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01.

与民国其他文人不同的是,这位算最为叛逆的一位。

1906年邵洵美出生在上海,是二房的长子,后因为大伯没有儿子,就过继到长房,名为云龙。

鲁迅在与邵洵美“交战”的时候,曾讽刺他:是所谓的诗人,又是巨富盛宫保的孙婿,乍一听,好像邵美洵家世不如自己的妻子。

其实不然,他的祖父邵友濂是晚清重臣,祖辈留下的财产十分丰厚,他从小生活在上海的贵族区,生活十分肆意,在留学的时候,出手十分阔绰,跟他借钱很容易。

当时一个留学生敲他门,寒暄了一番,表示自己是大使馆介绍来的,想借一点钱,邵洵美没有多问,直接给他了200法郎,后来在留学生口中,称他为“活银行”。

或许是家中环境优渥,邵美洵做很多事情都受性格的驱使。

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02.

他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身份,一个是出版人,一个是文人。

他的诗与徐志摩等其他人不同,比较注重感官享受。

民国虽然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年代,但他写的这样尺度,还是不被当时主流所接受,也就造就了现在他的名气很低。

可不管外如何批评,邵美洵依旧我行我素,他认为诗与人是两个方面,用别人写的诗句是评判他的人品,是可笑的一件事。

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著名的国际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就指针见血地指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邵洵美比大部分作家都不为人知,是因为他最不符合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之典型。

这类主流作家文人,都具备人道主义关怀在作品中,而邵美洵的作品就在这里自然就显得另类了。

人到了不同的阶段,随着一些经历,想法也有所改变。

邵洵美后来的诗歌里,用词比较委婉,比起露骨,更是一种欲遮还羞的感觉。

也是这一改变,让他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诗二十五首》里《一首小诗》、《季候》就是其中代表。

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03.

在诗歌上,邵洵美受的争议比较多,但是在出版上,却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留学回国之后,邵洵美经常参加文人的一些聚会,也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他认识的文人圈很广,像沈从文、徐志摩、林语堂、郁达夫等等。

因为家底厚实,又比较热情,出手也比较大方,经常都是他付钱,到后来,朋友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聚会中有他,就习惯性让他掏钱。

不仅对人大方,对他热爱的文学也大方,当时回国后,邵洵美因为发表作品,认识了《狮吼》这个文学刊物,后来因为销量差点停掉了,但因为他的资助,得以继续。

还有一个名为“新月书店”的,老板因为经营不善,快要倒闭了,后来邵洵美入股,书店继续经营。

曾与徐志摩一起创办《新月》月刊,除此之外,邵洵美还创办多个刊报,其中《论语》半月刊与《新月》月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投资或者创办这些并非仅仅是处于自己的爱好。

当时那段时间文人南下,上海成为当时国内的文化中心,书店跟文学刊物都在蓬勃发展。

在他的出版事业最鼎盛时期,其中比较盛名的被称为“九大刊物”,但这些后来都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

最肆意的年少,最落魄的晚年,一个富三代的成名史

与此同时,邵家开始落魄,不断变卖宅子,一些赖以生存的产业也倒闭了。

有伴随着战争与事业的失利,邵洵美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下降。

后来战争结束,到了解放后,国家买了一台先进的印刷机,当时没有人会操作,除了邵洵美。

邵洵美以为机会来了,结果不久,他的时代书局被查到有“托派分子”的作品,受到了《人民日报》的连续七天的批评,后来邵洵美生活开始变得窘迫,他的妻子把家里能卖的都当的。

而他经过友人的介绍,做起了翻译工作。

1958年,邵洵美因为政治因素入狱,直到1962年,才无罪释放。

而那时,家里早已变得落败不堪,一些有价值的物品早已被充公。而邵洵美妻子去接他的时候,吃顿好的,还需要女儿到单位借钱。

当年何等的风光,那时就有多落魄。

他的一生活得恣意,尤其是体现在他的早期的诗歌中,到后来的变故,有一半是他自己因素,也有时代的原因,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即便达不到他祖父的高度,也比普通人过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