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夏太监多次敲诈贾府,元春知道吗,为什么不阻止?

微影悼红


元春是贵妃,夏守忠怎么敢敲诈她的娘家?所以,要么是元春不知道,要么是知道而阻止不了——说明元春已经失宠。很多人会这样理解。

真的是这样吗?

贾琏王熙凤夫妻感情,从尤二姐逝世就很淡泊了,贾琏甚至发誓:“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即使不是直接针对王熙凤,她也推卸不了连带责任。但是,在第七十二回中,这貌合神离的两个人,又携手并肩,共同应对纷至沓来的勒索。

这些勒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邢夫人的敲诈,有“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的铺垫,还不算突兀。而太监夏守忠的“借”一二百两银子,却叫人意外。不少读者认定,这是元春失宠的信号,标志着贾府政治靠山的倒塌。

是不是呢,先看看夏守忠前面出过几次场。每一次是第十六回,贾政生日,夏守忠来传旨,叫贾政入朝。随后赖大回来报信,说在贾政入朝的时候,还是这位夏守忠“出来道喜”,报告了元春封妃的消息。

贾政入朝的时候,“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而夏守忠“满面笑容”地宣旨,却“不及吃茶,便乘马而去”。从“满面笑容”来看,他应该已经知道,自己带来的是好消息。但是“不及吃茶”急急而去,并不透露任何消息,显然这夏守忠与宫内的元春、宫外的贾家,关系并不亲密。但是,也绝对谈不到敌对,否则不会为敌人的晋升而“满面笑容”。

是否可以据此认定,这位夏守忠是皇帝的心腹、像唐明皇的高力士、或者《甄嬛传》中的苏培盛呢?并不。因为在第二十三回中,元春“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叫宝钗宝玉等入大观园居住。如果是皇帝的心腹,不可能替一个嫔妃传谕,更不可能传命这样一道无关紧要的小事。

此外还有,元春清虚观打醮,也是派夏守忠送一百二十两银子。他出场四次,一次宣旨,两次传谕,一次报信。看来这夏守忠,就是一个主要负责传旨传谕的太监。而从“六宫都太监”这个职位上来看,他的工作范围,更侧重于后宫而不是前朝。

工作之便,他消息比较灵通,于是成为生财之道。当初向贾府的管家赖大报信,让贾府中人提前知道元春封妃的消息,虽然书中没写,但一定短不了一份丰厚的“谢仪”。而两次(书中明写的是两次)替元春传谕,贾府也一定会留他吃茶——当然不会只有一杯清茶。

岂止是夏太监?传递灯谜颁赏的小太监,也是记了贾环的答案后,“领茶而去”。什么是“领茶”?如何“领茶”?要是清茶一杯,肯定不能“领”着拿走,容易泼洒;要说是坐着喝了茶呢,记了答案不赶紧回禀,还有心情坐着喝茶?不怕忘了吗?多半是领了“公公辛苦了,这一点小意思,买包茶喝吧”而去。

又岂止是小太监?薛家的婆子给黛玉送燕窝,不是得了“几百钱”的酒钱吗?佳蕙给黛玉送茶叶,不是得了“两把”钱作为赏赐吗?又岂止是黛玉?薛蟠南下带回东西,宝钗分赠各人,莺儿“将众人道谢的话并赏赐的银钱都回完了”,各人多有赏赐。这些是亲戚家的仆佣,赏赐都是惯例,何况对宫里出来的小太监,岂有不赏之理?

夏守忠比这小太监更厉害,敢于主动勒索。那么,向“舅奶奶”王熙凤敲诈勒索的“一二百”两银子,是不是表示元春的失宠呢?如果元春正得盛宠,夏守忠还敢不敢强“借”银两呢?请看小太监的下一句话:“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都一齐送过来”。

看懂了没有?夏守忠并不是第一次来敲诈,“上两回”也未必真的只有两回。光是夏守忠承认的、“借”的,就已经累积到一千二百两之数了!而这些都是夏守忠敲诈的。因为如果是贾府主动送的,小太监肯定不会算到“没送来”的数目里。

