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三國時期割據一方的劉氏政權都是西漢王室後裔,那東漢的呢?

別酒流年


其實我還發現東漢王室都是傳承至西漢王室。當然這是一個玩笑,我覺得可以從傳承、宗室人數、政治生態三個方面看出來。

從東漢傳承上來講

東漢歷經195年,傳八世共十四帝,在位最長者為光武帝劉秀,在位33年。在位最短的劉隆出生不到100天繼位,一歲時夭折,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而且東漢皇帝普遍有個特點,那就是很小就繼位普遍幾歲、十幾歲就繼位。同時子嗣稀薄,很多皇帝只有一個,甚至沒有兒子能夠傳位。這就導致東漢藩王稀少,宗室人口不多。根據計算東漢大概只有30個諸侯王,這裡的傳承時間也就是100多年。

較短的傳承時間,加上藩王數量稀少,這就會導致很多藩王家族仍然在享受祖輩帶給他們的福利。他們有的仍然在享受自身的爵位,有的則在家族的庇護下過著優越的生活,出世為官並不是他們必要的一條選擇。

從宗室基數上來講

西漢經歷209年,共有62個諸侯王,而到了漢朝末年的時候,這些諸侯王已經傳承了400多年,子孫後代已經具有相當大基數,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5年的時候,漢朝宗室人口已經達到十餘萬人。可以想象到了東漢某年的時候,這個人口基數會多麼恐怖。

當然這些宗室不會都由中央政府養著,因此他們可能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有的為官,有的享受封爵,還有的可能為普通小民,正如劉備自父親早亡之後,因生活無著落,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活計。

大量的人口基數里面必然出人才的幾率更高,因此三國後期西漢後裔們在朝廷為官的幾率較高。

從政治生態上來講

漢朝選官採取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主要是察舉孝廉,由郡國按照相關規定向中央推薦符合要求的人才。徵辟制則是皇帝或地方政府直接徵辟社會名流或地方賢達到朝廷當官。這其實就是一套官員推薦人才的制度。作為皇族,他們擁有更好的教育條件、更廣泛的人脈資源。當官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強。

在這裡劉繇、劉虞、劉岱都是舉孝廉出生,而且除了是宗室,他們的父親都是官員。劉表與劉焉因是徵辟制度為官,只有劉備最慘。但是劉備早年遊學時也有同宗劉元起幫助。

在這選官制度下,他們進入官場,慢慢走到地方大員的位置上,最終在東漢末年獨特的情況下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至於東漢的藩王,在推恩令之下,他們並沒有能夠與之相匹配的實力,只能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大山結束語

東漢因為傳承時間短,宗室人口稀少,同時後代們出世為官的意願不強,所以只有劉虞一人成為割據政權。而西漢宗室後裔人數多,人才更多,同時他們基本上已經享受不了祖上帶來的榮光,需要自力更生,同時在當時的選官制度影響下,所以才會導致後期東漢後期割據政權人數較多。


文史侃大山


這就是小說無聊之處,篡改小說的只想著劉邦正統,就把劉秀也說成劉邦之後人。其實誤會了,劉秀和劉邦扯不到一塊去的。劉邦是楚國人,劉秀是西北方人,他們可能不是一個血統的。


靜裡水聲1


答題者鬼山楓語。

確實,劉姓政權只有劉虞是劉秀的直系後代,剩下的劉焉、劉表、劉岱、劉繇和劉備都不是劉秀的後代,而是和劉邦同源的旁支,雖是宗親,但關係已經較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先說說其它回答裡的錯誤結論。

很多人認為,原因在於東漢皇族人口凋零,而根源是東漢皇帝普遍短命。

這個結論並不正確。東漢皇帝普遍短命不假,但皇帝短命不代表皇族人口凋零,因為皇帝只是皇族的一支,雖然最重要,但非全部。劉秀的後代其實很多,東漢皇族並沒有衰弱,到了漢末繁衍的人口並不算少。

