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并不意味着高收益


近来杂七杂八看了一些高股息公司,有几点收获。

股息高且稳定的公司,多是业务比较成熟、盈利模式相对固定的公司。比如下面几只。

高股息,并不意味着高收益

其中的北大荒、信立泰都有一定的潜在雷点。

承德露露、韶能股份、重庆水务、阳光照明稍微好一些,只是看不到什么增长空间,或者说它们业绩的增长让人提不起兴趣。

余下的九阳股份和永新股份算是比较喜人的,财报干净,看不到明显瑕疵,盈利的稳定性也相对可靠。

同时业绩也有潜在增长点,前者在于新销售模式和产品发力带来的业绩成长预期,后者则是亮眼的外销增长。之外,甚至还有一些彩蛋。

但是呢,它俩最大的问题是,估值并不便宜

或者换一种思路,市场完全体现了上面8只股票的基本面。

好与孬,都在价格里。

由此及彼,甚至可以做这样一种假想——我随便打开一只股票的K线图,如果表现很好,那大概率预示着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不差

基本面和市场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统一,即便是在市场不好的光景里。这么看来,勤勤恳恳翻财报,似乎是白费力气。

通过翻阅财报,好像找不到特别好的机会。比如,发现永新股份和九阳股份不错,但显然不能买。

买股票,最基本的操作依然是觉得好,就买来拿着,并且做好一直持有的准备

了解更多,知道更多,很多时候只是在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并且可能在理解市场与发现价值之间探寻和游走。

比如,当前市场,就估值水平来讲,上述高息股的股价都非常合理。但如果我们超脱于现在,能发现就长期而言确实有低估的个股,甚至十分低估的个股。

再进一步延申,格雷厄姆的投资逻辑似乎是捕捉店铺关门时打折甩卖的商品,更类似于套利交易。

巴菲特本质上其实是成长股玩家,一只股票在具有价值的基础上,具备成长性,才是真正的价值,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本质。

所以在看之前几只高息股的时候,模模糊糊之中,我也把弊端最少,更具成长性,作为了两个核心,关键就是"无雷,成长"

再联想之前分析手中个股,发现只有白云机场和上汽集团,是上市以来增长超过10倍的公司,回溯核心,依然逃不脱"无雷、成长"。

无雷,更多体现于财报的干净、简洁;成长,更多表现在净资产收益率。之前曾仔细统计过上汽集团的历年股价表现,最后验证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股价年化表现和净资产收益率高度匹配

最后,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一些做法。

1.分红只是一种收益的最直接表现形式,甚至是一种市场的趋势,乃至是公司业绩的试金石。

但不应该过于关注,从分红角度切入,确实能排除掉非常多劣质公司,但也忽略了很多优秀公司。

2.对市场进行判断,从而进行不同个股的仓位布局。在某种程度上是老成之举,但未免太过于小心谨慎了,而且错失最大的利润。

中庸,往往意味着不够锋利,不够优秀。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市场里需要的绝对不是中庸。

3.排雷、锁定成长,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中轴,或许是我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有雷的不碰;若无成长,即便历经牛熊颠簸,最终也不过泯然众股矣;净资产收益率就是判断的中轴。


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