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颜丶颜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应天皇宫内,弥留之际的朱元璋在安排后事,他对大臣说,皇太孙朱允炆仁慈孝顺,适合当皇帝,让好好辅佐他;丧事要从简,不可用金子玉石等贵重物品陪葬;各藩皇子们只可留在藩地祭拜,不可进京。《明史》


朱元璋在临终前真的喊“朱棣来否”了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喊?

大家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经过15年的刀光剑影,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可是他最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却去世了。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他的性格和马皇后极为相似,宽厚仁慈,从小就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导。


朱标对弟弟们宽爱有加,每当他的众弟弟们闹矛盾要打斗时,他都和颜相劝,在朱元璋面前替弟弟们说好话,让他们免收责罚。朱标的弟弟朱㭎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要处死他,朱标痛哭流涕,替弟弟求情,使朱㭎免死。所以他在众皇子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大臣们也为他的宅心仁厚拥护他。可惜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感染风寒去世了,年仅37岁。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诸子心中不满

朱标的死给了朱元璋最沉重的打击,64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向不认命的他,曾一度把命运交给上天安排。朱元璋极度伤心,痛定思痛,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而朱标的长子夭折了,朱元璋就立了朱标的次子,自己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聪明温和有教养,非常孝顺。朱标生病时他日夜悉心照料自己父亲,寸步不离朱标左右,整整两年,完全颠覆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父亲朱标死后他过度哀伤,变的非常消瘦,这让朱元璋心生爱怜,非常喜欢朱允炆。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爱和思念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朱允炆又缺少勇武,性格太柔弱,腼腆,过于温顺。当朱元璋选他当皇太孙时他的叔叔们根本不服尤其是朱棣。但是他的出身又让他心存芥蒂。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元朝的一位妃子,这位妃子在元朝灭亡时,被朱元璋收为帐下,封为碽妃,据说她在成为朱元璋的妃子前就怀上了朱棣,这引起朱元璋的怀疑,尽管朱棣文武双全很有能力,朱元璋还是不怎么爱朱棣。

朱棣后来娶了大将徐达的女儿,又受到徐达等将士们的精心辅导,作战勇敢,善于用兵,变的越来越狂傲,目中无人。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哥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让他当太子,燕王朱棣明显露出失望的表情。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怎么样,即使不满也只能埋在心里。朱元璋弥留之际朱允炆已经21岁,但他没有治国的经验和能力,朱元璋死后有些官宦对他失望,转而投向朱棣。而他的叔叔朱棣智勇双全,善于谋略,会笼络人心。

藩王手握重兵埋下隐患。

之前朱元璋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25个儿子)为 藩王。据《明史·诸王传》中记载,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太子朱标在世时,众藩王已各拥重兵,坐镇一方,特别是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太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感到他这几个儿子会有不臣之心,他为朱允炆担忧。所以不防大胆假设一下:

如果弥留之际的朱元璋真的呼唤朱棣,那绝不会是传皇位给朱棣,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棣他早传了,不可能等到自己要咽气的这一刻钟,所以朱元璋唤朱棣很可能是要除掉他,为爱孙朱允文扫清障碍。

如果朱元璋连呼2遍,得知朱棣没有来。朱元璋应该是放心了,他怕诸皇子进京闹事,危害到国家安全,危及到朱允炆的帝位。

既然没有来,朱元璋就因此立下遗诏,自己死后不许诸藩王归京。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各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难立,朱允炆继位后对诸王的势力深感忧虑,于是实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早就用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同时他又和不满新皇帝的宦官内外勾结起来。幸好朝廷用他的三个儿子在南京作为人质,确保他不乱说乱动。

可是足智多谋的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出尽鬼把戏,装病、装疯,利用朱允文的仁慈,想博得同情。1399年6月朱允炆果然上当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们父亲身边——历史学家们把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2个月后,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最终坐上了皇位。

朱棣改历史

朱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建文帝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开始篡改历史,他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直接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令解缙、姚广孝两次重修《明太祖实录》,还顺手把专门记载朱家血脉传承的《玉牒》也改了。

《明太祖实录》改成:

