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醫理論的“陽不入陰”具體是指的什麼?(這裡的陰與陽是指的什麼?)?

古書今讀


曾經介紹過,為什麼補陽的同時也要滋陰,做過這樣的解釋:陰相當於陽的容器,陽只有在陰的濡養下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陽相當於陰的作用體現。這裡的陰陽,指的就是人體的陰氣和陽氣。

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儘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素問·陰陽離合論》就說過:“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機體各臟腑組織及功能活動之間,惟有始終發生相互作用,生命過程才能正常。如就臟腑而言,腎屬水髒為陰,心屬火髒為陽,心腎兩髒的陰陽始終處於上承下濟、相互交感的狀態;否則將導致一系列心腎不交的病變。就整個人體而言,陰陽二氣在布達周身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相互作用。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導致厥(或閉或脫)等嚴重病證。比如《傷寒論·厥陰篇》所說:“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而陽不入陰,其本質就是陽氣缺少了陰氣的濡養,而發揮不了它原本的作用。這也就是《索問·陰陽應象大論》上說的:“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陽互根、陰陽互藏、陰陽互用。陽不入陰,包括了陽虛和陰虛兩個方面。

1、陽虛

陽虛,則溫煦作用減弱,氣化功能減退,產熱減少則見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陽虛推動無力,臟腑經絡等功能減弱,血和津液運行遲緩,加之失於溫通氣化,則更易使血液凝滯,脈絡蜷縮,脈搏跳動微弱或沉遲無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氣化而成水溼痰飲;陽虛興奮作用減弱,則見精神不振、喜靜踡臥之象。陽氣不足,可發於五臟六腑,但以心、脾、腎三髒為多見,其中尤以腎陽不足為最。因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故腎陽虛衰在陽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也就是,陽氣虛衰,發揮不出陰氣賦予的作用,即陽不能為陰使。

2、陰虛

陰虛不能制陽,陽氣相對偏盛,可導致陰虛內熱、陰虛火旺、陰虛陽亢等不同的表現。陰虛內熱之熱象,多以全身性虛熱為主,如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等;陰虛火旺,多以局部症狀為主,如咽乾疼痛、牙齦腫痛、顴紅升火、咯血或痰中帶血等;陰虛陽亢,多見陽氣升騰太過之象,如頭痛眩暈、耳鳴等。 陰液不足,可發於五臟六腑,但以肺、肝、腎三髒為多見。由於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故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也就是,陰氣虛衰,不足以提供陽氣運行之所需,即陰不能為陽使。

陽或陰一方偏盛,另一方虛弱,雙方力量懸殊,極盛一方盤踞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於外,致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所表現的情況就是陰陽格拒,陽不入陰,陰不濡陽。

很多人把“陽不入陰”奉為診治失眠的最佳理論之一。《靈樞·口問》裡說,“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一日之中白天屬陽,夜晚屬陰,睡眠與衛氣行走有關,衛氣日間行於陽則寤(醒),夜間入於陰則寐(睡眠)。這正是陽不入陰的體現之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清陽為無,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就是人體陰陽清濁,升降出入的生理活動。人體的呼吸之氣,聲音、嗅、視、聽等清陽之氣,出於上竅;大小便等濁陰之物,出於下竅。陽主衛外,所以清陽之氣,運行於腠理;陰主內守,所以營血、津液等陰精輸送到五臟。產生動力熱能的陽氣充實四肢,故清陽實四肢;六腑傳化水谷精微以奉養百骸,所以濁陰歸六腑。故而,陽不入陰不僅僅是針對失眠的理論,陰陽互為其用,臨證時還需考慮到升降,方能準確掌握病情。


純鈞LHGR


陽不入陰是什麼意思?陽在這裡就是指能量,是空,是非物質的能量態的存在,陰是物質,是細胞,是器官。陽不入陰,從宏觀上講,就是陰實了,就是器官空間、通道過於充實了,滿了,那麼外來的東西就進不去了,也就是能量和營養進不去了。這很好理解,血管一定要空,血液才能輕鬆流動,如果血管塞滿塞結實了,血液就流不動了。從微觀上講,就是營養和能量不能進入細胞,細胞無法獲取能量和營養,時間久了,細胞就會惡性的營養不良,就會形成惡性腫瘤。

陽不入陰,就是陽氣太旺無法平息成陰液,陰虛陽亢。常見的失眠症,就是陽不入陰的表現。人的體表有氣運行,像人體外圍的衛士,名衛氣,衛氣是固攝陽氣的,它在人體體表不斷地運化行走。白天衛氣行在人體的陽分裡,晚上則行到陰分裡,就是行於陰經。陽氣只要一入陰經,人就想睡覺。衛氣在陰經中行走完,出離陰經的一瞬間,人就會醒來。陰是死物,陽是動力,是能量,只有通過陽氣的推動和溫化,陰液才能發揮作用,只有“陰得陽生”,才能泉源不竭。


中醫聖方


對於陽不入陰,有兩種情況。

一,心腎不交,陰與陽在這裡就是水與火的關係,也就是心與腎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心陽下入於腎陰,而使腎水不寒,腎陰上濟於心,而使心陽不亢。這種水火即濟的關係,維持了人體的陰陽平衡。如果腎陰不能上濟於心而使心陽偏亢,心陽亢盛而傷及腎陰。這種陰陰陽失調現象叫心腎不交,即陽不入陰。就會出現煩燥失眠。

