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姜維堅持北伐?

z11627860


姜維逆天爭勝,九伐中原,這說明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理想主義並不說明他傻。恰恰相反,姜維很清楚魏國的強大也知道蜀國的國力有限,他在北伐的時代面臨的問題比諸葛亮更大。如果說諸葛亮時代的蜀漢還有可能通過一場野戰打敗對手獲得決定性勝利的話,那麼到了姜維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曹魏自曹丕,曹睿以來幾十年如一日的休養生息政策,魏蜀兩個國家的國力進一步拉大,特別是人口和財力上。到了姜維統帥蜀軍部隊北伐的時候,每次幾乎只能對抗曹魏的西北兵團而已。

圖:平襄侯祠姜維神像

那麼如何和越來越強大的對手抗衡呢?姜維在戰略上做出調整。“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三國志·姜維傳》)嚴格來說姜維的戰略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奪取隴右地區,進而控制關中,如果做不到的話通過戰爭掠奪人口,減少兩國的國力差距,這個戰略是符合當時實際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手的力量越來越強,仗更難打了。如果說諸葛亮還可以採取運動戰的話,那麼姜維就必須更徹底採取游擊戰。

姜維將原本以步兵為主的虎步軍,大量加入了羌、氐騎兵,大大提高了自己軍隊的機動性,出兵的目標和少數民族一樣,就是搶掠雍涼地區的人口財產,不去佔領土地。把地方搶光了之後,讓曹魏再投入財力人力去恢復,自己再去搶,反覆多次,所以姜維九伐中原,幾乎年年在打仗,但是時間都相對比較短,對蜀國經濟破壞損傷較小,很好的起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和諸葛亮經常統帥十萬大軍對峙幾個月,不可同日而語。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甘肅天水人。幼年喪父,所以很孝順母親。姜維是儒將,喜歡鄭玄的經學,後在天水郡參軍。228年諸葛亮北伐,姜維被懷疑有異心,魏軍關閉城門,不讓姜維進,姜維被逼無奈,投降了諸葛亮。

229年,姜維才27歲,就被諸葛亮封為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可見諸葛亮對他是相當的器重。234年諸葛亮病死後,姜維統領諸軍,被封為平襄侯。後平定西南夷族和北方羌族胡人的反叛,將他們招降,遷入蜀地。

姜維是主戰派,費禕是保守派,兩人有矛盾,所以費禕時常壓制姜維。姜維要出兵時,費禕多次撥給他軍隊的數量不足萬人。253年,費禕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身亡,此後姜維才獨掌大權,也開始了他的北伐計劃。但是到258年,經過幾次北伐,都沒有成果,還造成民困兵疲,姜維只好整頓兵馬,休養生息。

262年,姜維再次北伐,這也是他最後一起北伐。最終被鄧艾擊敗,因宦官黃皓弄權,姜維不敢回到成都,於是撤兵到沓中屯田。劉禪聽信黃皓之言,沒有及時派兵駐守關口,後鄧艾、鍾會率兵入蜀,這才派廖化出兵救援,但為時已晚。263年蜀漢滅亡。如果沒有黃皓,姜維回到成都,蜀漢應該不會這麼早就滅亡,乾隆皇帝都說黃皓“殄民誤國,而漢祚告終”。

後姜維不得不投降了鍾會,看出鍾會有謀反之心,勸說鍾會構陷鄧艾,然後鍾會在成都一家獨大。264年正月,鍾會擁兵20萬造反,後魏兵憤怒,爆發兵變,殺掉了姜維和鍾會。

姜維是蜀漢名將,一生征戰無數,姜維之心,始終為漢,被後人稱為“又一孔明”,如果沒有姜維,蜀漢恐早已亡國,最後為蜀漢殉國,也死得其所。姜維的後代在唐朝時為將為相,風光無限。


天少歷史


姜維是三國時代非常優秀的將軍,但是早先在魏國並不受重用,他出身“涼州上士”,家庭條件是很不錯的,也僅僅是天水郡的中郎。到了蜀漢,可謂是平步青雲,一路做到大將軍,持節、領涼州刺史。

姜維一生不消停。諸葛亮去世後,即便是蔣琬、費禕時代,姜維帶兵不過萬,也在邊境挑事,幹著北伐事業。他是諸葛亮嫡傳,軍事思想一脈相承。在他們看來,蜀漢是小國,若不北伐尋找機會,只會坐以待斃,缺乏訓練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蜀漢滅亡時,諸葛瞻率領中央軍,還包括御林軍,都打不過鄧艾的兩萬軍隊,可見缺乏實戰的軍隊多麼不堪。