“皇长子朱标、皇次子朱樉和皇三子朱棡都是明太祖嫔妃所生(庶出),只有皇四子朱棣和皇五子朱橚是马皇后所生(嫡出)。”

成祖朱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妃子所生的历史事实篡改成马皇后所生。想以嫡出的身份来正名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因此他的亲娘碽妃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样一来他的高明之处:他上面的皇子(一、二、三)都死了,又都是嫡出,下一个皇位的继承人就理属老四朱棣了。

朱棣把朱元璋在弥留之际的场景改编为:朱元璋呼喊“朱棣在否?”而且还连呼两遍,让人误以为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他。这样他就有了被朱元璋立为太子的事实证据,篡位就不能说成篡位,而是正大光明地“继承”。

关于朱棣的生母是碽妃,这方面史学家也多有论证。这个事实被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据说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报恩寺,目的为了纪念其亲生母亲碽妃。


小姐姐讲史


朱元璋临死前,特嘱所有的孩子都不要来京城。 却又单独传旨,让朱棣来见自己!朱棣自然快马加鞭,风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

但还没到南京城,有人伪造了皇上的圣旨,让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圣旨”,只好调转马头一言不发地赶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为何不让进城”相问,并坚持要见皇帝的话,很可能会“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关押或杀掉。


朱棣是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一看“圣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伪造这份圣旨的人,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当时朱棣骤然南下,身边又无武装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会一命呜呼!

其实,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见太祖,因为朱标大哥英年早逝后,太子的位置还是没轮到自己,所以,这时朱棣肯定已经动了谋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临终会见中发现了自己的反意,十条命也不够赔的!

事过境迁,朱元璋为何临终要见四儿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惯战,所有儿子里面他能力最强,太祖肯定有了将来会谋反的担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没死前白纸黑字地立下永远不反的承诺,试想,如果朱棣签了承诺,那么后来的靖难之役就师出无名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不是传给任何一个儿子,所以,临终之时会想到所有儿子,但是,不能让所有儿子都进京,只能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儿子进京,这个儿子最合适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上面三个哥哥都已经不在了,按照大小顺序,朱棣应该继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灭所有反对派、尤其是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这是其他儿子、孙子没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没让朱棣继承皇位,临终之时,朱元璋还是希望见一见朱棣。于是,《明太祖实录》中有如下两段记载:

“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仔细琢磨这两段文字,可以发现,朱元璋只要见朱棣,其他儿子都不许进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实还是能够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劳最大,是所有儿子们的榜样。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儿子会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进皇宫,当面亲口告诫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国、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

如果朱棣能够做到这几点,其他各位藩王断然不会谋反、也不会再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担心孙子坐不稳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见到朱棣、当面交代他一定要维护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定。见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静的。

所以,朱元璋临终之时,十分迫切地连喊三遍:朱棣来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见朱棣,朱棣确实来到淮安,离南京已经很近了,为什么又不进城、亲自面见皇父呢?

从史料中可以看见:用事者矫诏即还。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传圣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圣旨后,必须立即赶回北京、而不是继续进入南京,无论圣旨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圣旨是真的,朱棣不进南京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果圣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进入南京城。进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条,因为矫诏的人一定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朱棣进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诛杀朱棣。此时的朱棣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退一步想想,即使矫诏的人不杀朱棣,朱棣进入南京城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皇父不可能临终改变主意,把皇位传给朱棣的。

这时候的朱棣,如果没有篡位之心,应该回到北京,守好国土;

如果已经有了篡位之心,更应该立即回到北京,秣马厉兵、寻找适当的理由、等待合适的机会,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

朱棣当然不能进入南京城!