一千二百两银子,不是一次要的,也不会是短时间内。换言之,夏守忠对贾府的敲诈,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多半从元春封妃就开始了,甚至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在元春封妃之前,夏守忠已经开始了对贾府的敲诈勒索。

这校长久的“勒索史”,当然不是由于元春失宠才开始的。元春是承宠久盛,还是转瞬失宠,这是另一个问题。但单单从夏太监的敲诈,就认定元春开始失宠,未免太过儿戏了。

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明清宦官的传记,比如《李莲英外传》之类。多少大太监几乎是富可敌国。难道只有嫔妃失宠后才敢进行敲诈?你把他们的胆子想得太小了。


栖鸿看红楼


皇宫里的管事太监,职位不高,能力不小。宦官干政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大臣还是妃子都会给太监小恩小惠,笼络太监。

贾府和元春也不例外,他们也会花银子笼络太监。不过,自己主动贿赂太监,与太监勒索是两回事。贿赂,是自己心甘情愿给的;勒索,是自己不得已给的,有屈辱和不甘心的成分。

皇宫里的太监都是见风使舵的高手,惯于捧高踩低。妃子受宠,他们趋炎附势,巴结讨好。妃子失宠,他们趁机敲诈。不仅仅敲诈妃子本人,还敲诈妃子的家人。

夏太监多次到贾府敲诈,贾府人不会告诉元春。

贾府人都知道元春在宫里不容易。元春省亲,是元春最风光的时候。那时的元春都忍不住多次哭泣,可见元春在宫里过得不舒心。如今元春失宠,太监勒索,贾府只能掏腰包。否则怕元春在宫里受委屈,贾府用银子换元春的平安,和贾府的平安。贾府不会把太监勒索这件事告诉元春,免得给元春添堵。

元春猜测到太监到贾府勒索之事,但是元春无力制止。

元春是聪明人,在宫里生活十几年,她清楚宫里太监的嘴脸。自己得宠,太监争相巴结,自己失宠,太监仰起脖子不认人,甚至给自己穿小鞋,勒索自己。

元春不知道太监勒索贾府的实际情况,但是从夏太监对她的态度,她猜得到夏太监如何敲诈贾府。元春不会制止,她也没有能力制止。只好听之任之。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元春有可能知道,但更多的可能是不知道。

元春不知道,可能还能少生气少些忧心,即便是知道,她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阻止。

《红楼梦》的后半段,太监们差不多是常常到荣国府借钱了,准确的说,是一次次的来讹诈。

这次小太监来,恰逢贾母轰轰烈烈的八十寿诞刚刚过完,荣国府的银库也见了底,荣国府已经到了不能支应日常开支的地步,万般无奈的王熙凤抵押了自己的嫁妆——金自鸣钟。押来的六百两银子不过是几天的功夫,七七八八的就用光了,贾琏也是一样的焦头烂额,于是打起了老太太的主意,想出了向鸳鸯借当的法子来。事实证明鸳鸯最后是帮了他,将贾母平时用不着的金银器搬两箱子抵押了两千两银子度日。这个事不知怎么的让邢夫人知道了,以知道贾琏动了老太太东西为由,向贾琏讹了二百两银子,眼看中秋节就到了,置办东西过节的钱还没有着落。荣国府就是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迎来了夏太监打发来的小太监。

小太监说了:夏爷爷(太监)看上了一所房子,还短缺二百两银子,到舅奶奶家里,现银子借一二百两。又说: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没还,等年底一并还。

凤姐于是叫了旺儿媳妇来,让她去库上支银子,旺儿媳妇就说,别处都没有,支不出八月十五过节的钱才来找奶奶想办法。于是王熙凤只好让平儿拿自己的两只金项圈来,拿出去押了四百两银子,一半儿给了小太监,另一半用来置办过中秋的使费。

此刻的荣国府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大事小情差不多靠典卖东西过日子了。

夏太监也还不是唯一的敲诈者,就在这件事的前一天,周太监也来荣国府借银子,开口就要一千两,贾琏应声稍慢了一点,周太监就不高兴了。银子借没借不知,但得罪了周太监倒是真的。

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用来形容这个时候的荣国府再恰当不过。

太监们为啥敢一次又一次的来敲诈贵妃娘娘的娘家?如果娘娘知道了,能阻止或是解决这事吗?

