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的研究生看到很多同学是三本考研过来的,觉得心里不爽,这是种病吗?

蜜瓜酱


当然是病,神经病!如果类推:清华北大的学生,看到成为首富的马云这浙师大毕业生走上哈佛讲台,那悲哀就大啦!

读过书的人都清楚,小学读得好不代表初中高中好读得好,高考成绩代表你大学学分。再好的学校也有差学生,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这个常识谁都懂。

好汉不提当年勇,江湖人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一个当今的研究生还不能释怀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否则,赶上你的不只是三本生,可能还有大专生,高中生!信不信由你。

我有一个朋友,一个师专学历的中学教师,三年前退休,去年被福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照上面罗辑,该气死多少人?!


梦寄乡情


我有个朋友在洛杉矶留学。在他们那里层级和社交圈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有钱的富二代和有钱的富二代一起玩。学霸有学霸的天地。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有一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赚到了很多钱。也买了跑车,租上了大房子。一点都不输给那些富二代。

这时候这个普通学生想要加入富二代们的圈子,却被拒之门外。以前富二代们看不起他是因为他没钱。可是有了钱,这些富二代自然看不起他。

所以,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他们的区别在于一种身份认同感。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学和这些富二代的心态是一样的。因为保送,他们觉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气。这个时候,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认同。同样都是保送的人会形成一种人上人的感觉。这一刻,他们已经和那些对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划清了界限。

界限只要一旦划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难了。因为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优秀,就是变相的承认自己和对方一样差劲。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心理考验。

我记得前段时间法国发布了一则消息。说要取消法语当中的阴阳性区分。这则消息引发了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取消法语中的阴阳性,就是降低了法语的难度。因为法语难,他们会感觉到很自豪。假如法语变成英语一样,人人都会说,他们的那一种心理优越感就会荡然无存。

总有某些东西,承载着区分人和人的作用。可能是家庭环境,可能是某种能力,可能是昂贵的套装,可能是美丽的外表,可能是一门语言,也可能是一个保送的指标。

一个国王需要戴王冠,是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知道他是国王。如果他手底下的每一个臣民都有一只王冠。那么谁又能够知道,他才是国王呢?你说他能爽吗?

所以我觉得保送研究生的人看到别人三本考过来心里会不爽,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也许都会不爽。


源姨


考研,考名校研,是当下众多年轻人的选择。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历是这样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学生会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是天资极高,能力超强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则不是如此。他们只有一般的第一学历:二本、三本,甚至专接本。学校呢,甚至可能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他们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能跻身名校研究生。

同样是研究生,两种人的心态大不一样。究其原因,还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对第一学历还是有较为苛刻的要求。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仅有一种优越感,而且有一种不可超越的自豪感;这也使得后考的研究生,心里总有一点小遗憾,甚至有点儿咸鱼难以翻身的小心酸。

这两种心态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保送的研究生不必心里不爽,放平心态,继续努力,未来一定会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佼佼者。后考的研究生,克服了异地、异校考研的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成功为自己的命运扳回一局的人们同样让人钦佩。多少人被高考失利改写了命运,而他们没有。上天是不公平的,幸运儿是少数,但我们可以用双手尽己所能去创造公平,能够扼住命运咽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值得尊敬。

人与人之间,天资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说这社会中的竞争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关键时刻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抢占先机者尽可自傲,但也需谨慎前行;后来者不必自卑,将相尚且有出自寒门者,一时的学历岂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辈子,自主考研一样可以逆袭。人生是一条长远充满磨难的路,一时的成败只能说明一个阶段的成果,最重要的时刻是当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升值君


又是一个典型的歧视,一个本科出身就成了终身的烙印,这和不久前网曝那个陕师大因候选人本科学校差而取消已公示职位的事件一样是经典的“歧视”。在那个事件中,候选人后来进入名校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已证实了本人的实力,因此也拿到了教职被公示的机会,却被此前早已知道的本科出身被拒。

一个人本科就读的学校比较差,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比较拮据,高考之前接触的教育资源等有限;也有可能醒得晚,上了大学才知道努力;还有可能是高考失常,没有反映出自己实力和水平等等。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学生在三本的大学里,克服了起点差的劣势,考上或被保送进了名校,这种结果证实了这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潜力已经后来居上,赶上了985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为自己自豪才是,千万不要自卑,有人不爽那是别人的错,不能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继续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记住过去的努力已见成效,继续努力的话未来只会更好。

而那些不爽的985学生,真没有什么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说人人生来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说明在高考这一个考试中有些优势罢了,并不能保证将来就其他人成功。现如今大家进入同一个学校已经在同一个起点上了,不爽别人的心理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让别人不舒服,也影响自己的同学关系,一个不愉快的环境中求学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的吧。