岳飞的飞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实力最强的一对父子皇帝,都雄才大略残暴好杀。在朱元璋临终的时候,曾经连问三遍朱棣有没有来,可见朱棣这个儿子在朱元璋心目中非常重要,但耐人寻味的是,朱棣已经离南京很近了,却没有进南京看自己即将离世的父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明太祖实录》有这样的记载:

“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要见朱棣,其他儿子都不许进京。

朱元璋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大皇太子朱标与老二老三都已经去世,老四朱棣排行最大、威望最高,是朱元璋儿子的代表。

朱元璋临终要见朱棣,绝不可能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是为了杀掉朱棣,朱元璋虽然屠杀功臣,但朱元璋一生没有杀害一个儿子,在朱元璋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绝对没有可能自毁长城,对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儿子朱棣痛下杀手。

虽然朱元璋立嫡孙朱允炆为储君,但并不代表朱元璋为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杀儿子朱棣,毕竟从血缘关系上说,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对朱元璋来说更亲。何况朱元璋即将去世,明朝天下最终落在儿子还是孙子手里,他并不是特别关心,从朱元璋询问朱棣三遍有没有来,但没有见到朱棣,朱元璋并没有任何失望甚至喜形于色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想杀朱棣的想法,对自己死后抱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

因此有人说朱元璋临终想见朱棣是为了杀掉朱棣是完全不成立的。

朱元璋之所以临终想把朱棣召进皇宫,最大可能是为了当面亲口告诫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国、守卫好北方的边疆,维护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如果朱棣能够做到这几点,其他各位藩王断然不会谋反、也不会再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担心孙子朱允炆坐不稳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见到朱棣、当面交代他一定要维护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定。

见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静的。 所以,朱元璋临终之时,十分迫切地连喊三遍:第四子朱棣来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见朱棣,朱棣确实来到淮安,离南京已经很近了,为什么又不进城、亲自面见弥留之际的父皇朱元璋呢?

根据史书记载:用事者矫诏即还。就是主持大事的大臣假传圣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这些主持大事的大臣应该是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新皇帝朱允炆的顾命大臣,这些大臣当然不希望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进南京节外生枝,威胁储君朱允炆的顺利接班,因此这些顾命大臣假传圣旨让朱棣不必进南京而回北京。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朱元璋的圣旨后,必须立即赶回北京、而不是继续进入南京,无论圣旨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圣旨是真的,朱棣不进南京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朱棣不能违背父皇朱元璋的命令;

如果圣旨是假的,朱棣也不能进入南京城。进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条,因为矫诏的大臣一定已经做好准备,等待朱棣进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诛杀朱棣。

此时风尘仆仆的朱棣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毕竟此时南京朝廷里面支持储君朱允炆的势力远远要大于支持燕王朱棣的势力。

何况即使矫诏的大臣不谋杀朱棣,朱棣进入南京城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父皇朱元璋不大可能临终突然改变主意,废掉储君朱允炆,把皇位改传给朱棣的,那样很可能会造成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朱元璋临终召见朱棣,最多是让朱棣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这必然会让朱棣与现有的一些顾命大臣发生矛盾,而此时的朱棣还没有做好夺取最高权力的准备,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北京积蓄力量。

这时候的朱棣,如果没有篡位的想法,应该回到北京,防御蒙古的骚扰,守好北方边疆; 如果朱棣已经有了篡位的想法,进南京城非常危险,有自投罗网的可能,而朱棣决不会为了希望渺茫的皇位,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冒险进南京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稳妥的做法只能是立即回到北京,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等待造反的最佳时机,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 朱棣都不能冒险进入南京城!


厚德载物49847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以孝道为根本,但凡家中老人去世,儿女都要守孝三天才能下葬,更不要说在老人临终前要侍奉左右了。但作为一代帝王的朱元璋却在临终前连喊三遍儿子朱棣,问其来没有?作为儿子的朱棣就在南京城外,却不进城与自己的父亲见最后一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我们知道,作为大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为了让朱家子孙永坐江山,他登基后制定了严格的皇位继承制度,即“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所以,朱元璋就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全力以赴培养这个接班人,朱标也不负重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勤政爱民,帮父亲治国有方。但可惜的是,朱标的人生过于不幸,英年早逝,竟然在朱元璋之前便去世了。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计划传位于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