太监们敢这么做,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贾元春失宠了。

嫔妃得宠,那基本上算是皇帝的代言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旦失宠真正叫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而皇宫里的这些奴才,攀高踩低是他们最天然的本性了。一旦成为皇帝的女人,此生无论如何只能老死在宫中,娘家人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倒是会因为嫔妃失宠带累娘家。贾府大抵就是这种情况。

小太监说话也算客气,还代夏太监表示要还,一向伶牙俐齿、不吃亏不服输的凤姐,怎么不知道这叫肉包子打狗,一去肯定不回了。可是面对娘娘的奴才,王熙凤笑着说了:

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意思是你夏爷爷太见外了,只要我们府上有银子,只管用就是。实际上,贾府已经穷的快要没办法过日子,可是凤姐却一点也不敢得罪这些贪得无厌的太监们,典卖掉自己的嫁妆首饰也要好好的打发好他们。从凤姐的话里,从凤姐的举动,更加证明了元春在宫里的日子着实难过。

太监们把眼睛盯上贾府,除了元春失宠的因素外,贾府过于高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元妃省亲,大观园何等的梦幻与奢华,元春看了连连表示太张扬了,太奢费了。贾府将元妃省亲的别苑称为“天仙宝境”,元春一看连忙让换了“省亲别墅”。

整个贾府对元春封妃,个个表现出喜气盈腮,殊不知这种荣耀不过取决于皇帝的心情而已,细想还真是不太靠谱。全族只有两个人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一个是贾宝玉,不过他一说话立马就被贾政呵斥回去了,这等大事没有他掺和的份儿。另一个人是秦可卿,秦可卿清醒的明白这不过是片刻的荣华,一时的欢乐,家族的长治久安,绝不是靠这个。可惜秦氏早就去世了。试想如果秦可卿仍在,贾赦、贾政、贾珍、贾琏会一致性听她的话吗?恐怕也够呛。

就在夏太监们到荣国府一次次借钱时,荣国府的经济根本难以为继,仍然大办七八天贾母八十寿诞,家里穷到快要揭不开锅,对外仍然打肿脸充胖子,既然你都标榜自己是头肥猪,就别怪别人想吃你的肉了。


屏山品红楼


贾元春晋升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让很多人觉得真是大荣耀,风光无限倍极荣宠。包括贾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们当初人人面上有得意之状。事实并非如此,从其后太监不断到贾家打秋风就知道,贾元春封妃并不是荣宠,很可能是灾难!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

七十二回,贾家已经特别穷了。但宫里的太监还是不断来打秋风勒索要钱。王熙凤没办法,将金项圈当了银子给了他们。贾琏用他们来形容,表明绝不止夏太监一个,后面说的周太监也是一样,这些太监都是小鬼难缠,哪一个贾家都得罪不得。

夏爷爷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

这很有点本末倒置,本应该这些奴才巴结贾家才是。可他们公然来勒索贾家只敢牢骚,却不敢拒绝。厉害如王熙凤也只是将话说的好听,还是乖乖照办!显然元春在皇宫中不但不如意,甚至过的水深火热,这些奴才才敢如此肆无忌惮来贾家死要钱。

元春晋升贤德妃,我数次说过内因有很大问题。主要是进宫几年突然擢升,又不是因为生了龙子,时机也很巧合,在宁国府秦可卿僭越盛大的葬礼之后。那场葬礼的超规格,以及参加葬礼的人物身份都会让皇帝产生忌惮和猜忌。元春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升,皇帝难道不是有意为之?帝王之术讲求: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元春升妃极可能是先予之。这样的话,皇帝又怎么可能对贾元春假以辞色?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背后真事隐之一就是贾家灭亡的真正原因。曹雪芹故意刻画贾家的种种不肖,种种奢侈腐化,给人印象是贾家自己败落,可事实是,贾家那样的家族,如果皇帝连他们这样的不法都容忍不了,早都天下大乱了。哪一家干净得了?谁能忠于皇帝才是主要。通过秦可卿的葬礼以及后面的元春省亲的僭越能看出来,贾家和皇帝并不一条心,贾家被抄家与此密切相关。