請看事實。

劉秀有十一個兒子,請看看他的孫子有多少。

明帝劉莊,九子;東海恭王劉強,二十二子;沛獻王劉輔,十二子;濟南安王劉康,八子;阜陵質王劉延,十四子;中山簡王劉焉,十二子;楚厲王劉英,六子;東平憲王劉蒼,七子;廣陵思王劉荊,四子;臨淮懷公劉衡早死無子;琅邪孝王劉京十四子。

這是根據《漢書》的記載算出來的。

劉秀十一個兒子,一百零八個孫子。漢明帝劉莊九子,漢章帝劉炟八子,漢和帝劉肇二子,漢安帝劉祜一子,漢順帝劉保一子,漢靈帝劉宏二子。

中後期皇帝的兒子都很少,一般就是一兩個,好幾個皇帝未成年就死了,皇帝一脈後代很少。但是,劉秀的孫子劉炟當了皇帝,還有一百零七個孫子,漢章帝剩下的七個兒子也有後代,你說能生出多少?

一般來說,除了皇帝,別人壽命挺長,也很能生。

就像明朝,中後期皇帝的兒子也很少,可整個皇族到了嘉靖時已超過十萬。

劉秀的後代到了漢末會很少?不可能。

這個問題答案如下。

劉秀的直系地位待遇都比較高,養尊處優,反而不易成大器。劉秀的兒子除了皇帝都是王爵,孫子不是王就是侯,後代的爵位也不低。整個東漢時期,劉秀的後代基本都有封邑,吃穿不愁,幹嗎還要努力做官?這會阻礙上進。

劉秀以外的劉氏不一樣,他們大多在西漢末年已經和劉秀一樣沒落,到了東漢末年更不用說,白手起家,努力進入仕途,能力得到了鍛鍊,反而容易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備,他的地位是靠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磨練多年已成頂級人物。

劉表是太學生運動的領袖,才智突出,位列八駿。

再者,東漢末年,劉邦的後代肯定要比劉秀的後代多很多。帶點宗親,進入仕途相對容易,加上人口基數大,多幾個有本事的人物比較正常。劉秀的後代大多安於現狀,而劉秀直系以外的劉氏要努力出人頭地,效果當然不同。

(關注鬼山楓語,走入廣闊歷史)


鬼山楓語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有點小尷尬的!

因為,東漢本來就是西漢的延續,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本身就是西漢的皇室後裔。劉秀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所以,整個東漢皇室都可以說是西漢皇室之後,要追認老祖宗,那統統都能追到西漢去!

不過話說回來,東漢末年的劉氏諸侯中,還確實是非劉秀一脈的皇室後裔居多。東漢末年,主要的劉氏諸侯主要有劉虞、劉繇、劉表、劉焉劉璋父子以及劉備。這其中,除了劉虞是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出自劉秀一脈以外,其餘四者皆不是劉秀之後。

這實際上反映了東漢皇族宗親人丁凋零的現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由於東漢皇帝普遍短命。

東漢王朝就像是被詛咒了一樣,14位皇帝中,除了開國的漢光武帝劉秀(63歲)、漢明帝劉莊(47歲)和末代的漢獻帝劉協(53歲)外,其餘的11位皇帝的壽命都不超過40歲。而整個東漢王朝的皇帝平均壽命,更是不滿27歲,為歷代之最。

而我國曆史上壽命最短的5個皇帝中,光東漢一朝就獨佔了3個。其中最短命的漢殤帝劉隆,壽命才220天。

由於皇帝壽命普遍的短,因此很多皇帝都沒留下一兒半女。這就使得東漢皇族人丁單薄,宗親勢力十分羸弱。除此之外,由於東漢中葉以來,長期的幼主繼位,造成東漢政權外戚專權現象十分顯著,為東漢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這些歷史要讀