对于这种隔代传位的做法,曾有人提出异议,说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这样做势必会留下隐患。对此,朱元璋,不惜背上骂名,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并把自己的儿子分为藩王,派驻封地之内,并规定:无召不准进京,为年轻的朱允炆扫清障碍。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朱元璋当然知道藩王会对朱允炆不利,尤其是四儿子燕王朱棣。朱棣从小就十分聪明,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他文韬武略不在自己之下,并且性格残暴,做事狠毒,是最有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的人。并且朱元璋也发现了他儿子朱棣有夺嫡之心。朱元璋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发现皇太孙朱允文在大殿的右角,而燕王朱棣竟然站在左前方。

于是,朱元璋有生之年,一直在监视着朱棣,但这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自己死后,朱棣还有可能会失控,因此朱元璋临死前做了一件事:召朱棣进京。

史料记载,朱元璋临死前秘密下了一道圣旨召燕王回京。至于为何这样做,没人知道答案,据猜测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朱元璋可能要改立朱棣为继承人。朱元璋虽然不喜欢朱棣,但论文韬武略,论手段谋略,唯有朱棣最像朱元璋。对他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朱元璋也曾有意立皇四子朱棣为太子。所以,朱元璋临终之际特召朱棣进京,就是想当面改换继承人。因为,朱元璋在南京,而朱棣远在北京,如果不当面下传位遗诏,朱元璋驾崩后,没等朱棣获悉消息,朱允炆早已登基。

二是朱元璋可能要将朱允炆托孤于朱棣。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家江山,他不惜屠戮功臣,几乎把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好哥们赶尽杀绝。但是,朱元璋却把儿子们全都封了王,镇守在全国各地。他过分信任儿子们,以至于不相信他们会在自己死后造朱允炆的反。但是,朱允炆主少国疑,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皇位传承注定充满隐患,为了避免这一隐患,朱元璋首先想到便是将朱允炆托孤给能力强的朱棣,因为他既有谋略又有实力。所以,朱元璋临终召见朱棣,也可能是想要把幼主朱允炆托孤给他。

三是朱元璋可能要除掉朱棣永绝后患。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皇帝,他一直认为,打江山需要强主,而守江山需要仁主,所以,相比较于朱棣,朱标和朱允炆才是更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但是考虑到朱棣有夺嫡之心,以朱元璋的性格,肯定会把危险扼杀在萌芽,所以,传召朱棣回京,其目的有可能是要除掉朱棣。

作为儿子,应该要与自己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的,但朱棣为什么没有进南京城见自己的父亲呢?

第一种说法,皇太孙朱允炆担心朱元璋召朱棣进京是接替皇位,担心自己皇位受威胁,于是他假传圣旨让朱棣不得进京,朱棣马不停蹄的在赶往京城的路上接到圣旨后,不敢进南京城。

第二种说法,朱元璋病重时曾下令不许藩王进京看望。但最后他为了试探朱棣有没有谋反之心,暗中传召朱棣进京,聪明的朱棣知道父皇的用意,所以他明明身在南京城外,偏偏没有入城。

第三种说法,朱棣知道朱元璋最忌惮的是自己,况且也非常了解自己父亲的手段,一旦进南京城面圣,将会凶多吉少,所以他没敢进京。

第四种说法,朱棣早有夺嫡和夺位之心,心中有鬼,不敢面见自己的父亲,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一定会洞察其心中所思所想,所以,他不敢进南京城面圣,怕有去无回。

朱元璋在病榻之上等了许久,也没见到朱棣,于是连问三遍“朱棣来否?”没人敢回答,朱元璋知道朱棣肯定是不会来的。于是就写下遗诏:各地藩王只得在封地祭拜,不得来京。

所以,以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俩的智慧和手段,因为两人极为相似,最终因为彼此生疑,朱棣没有进南京城,而朱元璋临死前没有见到最后朱棣。但是不管父子俩当是如何想的,人算不如天算,最后江山还是落在了朱棣的手里。





葛大小姐


这里逃不开四个字“篡改历史”,如果非要说朱元璋在临终前喊了三遍“朱棣来否”,那也是朱棣的儿子明宣宗朱高炽“替”朱元璋喊的,其目的很明显,为自己的父亲朱棣正名,也在为自己正名。

关于“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遍朱棣来否”,这一说法出自《明太宗实录》。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否,凡三问,无敢对者。

不得不说,这个记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朱元璋临终前为何要问左右“燕王来否”,难道是想在最后时刻传位给朱棣么?显然不可能。

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临三日,勿防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元璋临终前就已下令,禁止藩王回京奔丧。显然,此时的朱棣并不在南京,那这临终前的三声从何而来?自己亲自下的圣旨不让自己的儿子们回来,明知道回不来,朱元璋又为何要在临终之际连问三声“燕王来否”呢?