很多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经常不愿意多录取自己学校的本科生,其根本原因是避免近亲结婚,提倡多元化。譬如在弗吉尼亚州最棒的弗吉尼亚大学会录取一些来自整个弗吉尼亚州其他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些本科生的学校虽然没有弗吉尼亚大学有名,但他们却带来了每个学校的风格和优点,揉入本已经有名的弗吉尼亚大学,从而使其更充满活力,以致200年建校以来长盛不衰。以弗吉尼亚大学著名的法学院为例,生源有来自常青藤的,如肯尼迪家族不少的人在这里法学院毕业,也有像丫爸这样来自弗吉尼亚其他大学的,后者顶多开始会羡慕一下前者有过名校生活经历,真正开始课程后没人再会去关注其他人来自哪里,谁能游刃有余繁重的功课谁就是“老大”,毕竟美国法学院的课程是有名的繁重的。

当歧视已经入侵象牙塔,尤其入住年轻人的心里,这是何其可怕的一件事情。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还没进入社会就已经开始给人分成三六九等,背后的社会原因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心路独舞


这也许算不上病,但问题也不小。具体来说就是心理状态不对,要么是不平衡,要么是歧视,总之不是什么好事。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如下三点看法意见:

第一,我们不能以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优秀和成功,来定义其一生的优秀和成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人和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起点虽然很重要,但它远远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仅仅因为别人是从三本考进来的,就“心里不爽”,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心态出问题了。

第二,别人既然能从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说明别人的优秀程度不亚于你,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你,所以此时保送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人的一生充满挑战,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一个强者做成一件大事,而是一个弱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做成一件大事,也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屌丝逆袭”式故事。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保送生就是强者,三本录取生就是弱者,强者要想体现自己的强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负弱者,那只会让公众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用人单位在挑人时,最看重的肯定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本科背景也许能起一点作用,但非常有限。与其对三本录取生“心里不爽”,不如去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而且,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既然在同一所学校读研,今后就是同学,可谓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嘲笑同学无法带给你任何好处,只会稀释自己的未来资源。这种百害而无一益的事情,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不会干。

但愿大家能把生命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成就自己未来的精彩人生。


陈向东


是病。而且病得不轻。“优越感”和“失落感”同时在作祟。这种鄙视链,纯粹有病。

保送生,头戴光环,洋洋得意,自以为自己很牛掰。转身一看,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学,居然是三本考上来的。比如,曾经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我用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就好比,你是城里人,坐在咖啡馆里装范,发现农村来的穷学生,也坐在那里喝咖啡一样。

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但鄙视链无处不在。一个班的研究生,五湖四海,鄙视链也是客观存在。重点大学,我700分考进来的,你600分考进来的,他居然是400分考进来的。考研还点不一样,有保送的,有自己学校考的,还有差劲学校考进来的。为什么同学会分成几个小圈子?主要还是身份认同感,一个圈子一种人,其他圈子想融都融不进去。富人一堆,穷人一堆。就算穷人变富了,富人圈子依然排斥。

这个道理,在考研圈也存在。你是985考研的,他是保送的,我是三本考上来的。就像穷孩子发奋努力,跟你一样当白领喝咖啡一样。别忘了,各省的高考是不公平的,你500分上北清,他500分回家种地。人家的三本,也许学习成绩不比一本差。人家是三本,发奋图强,又考上研究生。这种人后劲也许比你更足,走上职场后,混得未必比你差。

职场上也存在鄙视链,比如,查你的第一学历,三本考上研究生的,企业还不一定要呢。这就是歧视,为什么?嫌弃你根不正苗不红呗。但是在实践中,这类人踏实肯干,后劲充足,也许能够弯道超车呢,千万不要瞧不起别人。即使心理不舒服,那还是你自己的病。


职场火锅


我不知道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种现象,也不知道你是如何洞察到名校研究生看到很多同学通过三本考上,就心里不爽的。至少我遇到过很多的学生,而且有很多都是当地顶级院校的学生,有这种想法的很少,如果真的有,我觉得不能称之为病,而可能是自尊心作祟吧。

说句实在话,我不能理解,真有这种想法的同学是如何去想的,保送研究生只能证明你在大学期间的表现比较优异,或者直白点说你在你就读的本科学校表现优异。不过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考其实不算是一个非常公平的考试,毕竟地域差比较大,往前数几年,山东的专科线可能比某些地方的本科线都高,所以大学在哪里读,并不能客观的体现出来谁学习好、谁学习坏。除此之外,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有的同学临场发挥不好,有的同学可能正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没有考好;我就见过一个学生,高考的时候少考了一门,照样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高考就是能力有限,考的一般,去了三本,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凭本事考上的名校,谁有资格瞧不起你呢?

最后说下,如果你是保送的,那你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你是三本考上名校的学生,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好好努力,毕竟当你就业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你小学在哪里上的,在当今这个社会,比较看重的是结果,记住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专业考研回答,总有跟你情况相近的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张雪峰老师


自从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考入大学。那个时候即使考入专科院校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现在大学录取率比以前高很多,专科院校的录取率就更高。物以稀为贵啊,大学生多了,再加上竞争激烈,现在大多数人大学毕业期间就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有些重点大学也有保送研究生名额。


研究生在共同的教室学习,就有部分研究生心里不爽,觉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来到这里学习的,而有的同学是三本考研过来的,这是种病吗?