蜀漢北伐,實際上是以攻為守,轉移國內矛盾。劉備的蜀漢政權,非常不得人心,內部矛盾重重。劉備攻陷成都,曾命部下在成都搶劫三天,傷了百姓的心,以至於鄧艾的部隊打過來,官民逃入山林,不願為政府賣命。劉禪望著滿朝文武,希望他們保家衛國,然而他們都一致要投降,根本就不想跟鄧艾拼命。這樣一個暗流湧動的政府,如果不打仗,窩裡鬥得肯定很熱鬧。這就好比一家幾個兄弟,平時鬧矛盾,但跟外人打架很團結。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大致有三股勢力:一是荊州本地人,以李嚴、譙周等人為代表,他們只求自己和百姓過上好日子,對劉備集團是不歡迎的;二是劉璋帶來的勢力,以孟達、法正等人為代表;三是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這一派人數多、位高權重,比如諸葛亮、魏延等人,但是在夷陵大戰中損失嚴重。

隨後又增加了一股勢力,就是魏國降將,比如姜維、王平、夏侯霸等人,他們想要在蜀漢朝廷做太平將軍,肯定是不受歡迎的,也鬥不過官僚集團,還不如征戰疆場。


九州歷史


姜維堅持北伐,受的是諸葛亮餘毒!

諸葛亮與姜維大約十六次北伐,均告失敗,唯一結果是鍛鍊了對手,強大了對手!正應時下時髦的一句話:“誰令我痛苦,誰使我強大!”人有時候,真的要感謝對手,一個好的對手,會不斷激發你的潛能,提高的免疫能力,令你不敢懈怠!

當一項戰事,若干次都無功而返,徒糜軍費!聰明的領袖就應該考慮問題出在哪?如果找不出真正的原因,或者目前的實力無法保證取勝,此時就該謹慎出兵,保存實力,或者更好的方式,是等待對手出錯!

如果諸葛及姜維,不頻繁北伐,不勉強堅持‘’有條件出兵,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出‘’的理想主義,而是退守修煉,採取內修政通,外並友邦(羌、蠻等),養兵育將,清理內鬼,強化諜戰等,或者至少改變劉禪喜歡歌舞的興趣,帶他體察民情,學學管理,待到曹芳病故、 司馬懿殺曹爽之時,兵強馬壯的西蜀,或許一次北伐,兵至洛陽,滅了曹魏!劉禪是個歌舞造詣很深的老大,後來的南唐後主歌舞更是獨步天下,西蜀南唐慘痛教訓說明,國不尚武,盛行嘻哈歌舞,危也!

事實上的十六次北伐,都是在內政、諜報、外交諸因素不可控的情況下進行的!屬於單純的軍事冒險主義,將戰爭的勝利,僅僅寄託在“敵人中計”的假設上,勝算不高!事實上,這也暴露了諸葛亮與姜維“軍事技術派”的弱點。戰略戰術不豐富,或者說,不夠奸!

比如曹魏在戰場不利時所用的諜報戰,屢屢奏效。而西蜀不屑這一套,除了馬謖用過一條“陷害司馬懿”退曹兵一技外,外加姜維在蜀亡後用計奸讓“鄧艾與鍾會互鬥”外,就沒有看過西蜀對曹的諜戰與反奸!似乎忘了“兵不厭詐”古訓!就是曹魏被司馬篡權,除了夏侯霸因與劉禪有親投奔西蜀,其餘不滿司馬的曹臣寧死不奔蜀,原因在於蜀的宣傳、策反與諜戰不力!相反司馬懿、鄧艾,花點小錢都能調動劉禪下詔調回諸葛亮與姜維,可見,曹魏的諜報了得!

再看曹魏,忍辱捱打十六次,非為實力輸於西蜀,而不敢攻蜀,而是攻蜀無取勝把握。只要打不死我,就是勝利!然後,在堅持“攘外必須安內”思想指導下,逐步解決內部統治、思想與管理等問題,養精蓄銳,有能力揍你也裝慫,然後抓住劉禪不信任姜維一次疏忽,一次兵犯西蜀,就滅了他!相比之下,西蜀的北伐,多次夭折在內耗上,軍事成果上,至多算是騷擾,其野心與狠勁,均不如司馬!想想被西蜀吊打十六次的司馬父子,你說他活下來的唯一願望是什麼,肯定是滅了他!司馬父子的成長,真的仰仗諸葛亮、姜維的陪練與刺激,只因蜀國北伐,司馬懿才起死回生,才擁兵自重,直至取皇權,統一天下!