元春在宫中过的不如意,最是势利眼的太监们必然最先察觉到,他们的态度直接体现到行为上,就是常来荣国府打秋风,死要钱。贾琏说:略应慢一点他就不自在。显然这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态度。太监敢如此对待皇妃家人,证明元春在皇宫几乎与打入冷宫无异。对于贾家,她除了希望家族能够:退步抽身早,已经帮不到任何了。而贾家已经上了与皇帝对立的大船,想脱身,谈何容易!你认为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夏太监多次敲诈贾府,表面上是一种潜规则,太监外出办差,打打秋风,相信是当时的一种风气,毕竟太监在宫中并没有额外收入,外戚也需要太监在关键时刻通通风什么的,但是主动给予好处,跟被敲诈还是不一样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贾元春在宫中的艰辛,不受宠。毕竟正受宠的主子娘家,太监还是需要一些掩饰的!所以元春知道与不知道都是不会阻止的!当然我认为她还是知道一些的。

贾元春从宫中女史一步一步的升任到凤藻宫尚书、贤德妃,最后晋升为贵妃,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实质上是走在钢丝线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贾府完全靠着这个宫中的女儿,保持着表面上的荣耀,但是由于朝中无人,家族中并没有一个朝中可以扛起整个家族的人,外戚无能,宫中斗争又是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贾元春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枫叶0829


红楼梦里,贾府虽然因为元春封妃而看上去依然显赫,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宫中的太监就经常到贾府来打秋风,贾府兴盛的时候这并不打紧,可到后期贾府势微他们却变本加厉,其中夏太监尤为可恶。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

通过贾琏的厌烦和小太监的话便可知夏太监从贾府借的钱从来没有还过,而且还一直索求无度,对于夏太监这样多次敲诈贾府的行为,元春知道吗?

太监多在后宫服侍,以夏太监这样的身份,应会经常跟各宫主位汇报递送消息,想必元春自然是知道的,但她为什么没有想办法阻止呢?对于夏太监来说,贾府是贵妃娘家,为什么他敢肆无忌惮地上门打秋风多次敲诈钱财呢?


第一、夏太监在宫中颇有地位,贾府需要他的帮助

夏太监可以如此名正言顺的到贾府来打秋风,那他和贾府必然是有交集的。夏太监是六宫都太监,也就是众太监的首领,可知他在宫中的地位就颇高。

他与贾府的交集应该开始于元春封妃他到贾府来传旨,有了这一层关联,日后关于元春在宫中的消息就靠他来传递了。

对于元春封妃这个消息,他们一点都没有提前知道,而且被突然宣至宫中,贾府上下都是担忧,可见官家对于他们的恩宠已经大不如前,在朝中也没有什么权势,一点风吹草地都让他们风声鹤唳。

以前元春在宫中不温不火,贾府也没有必要掌握宫中的情况,可是元春封妃后就不同了,他们急于想要找到一个可以与宫中传递消息的人,夏太监既然是宫中有权势的太监,那么贾府自然也愿意结交,对于他不时的打秋风自然也就默默承受了。


第二、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夏太监这样在宫中积年的老人,自然是人精,看他在给贾府传旨的两幅嘴脸就知道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

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在不知道官家宣贾政入宫做何事时,夏太监态度傲慢且看不上贾府,明知人家着急想知道情况,可是他茶也不吃多余的话也不肯说,可是当知道了元春晋封为贵妃时,却又早早出来报喜,这本不是他份内的事宜,可是他却赶着做了,对于这刻意的卖好,贾府也只能照单全收了。