其实这就是心里不平衡,也可以说是病,而且是歧视。觉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是重点大学毕业生,而他们是三本院校毕业的,居然能在同一班级学习,可是对于这部分研究生可曾想过,三本考研过来的同学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比保送的研究生并不少,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研考试对所有参与人都是公平的,二本也好,哪怕三本也好,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作为保送的研究生没有经历这样过程已经是很幸运的。


再者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以后的人生也是失利,上三本是在参加高考那时候没有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好,但是不代表三本的同学一辈子学习成绩都没那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成绩好,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成功逆袭了。所以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停留在过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也不要觉得心里不爽,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学习实力去说话。


三本考研过来的不管怎么说,学习能力还是智商都不会太差,外加不断努力,和保送的同处于研究生这个舞台并不奇怪,过去不代表未来,但愿保送的研究生能放下心里的不爽,放下心中的歧视,好好处理同学之间关系,相互学习吧。


决胜网


“推免生”比“统考生”更优秀

2015年12月,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2016年8月顺利考进了“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统考进来的学生,当我知道在我的班级里还有几个从别的985院校直接推免进来的同学时,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直插心底。披星戴月,努力了一年多来进来的学校,在推免生的成长轨迹里,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站点,到站下车就一切OK。



同样都是考进来的几个同学,在讨论这些话题时,往往会有很多“酸话”:说如果统一参加考试,他们不一定比我厉害。当时,这些话我是赞同的。但是,上学两年后,我逐渐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在我的研究生班级,同一个专业的“推免生”同学,绝大多数在班里依然是那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不论是课堂表现,还是期末论文,我发现他们的成绩更高、论文写得更好、更翔实。拥有着更加规范、投入的学习和研究劲头。相比于他们,我们很多人更像是一帮乌合之众。(这话有点重,但是大概就这意思。)



如果我是推免生,我也不爽

有资格被保送的同学都是“有保送资格的”重点院校里:成绩名列前茅的那几位。从他们在大学时的等级划分来看,他们也算是高手中的高手。而今和二本、三本的同学进入同一个平台,这种心理落差非常大,当然会觉得心里不爽。如果是你,你也不爽,不是吗?人之常情而已。



但是这种心态不仅会影响同学关系,还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对学校“不公”的怨恨。所以,调整心态是必要的,既然又在统一平台竞争,何不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深入交往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从三本进来的同学,虽然整体的学习能力要差一些,但是学习的欲望可是一点都不差。更有很多同学,把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看作改变人生的跳板,所以跟他们相处,对自己的成长是有益的。

同样是硕士文凭,应聘时充满“歧视”

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会知道:虽然统考生和推免生是同一个研究生院毕业,拿到的是同样的硕士文凭,但是在应聘和国家招考时,得到的待遇是迥然不同的。



比如,有的高校在招聘老师时,除了要求“硕士”之外,还要求本科是“211”或者“985”;有的大企业在招聘时,一样会首先关注应聘人员的“本科学历”。在今年的解放军文职人员招聘考试的条件里,你就可以看到有很多单位是要“本科985”的。即使你硕士毕业,甚至博士毕业,只要你本科不是985,一切都是徒劳。



所以,这种歧视和偏见,在很多场合下,依然清晰可见。作为推免生的你,怎能觉得心里不爽呢?

真正不爽的应该是参加统考的同学,辛苦努力一场还是受到很多单位的歧视!


思敏原著英语教研室


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深有感触。我当时大学是在某211高校,但是在全国高校来看名声不算非常大。收到自己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觉得非常兴奋。

但是当研究生开学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名校。后来还得知自己是班里最后一名考进学校的。刚开始心里确实有些自卑,觉得自己会不会不如别人。我想如果有遇到这样情况的话,大家可能都有过相似的心情。

而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就得到学校的研究生推免名额。当开学之后发现自己的同学有些是从二三本学校考进来的,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其实我觉得这两者的心理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对于从二三本学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我认为没有必要觉得自卑。你能和其他名校的人一样考进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就说明,你已经很不错了。

也许你大学期间是比他们落后的,但是研究生新学期的开始,就意味着你们在同一起跑线,只要自己以后好好学习,你完全有可能比其他人更优秀。

再者,现在已经不是唯分数论的时代了,而且,不能只注重一时的成绩。更应该看重以后的进步。不要故步自封。

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从二三本学校考上研究生这就说明你已经进步很多了。应该放平心态,继续努力。

而对于保送的同学,不应该只留恋自己过去的辉煌,更应该注重现实。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否则只会被其他人不断超越。

研究生新学期的开始,就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应该和过去告别,以后的人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END——

大家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