我們先看一下西漢的諸侯王情況。

漢高祖劉邦的兄弟有兄長劉喜封為代王、弟弟劉交封為楚王。還有劉邦的侄子劉賈為荊王。還有堂兄弟劉澤先封琅琊王,改封燕王。劉喜被廢后,兒子劉濞受封吳王。

而劉邦的兒子除了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恆外,還有六個兒子。劉肥被封齊王,劉長為淮南王,被呂后所殺的趙王劉如意,先封梁王又徙趙王的劉恢,還有先為淮陽王,後改為趙王的劉友,還有一個燕王劉建。

也就是說,不算漢文帝劉恆,劉邦劉封了11個諸侯王。

漢文帝除了自己三個兒子劉揖、劉武、劉參封王外,還拆齊國為七,多出來六個諸侯王,分別是城陽王劉章、濟北王劉興居、淄川王劉志、濟南王劉寅、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熊。劉長死後,除了劉安被封淮南王外,文帝還封了劉長兒子衡山王劉賜、濟北王劉勃。趙國也被漢文帝分了一個河間國出來以封劉友的兒子劉闢強。也就是說文帝時期15個人前後受封諸侯王,多出來11個諸侯國。

漢景帝呢,一共13個兒子,全部封王。又把梁國一分為五,多出來濟川、濟東、山陽、濟陰全部封梁王劉武的兒子。前前後後又多出來18個諸侯王的世系。

漢武帝的兒子不多,4個被封王。又從膠東國裡劃出六安國封劉慶,常山國裡劃出真定國和泗水國分別封劉平、劉商,趙國裡分出平幹國分劉偃。也就是說,武帝時期多出來8個諸侯王世系。

漢宣帝以後都不多,漢宣帝除了封自己4個兒子為王外,又封劉厲兒子劉弘為高密王。多出來5個世系。漢元帝2個兒子為王。漢成帝多出來一個廣德國,漢哀帝時多一個廣平國,漢平帝時多出來廣世國和廣宗國。不過成帝以後的都是繼絕紹封之前的諸侯國。漢宣帝之後,一共多出來11個諸侯王的世系。

東漢相對於西漢則少了很多,漢光武帝除了自己10個兒子外,不過封過4王3侯漢明帝和漢章帝都是8個兒子被封王。漢殤帝之後的都是早死或者無子。並沒有多出來諸侯王的世系。

也就是說,西漢一共有62個世系。東漢不過30個諸侯王世系。受封的世系這個數量差了不是一星半點。至於因早死、犯法而誅或者其他各種原因沒有世系流傳的因為數據量太大,暫時就不統計了。而且西漢畢竟比東漢早了200年立國,也就是說,西漢諸侯王后裔多了更多的時間的傳承。即使漢宣帝和漢光武帝時期已經相當接近,到這多出來幾十年可以多出來三四代人,三四代人多出來的人數就比較恐怖了。西漢更有中山靖王這種生了120多個兒子的生子狂魔。這種都是東漢沒辦法和西漢相比的。

所以說西漢宗室的人數上比東漢宗室的人數肯定是要多的多,三國時更多的是西漢諸侯王之後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純潔的好人成剛


這與東漢皇帝的壽命和政治形態有很大的關係。

東漢從第四位皇帝開始,皇帝即位年齡都非常小,例如漢和帝劉肇即位時只有10歲,27歲的時候就病死了,死的時候還非常年輕,只有兩個兒子,人丁稀少。長子長年生病,次子幼年夭折。



東漢第五位皇帝漢殤帝劉隆,就是劉肇的次子,登基為皇帝時剛好滿3個月,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漢和帝劉肇一脈絕後。

東漢第六位皇帝漢安帝劉祜,13歲即位,32歲去世,生有一個兒子。

東漢第七位皇帝漢順帝劉保,12歲即位,31歲去世,生有一個兒子。



東漢第八位皇帝漢衝帝劉炳,1歲即位,2歲去世,這一脈也絕後無子。

東漢第九位皇帝漢質帝劉纘,8歲即位,即位僅一年,就被跋扈將軍梁冀毒死,死的時候只有9歲,這一脈也絕後。

東漢第十位皇帝漢桓帝劉志,15歲即位,36歲去世,死的時候連個兒子也沒有,這一脈絕後。

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漢靈帝劉宏,11歲即位,33歲去世,死的時候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辨和次子劉協,劉辨就是漢少帝,後被董卓毒死,劉協就是漢獻帝,活了54歲,可算是東漢較為長壽的原因。



