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熟,大量銅器工藝精美,展現春秋生活

戰國時期,齊都臨淄的銅器鑄造技術更加成熟,金銀鑲嵌工藝興起,無論工藝、造型還是紋飾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商王墓地出土了大量造型、紋飾都堪稱精美絕倫的銅器,錯嵌金銀的銅鏡、犧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件犧尊為仿獏形,該器造型精美,裝飾華麗,工藝嫻熟,是戰國時期齊國錯金銀和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熟,大量銅器工藝精美,展現春秋生活

錯金銀青銅犧尊 戰國晚期 淄博市臨淄區商王墓地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熟,大量銅器工藝精美,展現春秋生活

龍紋青銅鼎 戰國早期 淄博市臨淄區淄江花園辛店二號墓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辛店二號墓器物箱內出土銅器有鼎、甗、壺、鬲、豆、盉、敦、卮、盤、匜、箕、燈等共46件。該墓出土的九件銅鼎中,有六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組合近似西周中晚期以來流行的列鼎,不過偶數組合與中原地區的鼎制有所區別。該套銅鼎出土時,部分鼎腹內殘存有動物骨骼、肉塊,僅這件虎鈕鼎內殘存有穀物顆粒,表明該鼎與其餘七件鼎的用途有所區別,至少它們並不同屬於一套列鼎。

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熟,大量銅器工藝精美,展現春秋生活

“公子土斧”青銅壺 春秋晚期 山東臨朐縣冶源鎮楊善村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此壺頸部刻有銘文:“公孫灶立(蒞)事歲,飯者月,公子土斧作子中(仲)姜之盤壺,用旂眉壽萬年,永保其身,子子孫孫永保用之。”銘文中的公孫灶即文獻記載的齊景公時代的公孫灶,亦即子雅。

公孫灶於齊景公三年(前545)參與了倒慶氏的政變,此後即上臺執政。後死於齊景公九年(前539),當權時間總計六年。由此推測,公子土斧壺的製作年代也應在這一時期之內。種種跡象表明,齊國出土的提鏈壺具有水器匜的功能,與盤組合使用。這是春秋戰國之際齊國及其鄰近地區的一種區域文化特色。

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熟,大量銅器工藝精美,展現春秋生活

鳥柄青銅燈 戰國晚期 淄博市臨淄區商王墓地出土 淄博市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淺盤豆形燈。淺盤中央有一個錐形燈柱,在盤底一側伸出一個圓柄,柄上鑄有一隻小鳥,低首引頸,口銜盤沿,兩翅併攏,尾部上翹,並呈扇形散開,適於用手把持。鳥足用銅銷固定於柄上。小鳥全身刻畫纖細的羽毛,造型精巧靈動,神形兼備,意趣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