这样的人太狡诈,也太会把握时机,有好的事儿赶着做,不见利的事也一点不做。对于夏太监这样蛇鼠两端的行为,贾府不仅不会怪罪,反而还会因为他后来的提点而心存感激。

贾府的人不可能看不出来夏太监的为人,可是对于这样的小人反而没有必要得罪,而且能不招惹就不招惹了。不然他偶然在宫中给元春使个绊子,那么贾府就会很头大了。“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元春在宫中本就生活的不易,因此对于夏太监的行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第三、元春后期失宠,无力阻止他的趁火打劫

其实夏太监如此明目张胆的打秋风,也暴露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元春在宫中不受宠或者说已经失宠了。

夏太监等一干人等虽然和贾府素有往来,但也会太过放肆到让贾琏都厌烦害怕的地步,尤其到后期贾府的没落、出现财政危机的时候,他们反而开始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如果元春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好,那么夏太监等人赶着巴结还来不及,也不敢常年到贾府来勒索。可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元春即便知道夏太监等人的行为,她也无力阻止了。

元春前几年还与贾府常有互动,高兴的时候就做了灯谜出来大家一起猜、或者送礼等等,可是到后期元春与娘家的往来明显就少了,而且王熙凤还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梦——其他嫔妃的下人与她抢绸缎,这样梦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元春在宫中应当也是明里暗里受着排挤。

元春除了那次晋升之外就再没有过其他上升的迹象,那么她在宫中的地位也实属尴尬,所以综上元春后期在宫中是失宠了。

元春在宫里都自顾不暇,所以对于夏太监到贾府来打秋风也就无力阻止了。


少读红楼


从本质上说,贾元春并不受宠。

封妃这么多年,没有子女,没有給家族带来任何正面收益比如給父亲求爵升官,也没有給弟弟混一个皇子伴读什么的。

带给家族的,只有大观园的财政包袱。

甚至连忠顺王府的三品长史也敢于打上门来嘲讽,吓得贾政战战兢兢,生怕牵连于自己,急忙殴打宝玉作为对王府的回应。

显然,贾元春哪怕有一点皇帝关爱,忠顺王也不至于如此公开打皇帝宠妃的脸。

所以,夏太监借机勒索就是很正常的。贾元春无论知道不知道,都不敢得罪夏太监。


四川達州


红楼梦中的夏太监多次敲诈贾府,这应当预示到元春的失宠。

而且也不止是只有夏太监自己敲诈,其余太监,也已经对贾府进行敲诈。像红楼梦第七十回写的:

贾琏道:“昨日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的事不少,这会儿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太监们纷纷敲诈贾府,不管元春知不知道,太监们都已经不把元春放在眼里了。为什么不放在眼里,原因只有一个,元春已经失宠了。

元春为什么失宠哪。其实原因也不会太复杂。其中原因之一,恐怕就是贾家太不检点。贾家子弟吃喝嫖赌,荒淫无度,而且还勾结官府包揽诉讼,敲诈勒索。此事有可能传到皇帝那里去。

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互相包庇。恐怕也已经渐渐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皇帝因此对元春有了看法。

二是元春自己的原因,元春年级渐渐大了,虽然不是年老色衰,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皇帝后宫,一定会有新的面孔取代了元春。

事实上这也是有证据的。

红楼梦第四回书中是这样介绍的: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都,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薛宝钗因此才上京进入贾府的。

皇帝不断选新的嫔妃,自然会淘汰老嫔妃的。皇帝因为有新面孔出现,才对元春失去兴趣的。当时封元春贵妃恐怕也是皇帝一时兴趣。只要岁数稍大皇帝马上失去兴趣,因为有更年轻的,等着他去宠爱。

而且元春并没有给皇帝生下儿女,并不能走母以子贵那条路。因此败下阵来,抑郁而死。

像夏太监之类的,已经在宫中有了地位的太监,他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他马上就知道,元春已经失宠了,被废是迟早的事,因此才对贾府肆意妄为,进行敲诈起来。这更会增加元春的悲愤之情。