也就是说,这个朱元璋的临终遗言存在不可信的地方。且这一说法出自《明太宗实录》,太宗实录是朱高炽继位后对朱棣在位时期的为政举措记录起来的一部当代史书,很明显这是为自己的父亲朱棣正名,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其次《皇明祖训》 中规定,“清君侧”须先经皇帝召唤,藩王才能起兵,且在将奸臣铲除后,五日内必须离京。而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靖难之役”,最终却是自己做了皇帝。

显然朱高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父亲朱棣得位不正,必将受历史“笔伐”,且他又无法否认朱允炆的合法性,既然自己圆不了这个谎,那就在《明太宗实录》中留下一个朱元璋在临终之际准备传位于朱棣的想象空间了,来为朱棣正名。


像素说


朱元璋为了能让自己的宝贝孙儿朱允炆安安稳稳地继承皇帝宝座,确实是操碎了心。

不过,朱允炆也确实够废,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烂。

朱元璋为了让自己放心,曾经试探过朱允炆,他对自己的宝贝孙儿说:你的叔叔们被我打发去了边地,将来即便会有外敌来犯,也是你的叔叔们挡在前线,让他们给你抵御外敌,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听了,心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想了想后,说:叔叔们抵御了打上门来的胡虏,可是,如果打上门来的是我的叔叔们呢?他们如果造反,谁去抵御他们?

朱元璋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总不能让他为了让朱允炆安安稳稳当皇帝,或将自己的儿子们贬为庶民,或砍了自己儿子们的头吧?

他看着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够想出一个更为完美的办法,问到:对此,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对此,朱允炆也没什么高见,毕竟他也没真正处理过什么政事,只是听了几节所谓“帝师”讲的课,所以他也只能给朱元璋一个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的答案:我会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们,我会用礼法去约束我的叔叔们,可是,如果道德和礼法起不了作用的话,我便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的话,我也可以废了他们的爵位;再不行的话,我发兵灭了他们!

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除了先礼后兵,也只能先礼后兵了。

朱标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摆明了是在告诉所有人,将来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里,谁不想坐到那个位置上去?不管别人想不想,总之朱棣很想。

后来,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在几年时间里先后死去,朱棣这个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儿子中的“老大”,同时他在北方立了不少军功,手里也握着不小的军权,在军中颇有威望,所以俨然成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继位当皇帝这条路上最难迈过的一道坎,迈过去了,自然坐稳了皇位,迈不过去的话也只能从皇位上摔下来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临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登基,朱元璋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儿子们呀,你们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着,不用赴京奔丧了!

朱元璋的这份旨意,实际上说白了是发给朱棣的,他以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没办法趁机夺位,只要朱允炆顺利即位,朱棣便会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终究没有那么的了解自己的四儿子。

当时,朱棣原本已经从北平出发,在赶来北京的路上,却突然接到了这个圣旨,所以只好停了下来。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这边下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命令,那边却又在嘴里念叨了三遍:老四来了没有?

难道,朱元璋临死之前,突然改变主意了,要废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着朱棣来京之后,将他软禁?

朱元璋憋足了气,问了三遍之后,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这个问题,然后他便一命呜呼了。

实际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许来奔丧”的圣旨和他临死前嘴里念叨着的“老四来了没”是矛盾的,既然已经说了不让藩王来京,为什么又要问朱棣来了没有?

然而,这种是是非非的意思却是朱棣所需要营造的假象,他让朱元璋临死前念叨“老四来了没”是在说朱元璋最后真正想传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来,朱元璋临死前所下的不许藩王赴京奔丧的圣旨便可以推翻了,因为那是朱允炆的阴谋,是朱允炆矫诏!