東漢總共也就是14位皇帝,就有9位皇帝絕後,就算沒絕後的皇帝,人丁也非常單薄,完全沒有辦法和西漢比,整個東漢立國196年, 由於皇帝年幼,還形成了一個怪圈,就是皇帝年幼,外戚和宦官爭相掌權,也有皇帝死於爭鬥之手,如漢質帝劉纘就是被外戚毒死,形成這樣的政治生態,也讓東漢的皇族壽命不長。

東漢的皇帝如此,藩王也好不到哪裡去。子孫後代的稀少,到了東漢末年,基本上家族沒落,而劉虞可算是開國皇帝劉秀的直系子孫,劉虞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長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代,這一脈人口還算比較興旺,在東漢末年出了劉虞。還有個彭城孝王劉和,是漢明帝第三子彭城王劉恭的後代,公元213年才去世。



反觀西漢的皇族,可謂是人西興旺啊,就拿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來說,劉勝是漢景帝的第九個兒子,漢景帝有14個兒子,而劉勝就更恐怖了,有120多個兒子,可算作是最能生兒子的皇族了,據說劉勝的某一個兒子就是劉備的祖先, 由於兒子太多了,越往後傳,人口越多,經過幾百年的生育繁衍,到東漢末期,少說有幾十萬子孫後代吧,這麼多人口,難免出一兩個人才嘛。

除了中山靖王劉勝,西漢還有長沙定王劉發,這一脈也是人丁興旺,分佈整個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地,就連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出自這一脈。



還有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也是人口眾多,連南朝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也是出自這一脈,後期也是名人輩出。

西漢皇族的生育能力遠遠大於東漢,而且西漢比東漢早了兩百年,後代也更多,所出的皇族人才就遠遠大於東漢,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東漢末年,割據地方的皇族大多是西漢重話後裔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簡單來說,跟東漢宗室人數較少、限制較多有關係。

算起來,東漢本身就是西漢皇帝的後代建立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五世孫,劉秀在統一後,也尊漢元帝為宗父,從宗法上,兩漢皇室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實際上的東漢皇室,只是長沙定王劉發諸多後裔中的一支。皇族分支時,繼任皇帝為大宗,諸侯王為小宗;諸侯王內部繼續分,繼任諸侯王為大宗,封侯為小宗,如此代代分支,人數越來越多。

宗室子弟介紹祖宗時,一般都是稱本支最後一位封王者,比如劉秀是長沙定王之後,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劉焉是魯恭王之後。

從人口基數上看,西漢長達210年,漢初藩王的後代在東漢初年已經頗為龐大,據《資治通鑑》記載,西漢末年,宗室人員已經超過十萬,到東漢初年,自然碾壓剛剛起步的東漢皇族(劉秀及其兄劉演的後人),二者再一同度過東漢的195年,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按理說,劉秀一脈成為皇族,代代有人坐擁三千佳麗,就沒有出現一個子孫滿堂的皇帝嗎?不好意思,真的沒有,因為東漢皇帝的壽命實在太短,還沒來得及造人就歸西的皇帝不在少數。

東漢14個皇帝,只有開國皇帝劉秀(63歲)和亡國之君劉協(54歲)活過了五十歲這個大關,還有一個活過四十歲的劉莊(47歲),剩下一水都是未成年乃至嬰兒繼位,然後活不到四十歲的。

