光緒年間,綿軟甜嫩,層次清晰,菱形塊,芙蓉色,半透明,糕分64層,層層糖油相間,糕面布以紅綠絲,觀之清新悅目,食之綿軟嫩甜。

驢打滾、滷煮火燒、炒肝、爆肚、沙琪瑪……是這樣來的?

▲梅花糕是江南著名的風味特色小吃。源於明朝,發展到清朝時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的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本期清朝(三),往期明朝、元朝、兩宋(上中下)、隋唐、魏晉南北朝、春秋至東漢、上古至西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