同时,朱棣又说自己当时正在奔丧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不是自己不孝,实在是他朱允炆骗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起“靖难之役”了,也可以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便着手修改了部分史实,包括朱元璋的圣旨下达之时他的行踪,以及朱元璋临死之前所喊的三声“老四来了没”。

所以,朱棣当时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静待消息,没有动身前往南京奔丧,更不用说什么已经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这个废柴也够傻,用了几个自诩读了几本破书便能够安邦治国的文人,结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将好好的一个皇帝宝座让给了朱棣。

朱棣对朱允炆的狠也很彻底,他根本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毕竟如果承认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话,便是在说自己确实造了反,所以他连谥号庙号也没给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几个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儿的反!


吾与吾国


朱棣做梦都想进南京,入金銮殿,坐皇位。但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所选立的继承人却是朱允炆,这令燕王朱棣大失所望。朱元璋临死前,最不放心的也是手握重兵的朱棣,只可惜未能将后事安排稳妥。

随着建文帝与燕王矛盾的加剧,靖难之役还是无可避免的爆发了,经过数年征战,朱允炆兵败自焚,燕王朱棣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不少人称,朱元璋临终前曾连喊三遍朱棣来否,而朱棣却在南京城外而不进城,主要是曲解了《明太宗实录》一书。

这部《明太宗实录》,其实记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言行。不过,后来嘉靖给朱棣改了庙号,使得“明太宗”成了“明成祖”。古代帝王的《实录》,原本是应“据实而录”的,但现实中却往往有“为尊者讳”的做法。而夺权者朱棣的《实录》,便有许多杜撰的情节。

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权,逼死了建文帝,原本就是乱臣贼子,但毕竟成王败寇,掌握了话语权的朱棣,开始丑化朱允炆、美化自己。其中朱元璋病重时诏朱棣进京的一事,便是如此。按《明太宗实录》所记载: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这段文字其实便是杜撰出来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刻意丑化建文帝,甚至称明太祖晚年曾要诏自己进京,把皇位传给自己,而朱允炆和齐泰等人却阴谋夺取皇位,甚至家传圣旨,强令自己回到封国。

其实,此事早有史家谈及,如《明通鉴》便曾指出,一些称太祖欲立燕王的说法,皆是朱棣修改《太祖实录》的结果。同样,《明太宗实录》中关于朱元璋临终时问朱棣是否来京的记载,也是颇不足信的。

事实上,朱元璋已然预料到燕王等人会不利于朱允炆,故特意立下遗诏,让各王留在封地,不要前来奔丧:

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听朝廷节制。

可以说,所谓朱元璋欲立燕王,临终又相见朱棣,却被朱允炆等阻止一说,纯属是无稽之谈。如读史书不假思考,将铅字皆信以为真,是很容易被古人牵着鼻子走的。


参考资料:《明太宗实录》《明通鉴》《明史》等


史海烂柯人



简直是天雷滚滚啊,这是从哪里看的野史呢,简直扯淡了啊。

还朱元璋临终连喊三声朱棣来了没?朱棣竟然在南京城外??

看看历史记载再说话吧: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遗诏中特意交代“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听朝廷节制”。

朱棣本来由北平要回到南京去奔丧,知道这个遗诏以后不得不又返回了北平。

可见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压根没喊什么朱棣来了没。还对于包括朱棣在内的诸王很不放心,害怕他们趁机联合在一起欺负朱允炆,所以都不让他们来奔丧。

可见这些藩王包括朱棣在内压根就没有到了南京。

当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意思是认为齐泰假托朱元璋的遗诏,不让藩王入京奔丧,离间他们骨肉兄弟。

最后再说说关于为何一直有明太祖朱元璋想让朱棣继位的各种说法各种野史。

一般权威来源是认为《明通鉴》中记载太祖欲立燕王。其实朱棣在篡位以后,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在永乐年间改修过两次《太祖实录》,内容用脚指头都可以想出来,自然是多了一些赞美朱棣之词,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想传位于朱棣的记载咯。

