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竞争之现状:三个和尚没水喝?

电信行业,垄断说了很多年了,竞争之惨烈,也是有目共睹。

当初国家苦心谋划,处心积虑的把电信分拆,造就了移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生力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几家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并未能激发运营商的活力,始终摆不脱垄断、恶性竞争等各种诟病。运营商之间的爱恨情仇,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概括。

“三个和尚”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算了,你们不想听,我也不愿讲。

故事很熟悉了,不过为什么和尚越多问题越复杂?到了出现三个和尚的时候,就彻底没水喝了?

可能大家对这个理解和认识都会简单地归于人性使然,相互计较、搞内耗。这样说,当然没错,从底层分析确实是人性的问题,但人性即天性,要改很难!

事实上,我倒认为更正确的答案是,制度利用了人性,才导致了“没水喝”的结果。一家之言,且听我往下说。

先回到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没任何问题,自己要喝自己挑,除非想被渴死。两个和尚,虽然互有嫌隙,冲突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世界里不是你、就是我,而喝水又是共同的利益,这是相对好沟通的“二人世界”。

可到了三个和尚的时候,虽然喝水仍然是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个人都有“偷懒”的“人性恶”,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有人说,这很简单啊,一人轮一天,或者整出其他的管理制度出来,利用数学方法把劳动量均分就好了。

乍一看,貌似挺有道理。可是,管理制度谁来制定呢?谁制定肯定都有人反对,因为其他人觉得这个制度肯定对制定者有利。除非制定者,真的大公无私,自动让利,并且要让对方觉得自己真的让利了。否则,想法再好,无人推动,也是枉然。

第二个问题是,把劳动量均分了,一定是公平的吗?小和尚会想:我跟大和尚、胖和尚挑的水一样多,可我喝的没他们多啊。不公平!

他们要的公平是,付出与收益的比处于同一个水平。可是,付出量好计算,每个人喝多少水,然后根据喝了多少水计算出收益量,这个工作却是复杂的。而且,第一次付出时收益还没出来,怎么反推出当时的付出量呢?

由上可以看出,特殊的制度设计叠加上“计较”的人性,可以打出一个死结。

把这个场景移到三家运营企业身上看,会发现不少的相似点。

比如:现在网络建设方面,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并推动共建共享,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铁塔公司。通信基站方面的共建共享,因政策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相对来说好一点,但是问题也很多,暂时不讲。

现举室分系统共建共享的例子。从大的方面讲,室分覆盖是三家的共同利益(虽然很多场景没有规定一定要共建共享)。但是,室分系统建设钱谁出?各出多少?三家均分?LT、DX大抵是不会不同意的。YD用户那么多,自然要多出点。出多少呢?根据用户数来算。那室分系统能服务的用户数又是多少呢?——糊涂账!

而且,市场占有率少的认为,市场占有率高的无论如何会去建,共建时他们不参与,共享时他们就跳出来了。心想着,借着政策“东风”能占一点便宜就占一点。可是,真正的建设方又不是傻子,在共享问题上当然是百般阻挠。共建共享的目标自然是难以实现的。

再比如,校园市场怎样规范营销秩序的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表面看,尽可能不要白白给学校“送钱”是共同的利益。去不去学校摆摊便成了可以讨论的话题。

但是,不去摆摊,就只能靠营业厅营销了。有的有大的营业厅,有的只有小的营业厅,有的甚至没有营业厅。即便都有营业厅,面积也差不多,但总还有位置好点、差点之分吧?

再考虑上学校方面的因素,诸如有的跟学校关系更好等等,情况就更加复杂了。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谈不妥。最后,争来抢去,市场还是那么大,利润却没了,白白给学校送了不少钱。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现在来看,过度竞争的问题,行业价值跌落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时想到一个场景:两个枪手拿着枪,指着对方。都想停战,却都担心自己枪一收回,对方会扣动扳机。他们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大喝一声:“都给我放下枪!”否则,他们只能举起枪,站着死去。

中了“毒”的运营企业,怎样走出“破咒”的新招数呢,我看依靠企业自身还是很难的。人有阴晦至暗的人性,企业也有自私逐利的本性。这些都难以改变。

还好,它们都是央企,好也是国家的,坏也是国家的。相信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制度、行业结构都会做出新的更好的安排。


电信运营商竞争之现状:三个和尚没水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