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了,年終總結、工作彙報、述職報告的模板都在這,乾貨實用

都說年底的工作彙報和年終總結,是職場人一年一度的大關,多少英雄為之折腰。這不,我也沒有逃過這一節。

在連續被直屬領導打回三次之後,我終於發現了:原來,工作彙報、年終總結和述職報告,這三者不是一件東西!

所謂工作彙報,多用於日常,針對具體的事項和進展,需要的是客觀事實和客觀數據;

年終總結,針對指定的年度目標,通常只需要年度大目標,需要的是完成情況、可複製經驗,以及針對“未完成或不完美的地方”的改進方案;

而述職報告,可以說是年度總結的總結,它不需要業務細節,它需要的是“你的感受”,也就是向公司和老闆展示:經過了這一年,我的職場成長是什麼,領悟到了哪些“不經歷就不會獲得”的經驗、感悟、方法等等。

正所謂,溝通高手的能力就在於: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同樣的一件事具體如何說,什麼時候說,取決於兩點:說話對象,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

記得,在剛入行新媒體的時候,一個老編輯跟我們做過培訓,他說,想寫好一篇文章,一定要提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你寫給誰看?

第二,他為什麼要看?有什麼痛點?

第三,他看了你的文章有什麼收穫?

只有梳理清楚這三點,一篇文章才不算浪費讀者的時間。

所以,在職場中也一樣,想要不浪費自己和老闆的時間,不也是涉及這三個問題嗎?

第一,向誰彙報?

第二,為什麼要彙報,有什麼目的?

第三,彙報的結果是什麼?

那麼如何搞定這三種讓人頭疼的職場彙報呢,我們來一一解決。


不用找了,年終總結、工作彙報、述職報告的模板都在這,乾貨實用


1、工作彙報:日常使用,注重事實和數據,及時尋求幫助

首先是工作彙報,這個發生在日常。

和所謂的“日報”相比,區別在於:工作彙報針對項目更多。

之前在《為什麼我勸你經常向領導彙報工作?不是為了拍馬屁,原因有3點》中,我們聊到:

為什麼你工作了多年卻還沒有升職加薪?

什麼你總覺得領導看不見你的努力?

為什麼領導表揚別人,而你總是那個“職場小透明”?

這些多半就是“不懂的利用日常工作彙報”的坑。

如果用前面提到的三個問題來回答,針對工作回報來說:

第一,向誰彙報?——直屬領導;

第二,為什麼要彙報,有什麼目的?——讓領導瞭解項目進展,在項目需要支持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忙;

第三,彙報的結果是什麼?——讓領導對項目有掌控感,對最後的結果有預判。

所以在工作彙報中,最需要的內容是:客觀的事實和數據。

推薦大家使用【KPTP法】,既能回顧自己一天的工作,又讓領導清晰可見你的工作情況。

不用找了,年終總結、工作彙報、述職報告的模板都在這,乾貨實用

具體的使用方法,大家可以點擊文末的文章合計,推薦收藏。


不用找了,年終總結、工作彙報、述職報告的模板都在這,乾貨實用

2、年終總結:梳理大目標,明確第二年的戰略和戰術

從日常彙報到年終總結,最大的變化就是:更關注“大目標”。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理解什麼是大目標,我舉個例子:

“升職加薪”是不是一個大目標?

是,可它未免太虛了,每年都一樣,除了拿來搪塞一些調侃以外,也沒有其他作用了 。

那什麼是一個好的“大目標”呢,我發現,它需要滿足x個條件:

(1)會對生活產生決定性影響;

(2)需要挑一挑才能夠得著;

(3)能把資源和能力串聯,並帶動起來;

(4)能進一步分解成一組小目標。

舉個例子,我們有三位老師想要打造個人IP和影響力,於是他們找秋葉老師諮詢,得到的答案是:“設一個目標,明年你們三人合著一本書,再每個人單獨寫一本書,然後爭取每個人錄一門課程視頻。”

於是,在這個目標下,三位老師不僅完成了出書和錄製視頻的任務,還做十幾場圖書籤售會,帶火了微博、抖音的自媒體。

你看,如果大目標是“打造個人IP”,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空有雄心壯志,但卻不知道具體做什麼,也沒有可衡量的標準。

回到年終總結的話題,你今年的工作上,“大目標”是什麼?

以我們的新媒體團隊為例,如果第一反應是“做大賬號的影響力”,那麼目標可以這麼設置:“拿到xx榜單第一名”;如果第一反應是“提升團隊的創作質量”,目標可以是“拿到xxx篇青雲計劃獎”。

而後,無論你看到的年終總結模板是什麼,都需要圍繞“大目標”來講述,這樣才不會“沒有重點”,才更能條理清晰。

不用找了,年終總結、工作彙報、述職報告的模板都在這,乾貨實用


3、述職彙報:用“改變了什麼”來體現你的成長

什麼是述職報告,除去國企,一般我們說的述職報告是口頭彙報,或者說,是在全公司面前進行的演講式彙報,通常5-10分鐘即可。

這時候的內容,不需要是“具體的業務”,因為到這個時候,一年中你做了什麼,做的怎麼樣,你的領導基本都是清楚的。所以,所謂的述職,核心內容是:經過了這一年,你有什麼成長。

這裡有三個要點:

第一,邏輯清晰,表達直觀。

第二,提供信息增量;

第三,重點聊一聊感受。

為什麼第三點是“聊感受”?

因為只有你聊一聊感受,談一談收穫,才能說明通過這一年的工作,你得到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才會給老闆留下印象,幫助他建立對你這個人的判斷。

這裡的感受,不是什麼大的感嘆,而是“把具體的事務性的東西往旁邊放一放,把感受的例證變成故事講出來。”

舉個例子, 我們有個剛開始帶新人做新媒體的同事,她說:

“帶新人之後,我發現,每一次對文章的修改都不能只進行口頭溝通,要用批註記錄下來。否則,你說的內容,經過他的理解,變成的最終呈現,這三者可能差別很大。

有批註,交流就是為人“事情”本身來,但沒有批註,很有可能變成“你這人真難溝通”的抱怨,最後誰都沒有進步。”

短短几句話,我們就能感受她的變化,而且是非常積極的變化,因為她找到了做事的方法。而這樣的人,在領導眼裡是很加分的。

職場上,最成熟的表現就是“知道在什麼場合下說什麼話”,瞭解這些彙報的差異,你才能看懂哪些建議和模板,再也不會覺得眼花繚亂了。

#2019年終職場盤點#如果你想了解其中具體的寫法,可以參考這5篇文章,建議收藏。

《 》





更多幹貨內容, 請關注公眾號【我們這屆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