而《明通鉴》很多地方就参考了《太祖实录》,所以说朱元璋想传位于四子朱棣这个说法还是不可信的。

抛开历史细节不说,大家用常识想想,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心狠手辣之辈,怎么说都不是优柔寡断的人。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一面立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一边老是公开对大臣门说想传位于燕王的想法呢,这不是为叔侄两个闹矛盾吗。

所以宋安子个人认为,朱元璋并没有想过立朱棣为皇位继承人。


宋安之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生前把帝位非常决绝的传给孙子朱允文,并且尽最大能力为孙儿除去一切障碍,即使亲生儿子也不行。

特别是燕王朱棣,对帝位具有非常大的威胁力和震撼力,为此朱元璋没少做防范。

朱棣十岁受封燕王,二十岁就藩北平,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威望极高。

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都派去守边疆,并且努力做到让他们相互制约,不会谋反。

但随着几个儿子的早逝,与朱棣抗衡的势力大减,朱元璋曾经对儿子朱棣动了杀心,但是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他小心谨慎,在身边一些智囊团的帮助下躲过了父亲的猜忌,暂时得到了自保。



图一朱元璋的儿子们分封地域图。

即使朱元璋在临终前还是怕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四儿子朱棣会造反,所以在临终前连喊三声朱棣来否?其原因为何?有三种说法,

  • 一是朱元璋怕儿子借进京奔丧的机会造反,现在连喊三声朱棣来否?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如果朱棣没来自己就放心了。
  • 二是朱元璋确实在临终前想召见朱棣,下旨传朱棣进京。就是等等朱棣一到立即杀死或者圈禁。
  • 三是朱元璋下旨召见朱棣,但是朱允文怕叔叔朱棣回来夺位,所以假传圣旨没让他进京。

不论如何,朱棣最终没有进京去见朱元璋最后一面。朱元璋最后留下遗言,自己死后,所有的儿子都不要进京,在自己的封地遥祭就可以了。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棣最后还是造反,历经4年的靖难之役后,把自己最疼爱的孙子朱允文拉下帝位,并且导致其下落不明,肯定会后悔到肠子都青了,后悔自己当时手太软,没有把儿子朱棣置于死地。

同样的道理知父莫若子。暂且按照朱棣接到了让他进京的旨意,但是他应该猜到了父亲朱元璋的用意。所以他的最终结果是没有进京,也有两种说法,

  • 一是朱棣接到朱元璋让他进京的消息后,直接在封地不动,静候消息。
  • 二是朱棣接到消息以后去了北京,然后又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到了其他的兄弟并没有接到进京的旨意,所以更不敢进京了。

其实朱允文刚登基的时候,朱棣就表现出了谋反之心,大臣们建议朱允文杀了朱棣以绝后患,但是朱允文太仁慈,怕留下弒叔的罪名。即使朱棣在表现出了谋反之心的时候,朱允文还是没有动手。



比如在朱允文登基之初,他不下跪,不拜见新帝,这是完全以这个罪名,圈禁或者是杀害。

而且在朱元璋一年祭的时候,朱棣害怕自己的谋反之心被看出来,更害怕自己被软禁,所以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来代替自己祭拜朱元璋。

大臣建议完全可以把朱棣的三个儿子当做人质留下,这样朱棣就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又被朱允文所放弃了。即使后来经历4年的靖难之役,朱允文还下令说不允许伤了他叔叔朱棣一根汗毛,打败他即可。

因为朱允文削藩太急,威胁到了朱棣的兵权,在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怂恿下,在朱棣称霸的野心下,于是挑起了以清君侧为名的谋反之路。

在经历了4年的拉锯战之后,朱棣胜出,他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的侄儿对他的仁慈,但是却换来了他的豺狼之心。

朱棣登基以后,由于建文帝朱允文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首先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兵分两路,一路旱路,一路水路。这一找就是几十年,最后到底如何成了千古之谜。



其次就是为自己洗白,朱棣行四,故让人篡改明史,竟然连自己的生母硕妃都否定了,说自己上面三个哥哥都是庶出,而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出。

朱元璋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到自己的儿子朱棣真的谋反,把孙儿朱允文逼的下落不明。早知如此,朱元璋会做何打算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