二,陰盛格陽。《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當病人陰寒內感,格陽於外,使陽氣不能內守,也就是浮陽上越,陽不入陰,出現陰陽離決。症見面色嫩紅,大汗淋漓,是死亡之兆。



為人排憂解難


萬物都可分“陰陽”,包括中醫,“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說明陽一般都是在外和主外的,如“衛氣營血”中的“衛陽”是主外,若“衛陽不固”,邪氣容易從外侵入引起人體犯病。但是,陽氣也存於內,如“心陽、脾陽、腎陽、心陽、肝陽”。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對於陽不入陰的理解,一般是針對那“陰不制陽,陽不入陰”的,如陰虛火旺的歡紅;也有“陰不制陽,陽不入陰,虛陽外越”的,這樣的病是比較重症的,甚至有的快到“陰陽離絕”的地步,而“回光反照”,光屬陽,陽暫時性表現,其實是病嚴重衰竭了。



用戶XC彩祥


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統一體。陰陽的這種統一,是動態平衡的結果,又叫陰陽互根。當這種統一被打破,它們的平衡失調,就是病態。陽不入陰,分陰陽偏盛、偏衰兩類情況。偏盛,其一,陽氣亢盛,陰氣不能包含,而陽不入陰可以出現失眠、心煩、易怒等表現;其二,陰太盛於內,格陽於外,陽不入陰,出現身熱面赤,甚則如焚,卻惡寒蜷臥、腹冷痛瀉的外熱內寒的表現。偏衰,其一,陰虛水虧,陰虛不戀陽,又陰虛則陽(火)氣相對亢盛,而陽不入陰出現失眠、心煩、咽乾等表現;其二,陽氣虛極,火不歸根,又陽虛則陰氣相對偏盛而生內寒,陽氣更不歸元入陰,而出現手足、腰膝、腹部冷,而上則頭暈、面赤、牙痛、口糜等病症。


聯句愛好者


陽不入陰就會上越成為火。陰就是有形的所有物質。所謂陽不入陰,實際就是陽沒有陰可入。陰是陽的載體,沒有陰,陽就無所依附。比如氧氣如果沒有血紅蛋白,氧氣就不可能隨血液到達人體需要的部位。沒有氧氣,能量就得不到釋放。那人就得死。所以只有陰,新生的陰血才能獲得氧氣,有了氧氣人體才能釋放能量,人才能活。所以所謂補陽一說就是扯蛋。但是如果水溼過重,祛溼才能讓陽氣得到升化。陽氣升化就能得到新生的陰血。這就是活命的陰陽理論,掌握了這些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


添財9


中醫說的陽不入陰可以這麼理解,陽為能動的,好比太陽的光照,近地面層溫度的產生主要是下地面的長波輻射,並非太陽的直接照射,且越是黑物質吸收的太陽光能越大。人體能動的陽其實也包括人體接受的陽光以及食物等釋放的能量,能動的陽在人體同樣需要載體,其載體即是人體的肉體以及臟腑等,通常理解,能動的陽與載體的陰大致是相對應且平衡的,載體性質的改變或者載體大小發生變化,原本恆動的陽能就接受不了或溢出,這樣就出現了陽能的遊離,即陽如不了陰。

這就是我理解的陽不入陰。



平凡氣象人


陰與陽~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廣義上講,構成宇宙自然法則的規律。即陰性物質結構,和陽性物質結構,兩大類構成物質世界。陰性物質大於陽性物質,充滿空間。陽性物質小於陰性物質,佔有空間。猶如電和機器的關係,電屬陰性物質結構,機器屬陽性物質結構。

中醫的陰陽屬性,五臟的心,肝,脾,肺,腎屬陰性物質結構,六腑的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屬陽性物質結構。五臟的陰性物質結構,與六腑的陽性物質結構互為表裡關係。好比六腑的運化功能紊亂失調,影響五臟的條達產生作用而成疾病。六腑的運化失調,與經絡氣血阻滯瘀堵失調,有著非常宻切的關係。經絡氣血運化條達暢通失調,受外因風寒溼氣的影響,而產生疾病的作用。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複雜的病象變化。這個問題取決於治療疾病,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法則與施治的醫療技術問題。陽不入陰的理論問題,好比電機與機械的運動障礙,取決於電路暢通這一陰性物質的電壓問題產生作用。


用戶6131822359598


中醫裡,陰是器官系統、器質性的,陽是該器官系統的功能。如:腎陰就是指“腎”這套器官系統、腎陽就是指“腎”這套器官系統的功能。“陽不入陰”就是某個器官系統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喪失。

只是從古文字含義來理解,說錯勿笑。


漢地元村


陰與陽的具體在人身的表現是寒與熱。

陰症主要表現寒,疼。象腿疼,腰疼,臂膀疼都是因寒冷引起的,固稱為陰。

陽那就是熱了,嘴巴乾裂,面紅耳赤。中暑等。

但人體是一個陰陽整體,陰與陽互為表理,互相制約,互相協作,共同合作使人體進行正常的運作。

"陽不入陰"人體不能陰陽幹衡,人就不法正常活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