這樣的生育狀況,還比不上一些藩王,東漢皇族跟西漢宗室的人口差距不僅沒有所小,反而是擴大了。

除了在人數上不佔優以外,東漢宗室在限制上也比較多,因為西漢宗室開枝散葉很久了,很多人都已經淪為低級官吏乃至平民,這些人雖沒有藩王那樣優厚的待遇,但他們卻可以通過舉孝廉等途徑入仕,在政壇上打拼,在天下大亂時打造自己的勢力。

反觀東漢宗室,淪為官吏平民的比較少,許多都還坐著藩王位上。東漢為了保證中央集權,分封的藩王封地並不大,也不允許藩王擁有私人軍隊,在許多方面都受到嚴格限制,甚至為了殺雞儆猴,朝廷偶爾還會處罰幾個藩王震懾其他人。這樣,基本就斷了藩王迅速壯大的機會,比如東漢末年的陳王劉寵,袁術派出一個刺客就把他殺了。

東漢宗室人少,限制又多,從概率上講,漢末劉氏軍閥多西漢宗室之後是很合理的。


平沙趣說歷史


東漢末年向三國過渡時期,朝廷皇權不振,各地相繼出現了割據政權。他們掌握當地財政大權,對中央命令陰奉陽違,處於半獨立狀態,是一個個“諸侯國”。東漢末年,存在過比較大的割據勢力有西涼董卓、丞相曹操、兗州刺史劉岱、冀州袁紹、江東孫策(孫權)、漢中張魯、益州牧劉焉和劉璋父子、淮南袁術、揚州牧劉繇、幽州牧劉虞、徐州呂布、荊州牧劉表、蜀漢劉備等。

其中,有包括劉備在內的六個劉姓割據勢力,有三國迷們發現這樣一個秘密,即除了幽州牧劉虞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其他的劉氏割據勢力都是西漢王室後裔。如揚州牧劉繇、兗州刺史劉岱兩兄弟都是西漢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之後,益州牧劉焉和劉璋父子、荊州牧劉表都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而我們親愛的“皇叔”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

為什麼劉姓軍閥大部分是西漢皇族,而不是掌權的東漢皇族?依據演義及相關史料,分析得出下面三個原因。

其一,三國時期,西漢皇族歷經四百年的繁衍,而東漢皇族僅一百九十年。按照二十五年一代,西漢最少繁衍了十六代了,而東漢還不足八代,別小看這八代人的差距,這東漢皇族和西漢相比,就不在一個級別上。西漢皇族繁衍後代比東漢多,人口基數大,自然出能人概率大。

雖然西漢被王莽取代時,劉姓皇族損失慘重,那只是嫡系皇族損失大,旁系影響較小。戰亂時間並不長,劉秀等西漢皇族經過幾年的戰鬥,就推翻了王莽的統治。當時因戰亂而亡的老百姓也不是特別多,有一定特權的劉姓皇族後裔自然更少了。

其二,西漢皇族很好地貫徹推恩令,後代比東漢多,如生子狂魔中山靖王劉勝。西漢初年,劉邦吸取秦朝郡縣制弊端,剪除異姓王后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為王。漢武帝推行主父偃削藩的千古奇謀“推恩令”,使各藩王的子孫成幾何倍數遞增。如其中佼佼者中山靖王劉勝,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家造人,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劉勝的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即使其中有夭折的,那也開枝散葉一百多個。班固在《漢書》中記載如下:

“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

反觀東漢皇族,由於大多是“兒皇帝”,好多夭折的,外戚和宦官當權,皇室子孫相對稀少。漢武帝異母兄劉勝一人就可以秒殺東漢大部分皇族了。

其三,東漢末年,張角黃巾軍作亂,能者上,庸者下。東漢末年,正逢亂世,各地都是黃巾軍起義。朝廷衰弱,中央軍隊無力剿匪,便放權給各地實力派,讓各州牧及豪強自己組織軍隊,剿滅黃巾軍。如董卓、曹操、劉備都是靠剿滅黃巾軍起家的。黃巾軍起義時,東漢皇族養尊處優,膽小如鼠,不敢挺身而出,為國家征討起義軍。

