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鮮于樞《醉時歌等唐人詩十二首》

行書冊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這行書,真的美極了

《醉時歌》(杜甫)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

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

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下節錄儲光羲《同武平一員外遊湖五首時武貶金壇令》)

朝來仙閣聽絃歌,暝入花亭見綺羅。

池邊命酒憐風月,浦口還船惜芰荷。

(……)

花潭竹嶼傍幽蹊,畫楫浮空入夜溪。

芰荷覆水船難進,歌舞留人月易低。


(下節錄儲光羲《寄孫山人》)

新林二月孤舟還,水滿清江花滿山。

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


(下為王昌齡《西宮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卻恨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下為王昌齡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下為王昌齡 《重別李評事》)

莫道清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下為劉長卿《尋盛禪師蘭若》)

秋草黃花覆古阡,隔林遙見起人煙。

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下為劉長卿《尋盛禪師蘭若》)

憐君一見一悲歌,歲歲無如老去何。

白屋漸看秋草沒,青雲莫道故人多。


(下為劉長卿《寄別朱拾遺》)

天書遠召滄浪客,幾度臨歧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騎發金陵。


(下為劉長卿《昭陽曲》)

昨夜承恩宿未央,羅衣猶帶御煙香。

芙蓉帳小云屏暗,楊柳風多水殿涼。

(下為高適《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在鮮于樞存世墨跡中,所書《蘇軾海棠詩卷》堪稱代表作之一。這一行草紙本縱34.5釐米,橫584釐米,系書錄蘇軾詠海棠七言長古,卷後有元、明以來諸多書家題跋和收藏印記。元秋桂跋曰:“鮮于翁草書修‘六義’(筆者注:“六藝”即指《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無一筆苟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勁,而不知其備六義於中也。”明董其昌雲:“蓋東坡先生屢書《海棠詩》,不下十本,伯機意欲附名賢之詩以傳其書,故當全力付之也。”

此卷系鮮于樞運用極富彈性的硬毫寫成,以行書為主,兼用草法。其用筆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袖所言:“善迴腕,故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而清人阮元亦謂鮮于樞“字跡活潑而有力,在孫過庭、李北海(邕)之間”。細察此卷,與顏氏《祭侄稿》、《劉中使帖》及《爭坐位帖》多有契合之處,筆法縱肆,欹態橫生。通篇約二百餘字,“全力以付”,“無一筆苟置”。從用筆力上看,鋒斂墨聚,圓勁有力,每一筆畫的起收、頓挫、使轉……均從容不迫,卻又變化萬千。比如聚墨成“點”,有正點、側點、挑點、連勢排點等,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結體妥帖,渾然無間。舉凡橫、豎、撇、捺各種構字“元素”,均能曲盡其妙,如“瘴”、“薦”、“華”、“長”諸字,橫畫雖多,卻“燕不雙飛”,因勢生形;“瘴”、“草”、“華”、“暈”、“中”字中的豎畫,多取“懸針”狀,行筆勁利,挺拔有力……結體略呈右上取勢,寬博宏肆,縱斂有度;行書中間雜草書,規整中有變化,益增活潑生動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齊平,行距均勻,不激不厲,自然暢達。而字與字之間起承轉合偶以“牽絲”相屬,更多是以內在筆勢使上下呼應自如、左右揖讓相得。通觀全卷,正如劉欣耕先生所言:“結字嚴謹而縱肆,點線爽健而富有立體感,揮運之中意氣雄豪而出入規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現出了對書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創造力,從而也表現了自己的氣質、人格。”

《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這是鮮于樞以行書大字錄寫的杜甫五言《行次昭陵詩》。此帖結體疏朗,筆勢雄渾,與鮮于樞個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柳貫所評:“公毅然美大夫,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揮毫結字,奇態橫生,勢有不可遏者。”此卷是鮮于樞大字行書的代表作品。

鮮于樞

《老子道德經卷》:此卷書法節錄老子《道德經》卷,從“天長地久”寫起,末書“老子道經卷上”,因缺下半部分,所以未署款。

《秋興詩冊》:這是鮮于樞為和仇遠詩而作並書的三首五言律詩,詩中充滿濃郁的思鄉之情。從“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一句可知作者此時正身處江浙一帶。此帖書法俊爽勁健,略顯蒼疏,是鮮氏中晚年眾多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件。

《臨神仙起居帖》: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對照原帖,我們可以發現鮮于樞此帖臨得如何形神兼備。

《唐詩卷》:此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他自己說過,寫草書要把筆離紙三寸,取其指實掌平虛腕法圓轉,寫出的字則飄逸飛縱,體態自能絕出,觀其草書,確有懸腕回鋒之妙。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卷》:行句系自“夫前呵從者塞途”起(據《韓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森峭勁、風骨稜稜”之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