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想起的攀枝花友谊商场

前段时间从向阳村走向渡口桥南,在途经渡口桥北时,不经意一撇,看到不显眼处一块药店招牌,是一个名为“友谊”的某药店分店。友谊两个字突然触动了某个神经,这才注意到这栋建筑不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友谊商场”经营场所吗!

攀枝花曾经的友谊商场前身是1970年建立的荷花池商店,在1986年迁新址于渡口桥北时才更名为友谊商场,是当时攀枝花的大型国营商场之一。

偶然间想起的攀枝花友谊商场

其下设分店和早晚门市部以及综合服务部,经营面积2500平米,最多时有职工172人。主要经营百货、针织品、服装鞋帽、化妆品、文化用品、五金交电、家电、化工产品、医药品、副食调料、日杂、烟花爆竹等等,品种甚为齐全。

由于其位于渡口桥头,而当时穿梭于渡口桥两头的人流量极其大,这个真正桥头堡一样的商场,地理位置绝佳。

加之企业经营手段较多,什么“商场零售兼批发、代购代销、代办运输、厂商联营、商商联营”等等,还采用联展联销、开架售货等灵活方式拓展经营思路,突出商品的“名、忧、特、新”特点,所以在与当时攀枝花几大商场争锋时,竟毫不落下风,年销售额基本保持在700万元,年上缴利税30万元,1982-1995累计销售额6000多万元,实现利润120余万元。

曾先后获得过省级“无假冒伪劣尚品商店”、“百城万店无假货商店”和市政府“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荣誉。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内能起名“友谊”的商店或商场,名头都太响亮,无论北京、广州、天津、上海、沈阳,都是商场中“高大上”的代表、最早都是接待外宾,购买时使用外汇券的,传达着深深的“国际友谊”。

攀枝花的友谊商场,没有按照攀枝花以往大商场习惯的以所在地地名冠名的模式,而取名“友谊”,可谓别树一帜,虽不至于像国内那些友谊商场一样和老外论友谊,但其良好的形象和经营业绩,充分体现出这个商场和人民群众的“友谊”,那真是“杠杠地”。

偶然间想起的攀枝花友谊商场

当年我只要路过此地,毫无疑问都会进去逛逛,即使什么都不买,逛着也心情大好。还特别喜欢走那个旋转楼梯,那里能直接去到楼上自己最感兴趣的柜台,一般都先从那儿开始商场之旅。

友谊商场应该是我逛的最多的商场了,的确太方便,不用专门挑时间、坐公交去到那些大商场,路过就顺便逛了,因此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各种所有制商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国有商业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为改善经营,改变吃国家“大锅饭”,端“铁饭碗”的国营商场经营模式,攀枝花市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1995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启动,1996年,“改、转、租、包、卖、并、破、分”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商业企业中全面展开,原友谊商场在1997年8月改制为友谊商场有限责任公司,后被民营公司收购。

到2006年底,攀枝花市商贸系统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国有职工身份全部解除,完成了全行业改革。

再后来,友谊商场也和其他大商场一样,慢慢就消失不见了,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关门的记不太清了,总之是和顾客之间的友谊完全不在了,也就只好关门了。

偶然间想起的攀枝花友谊商场

攀枝花诸多如友谊商场这样的事物,从出现时默默无闻到辉煌巅峰,再转而到低谷直至消散,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看来的历史。

我们的人生在面对这样的历史时,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