而西漢皇族血脈已經稀釋到忽略不計的地步,他們和曹操、袁紹、孫權一樣都是漢朝子民。西漢皇族,嚴格來說已經不是皇族了,只是同為劉姓,五百年前為一家。但他們骨子裡是高傲的,自認為是漢高主劉邦的嫡系子孫,一直懷念昔日的輝煌。黃巾軍作亂,為東漢皇族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建功立業的舞臺。

如州牧制度就是西漢皇族劉焉於公元188年向漢靈帝提出的,他自請任交州牧,後被任命為益州牧。這個州牧制度是以朝中重臣、宗室作為地方軍政長官,在刺史、太守之上,替朝廷管理天下的。這個制度最顯著的特點為能者上,庸者下。《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西漢皇族基數比東漢大,傳承時間又久,兩個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人口基數大了,才可能出現匡扶漢室之人,這個重任就落在西漢皇族身上了。如三國末年,為啥蜀漢極度缺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人才,而曹魏卻人才輩出沒有斷層,就是因為曹魏佔據的中原大地人口眾多,蜀漢人口基數太少的緣故。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三國


東漢末年割據勢力中西漢宗室後裔有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劉備,魯恭王劉餘後裔劉表和劉璋,齊悼惠王劉肥後裔有劉繇和劉岱,一共五個地方實力派。此外還有一個劉虞為東漢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從人數對比看,西漢宗室後裔五人,東漢宗室後裔僅有一人。從勢力上說,劉虞的勢力遠遠比不上劉備、劉表和劉璋。東漢末年割據勢力中西漢皇室後裔多於東漢皇室後裔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從偶然因素上說,正好這幾位西漢宗室後裔有一定能力,他們足以支撐一方割據勢力。劉表擔任荊州牧的時候,荊州是個爛攤子。劉表依靠自己的能力,聯合荊州當地的賢能之士,很快就穩定了荊州局勢。荊州成為一方樂土,也被稱為天下之腹。劉焉初到益州之時,益州局勢也不穩定,他也靠自己能力穩定益州局勢。雖然他們的才能比不上曹操、劉備等人,在東漢末年也算是人中龍鳳。比如劉表當時被稱為“八駿”之一。劉備的才能自然不必多說。

必然因素是造成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我們來看一下哪些根本原因造成這一現象。

首先,東漢皇帝的生育能力遠遠不及西漢皇帝,東漢皇帝的壽命也不及西漢皇室。東漢皇帝除了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肇之外都是小皇帝登基。西漢只有漢昭帝、漢平帝和孺子嬰為小皇帝登基。東漢皇帝中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和漢獻帝劉協壽命超過40歲。西漢皇帝中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壽命均超過四十歲。東漢13位皇帝中兒子在兩個及以下的共有9位,其中沒有子嗣的共有5位皇帝。西漢12位皇帝中兒子在兩個及以下的共有4位。皇帝生育能力差、壽命短,其餘諸侯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皇帝壽命短加上皇帝生育能力弱直接造成東漢宗室成員遠遠不如西漢。東漢宗室人員的基數也遠遠小於西漢成員。

其次,西漢宗室成員從西漢建立到東漢末年已經歷經了近400年,而東漢則歷經160多年。兩者之間差了200多年,西漢宗室成員人數自然更多。再說了即使是東漢宗室成員,也是西漢宗室的一部分。他們只是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從這個角度看,西漢宗室成員的基數也要遠遠大於東漢宗室。從概率學的角度說西漢宗室後裔更容易成功。