贾家上下不争气,自己青春不在,已经无力回天,只能混日子。

失去信心,失去斗志,又无法见到亲人,失望至及的元春只有死路一条。


占礼杂谈


夏太监敢于打贾家秋风,去贾家勒索,无论从贾家,从元春,从四大家族都处于没势之时。四大家族从京中被翦除,都调到外地,京中没有权力核心人物。四大家族彻底势落。梅翰林与薛家联姻,也被调外地。这就是说,与四大家族有联系的,京城中有官势相连的,与四大家族关系近的都被调离京城权力中心。四大家族强旺的势力被瓦解,一一外调。在提升元春为贵妃期间,稳定人心,怕有势变,才外调这些人。外调完成后时间长一些别人自然感知,元春京城中没有靠山。被得逞之官的后宫妃后,从政治角度,个人利益角度,想乘机彻底推倒她易如反掌。

娘家没势,朝中无人。四大家族外调之官大能有多大,不如朝中皇上跟前大臣。元春没地位显而易见,她是她家族,四大家族被搬倒被利用的一枚棋子。事过后,她不得势。她是老皇帝退位,新皇帝另有新欢,被靠一边之人。得不得势,谁不知太监知。太监前往贾家去要银,是从元春那里得不到好处。元春有实名,实权,四大家族势力热。太监也跟着吃香。他们吃权力的香。没权,吃贾家,元春在宫中的日子也是难保,自顾不暇,不受待见。被太监勒索,不当回事。

元春是贤德出名回家哭泣,形容宫中生活不幸福,真是不幸。其懦弱有如元春,其生活之惨最后有如尤二姐。被后宫强权强势之人辖治,被人治死。太监去贾家要银不断,利用元春贵妃名存实无势的身份尽行最后的勒索,也是被人利用整治贾家,榨干贾家的最后之势不留丝毫余地。

而且王夫人撵丫头,清查园子,也是知宫中元春不幸,怕家门不幸又添乱。太监来勒索,王夫人,王熙凤,贾琏背后能不琢磨吗?此时的元春与贾家正处于秋风扫落叶之时。


红纸袅


《红楼梦》中关于夏太监敲诈贾府,书中在第七十二回有很详细的描写: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便躲入内套间去。这里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因叫旺儿媳妇来,“出去不管那里先支二百两来。”旺儿媳妇会意,因笑道:“我才因别处支不动,才来和奶奶支的。”凤姐道:“你们只会里头来要钱,叫你们外头算去就不能了。”说着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了,去半日,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一时拿去,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那小太监便告辞了,凤姐命人替他拿着银子,送出大门去了。这里贾琏出来笑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

这是一个王熙凤与夏太监斗智斗勇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王熙凤的智慧,也展现了夏太监一惯以来的贪婪。

那么,这样的事身为妃子的元春知道吗?我想她是知道的,可能不但她知道,在某种程度上她还曾经用过类似的方法。

古代的妃子想要见皇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像夏太监这样的大太监,在后宫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不仅那些地位低下的妃子,大概有的时候连皇后也要求到他们的。如何有更多机会接触皇上,如何跟宫外的家中保持联络,这是妃子们自己办不了的事,得仰仗着太监去做。

我们知道元妃之所以能够获得省亲的机会,是因为她升了,升为贤德妃。元妃为什么会升?仅仅是因为她有才吗?还是贾有得皇帝的恩宠?这其中有没有通过太监作相应的工作?或许元妃在升迁的过程中,一方面得益于贾家在外面的铺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她与宫中太监长期以来处理好了关系。说处理好了关系,于元妃而言,不就是用钱铺路吗?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元妃和贾家,同时在给太监好处,当然宫中其他人相信也一定是这样做的,不独元妃如此。他们这样的作为,某种程度上也抬高了太监的胃口。可能从刚开始的送礼到后来变成了索要,而人的欲望口子一旦被打开,就没有止境。

所以后来元妃不行了,暴病而亡。有人认为是元妃不得势了,所以贾家不行了。我认为可能恰恰相反,因为贾家不行了,再无能力去满足像夏太监 这样的蛀虫的时候,宫中也就不再会有人为元妃说话了,连太监也跟着墙倒众人推的。

所以说元妃不但不会去阻止夏太监的行为,而有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夏太监。都说县官不如现管,太监虽然连男人都算不上,可是他们手中握着的权力却是不可小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