我們如果細究起來會發現五位西漢宗室割據勢力全部來自於漢武帝以前的宗室。也就是說漢武帝以後西漢宗室的力量也在衰弱。一方面源於漢武帝以後皇帝的生育能力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政治原因。漢武帝時期為了限制諸侯王的力量頒佈“推恩令”。推恩令頒佈以後西漢諸侯王之力量大大削減。加之酎金奪侯,許多漢室宗室淪為百姓。失去爵位的劉氏宗親,他們失去了重要經濟來源,自然不敢放心生孩子,不太容易出現像劉勝這樣生100多個兒子情況。受限於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子孫後代教育自然也稍差。推恩令以後,許多宗室不得在參與政治,政治能力自然減弱。東漢建立以後一直非常有意識限制諸侯王的勢力。不讓他們及後代參與政治,他們自然缺少相應的政治歷練。由於西漢宗室,關係相對疏遠,他們又掛了個宗室之名,比起其他大臣更值得信賴,所以他們反而容易受到重視,得到政治歷練。

最後西漢宗室早就已經融民間。他們在民間和世家大族關係更緊密。其實劉秀本人也是融入民間後得到地方豪強地主的支持建立東漢。東漢宗室成員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融入民間,他們在民間和地方的影響力不如西漢宗室,甚至不如一般世家大族。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實質上就是地方實力派和世家大族割據。兩者相比,西漢宗室的優勢更大。

綜合以上原因,西漢宗室在漢末割據中更佔優勢。





依稀說史


這個當然還是存在著一個東漢王室,不過也沒什麼用,最主要的還是西漢的王室。因為西漢存在的時間比較長,而東漢的時間比較少。而東漢也就是西漢的延續,反正大家都是劉邦的子孫,所以這也都是他們劉家的天下,我們說漢朝的時候都是說的是東漢加西漢。


就算是西漢滅絕了,但是東漢也依然是他們劉家天下,就算他們不是劉秀的子孫,但是大家也是親戚,自然是可以一起闖天下的,更何況劉秀建立這個天下,也需要自己的親戚幫助自己的。

雖然東漢的王室比較少,但是西漢的王室也是王室

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曾經發過一個毒誓,讓天底下所有人都一起跟著發誓,那就是在一天好的天氣裡面劉邦殺了一頭白馬,然後讓所有人都對著這個白馬發誓一定要讓劉姓稱王,而其他人不能夠當的。所以反正只要是劉邦的子孫都是可以當王爺的,都快有一塊封地,然後在這個漢朝過上好日子。


就算是西漢已經滅絕了,但是東漢依然仍然是西漢的延續,完全是繼承了西漢當時的一切制度,就連這個毒誓也繼承了下去,這個打破了這個規則,一直到了曹操這個年代才會有的異性王。所以在東漢的時候有西海的往事,這個也是正常現象,畢竟大家都是劉邦的子孫,反正只要姓劉就可以去當王爺,前提是你有這個資本。

就連劉備這個不知道和劉邦有多少關係的,也不怎麼確定的,最後還不是當上了漢中王,甚至是當上了皇帝,就是因為他姓劉,可以說是劉邦的子孫,就算不是劉秀的子孫,但是他依然是這個天下的正統皇帝,這個天下完全都是他們劉家的天下。



東漢並不阻攔這些西漢的王室,仍然讓他們繼續發展。

漢光武帝劉秀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君主,他對待任何人都是非常仁慈的,所以最後很多工程都沒有死,而且人民都是非常愛的,他當時他讓這個國家越來越強大,恢復了漢朝以往的榮耀。所以對待外人都是這樣子,當然對待自己的人也是非常好的。


尤其是跟他一個姓的兄弟姐妹,他當然是會讓他們繼續過上好日子啊,劉秀自己家就沒有太多的人,他的哥哥當年也是在亂世之中被殺了,所以他就特別重視這種感情。反正是他自己家裡人越多是越好的,這樣有助於他的統治,他當然是會讓他們繼續發展的,更何況他的子孫也是太少了,也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東漢的王室發展的是非常的緩慢,就是因為這個皇帝有些人死的太早了,而且是宦官當政,比西漢的當年更加混亂。很多皇帝就年紀輕輕的死了,根本沒有留下很多子孫,這個東漢是非常動亂的,像西漢那麼多年都是非常穩定的。

你們認為是西漢好還是東漢好?歡迎在下面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