姜維的謀略遠不如諸葛亮,但是他師承諸葛衣缽,又苦讀諸葛秘籍數十載,加之整個西蜀對諸葛崇拜的氛圍,他不堅持諸葛亮北伐那套把戲,估計在西蜀生存都有問題!沒有辦法,姜維只能踏著諸葛前輩的血路前行!與其說,姜維的北伐,是受諸葛亮的餘毒影響,還不如說,姜維這個人物,本身就是諸葛亮對西蜀歷史發展走向的劇本安排!姜維只是劇本中設定好的角色!或許最後離間“鄧鍾互鬥”是姜維有心獨創,無奈心痛突發,天不助也!


雲子落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真實的歷史上他只進了五次,且五次都沒有成功,最終功虧一簣,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接任者姜維依舊堅持北伐,《三國演義》中說他是九伐中原,真實歷史上從238年到261年,二十三年的時間裡姜維北伐 了十一次,比諸葛亮都要頻繁。

先看一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績: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來說是勝多敗少,軍隊損失也是魏重蜀輕,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魏強蜀弱的局面,僅僅在最後一次北伐的第三年,即263年,鄧艾就偷渡陰平,滅掉了蜀漢。可以說,蜀漢最後被滅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姜維歷次北伐對國力消耗巨大。

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國弱民少,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姜維還要繼續呢,而且一伐就是十一次?難道他認為自己比諸葛亮更厲害不成?當然不是,姜維北伐時,司馬昭就說過:“蜀主劉禪,昏弱無能,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長久,何況姜維?”

姜維在君昏國弱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北伐,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自保。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確實是為了蜀漢壯大,奪取生存空間,但等他一死,蜀漢內部反對北伐的呼聲越來越大,如蔣琬、費禕等,而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也屢屢想奪姜維的兵權,這種情況下,姜維甚至都不敢回成都,只能在外“屯田沓中”,靠北伐維護住手裡的兵權。

其次就是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當年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為蜀漢佔領更多的地盤和人口,獲得地利優勢,還可以西結羌人,威逼中原。姜維也面對這個問題,畢竟蜀漢還是太小了,再發展也趕不上魏國國力,若不北伐,無異於坐以待斃,此時只能靠北伐賭一把,諸葛亮在賭,姜維也在賭,可惜最後滿盤皆輸。

姜維在蜀漢雖然掌控著最大的兵權,但卻除了手下士兵,朝野上下,從皇帝劉禪,到大臣董允、大將張翼、宦官黃皓,就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都不喜歡他,甚至很多人對他要除之而後快,從這一點上,姜維跟諸葛亮完全沒法比,所以最後北伐無功,蜀漢滅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漁樵講史


我是湯哥,我來回答。

姜維為什麼堅持北伐?這要從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第一個方面是國際關係,第二個方面是國內形勢。

先來看一看,姜維時代的國際關係。

1.蜀漢和東吳的聯盟關係是,比較牢靠的。蜀漢東面沒有戰略壓力,也沒有戰爭之虞。

2.東吳和曹魏之間,頻繁發生邊境衝突。並且基本上是東吳主動攻擊,而曹魏採取守勢。東吳在戰略上是配合蜀漢的。

3.蜀漢和曹魏之間,在諸葛亮死後,經過了五年左右短暫的平靜期。 蜀漢的政權交接也非常平穩。反而是曹魏陷入內部權力爭鬥,真的出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的跡象。這就給蜀漢的主戰派有了一些希望。

所以,從三國的國際關係方面來分析,當時的狀況是有利於姜維北伐的。


再來看蜀漢朝國內的情況。

1.蜀漢朝是三國中最弱的。弱,但是不能示弱,這是任何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都必須具備的素質。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實例,比如俄羅斯事實上很弱,但普京絕不會示弱,反而在局部區域不斷逞強,“我窮,但我絕不好惹!”。蜀漢朝要的,也是這種效果。

2.蜀漢的軍隊數量最少,但對比人口數,卻是三國中比例最高的。這麼龐大的軍隊,如果不打仗,養不起、又不能裁,就轉化為“民怨”了。所以時不時打打仗,是國內政治必須的。但這裡有個“度”的問題,過了就是窮兵黷武;不打,又無法滿足軍人團隊的要求。姜維後期就“過”了,為打而打,反而激起另一面的民憤:軍隊和老百姓都厭惡戰爭了。

3.蜀漢國內的政治鬥爭迫使姜維北伐,不北伐就無法掌握軍隊;不掌握軍隊,姜維作為“外來戶口”他就無法在蜀漢立足。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姜維必須北伐。

所以,綜合國內國際兩個方面,姜維選擇堅持北伐就順理成章了。況且,姜維本身就是和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個人品德無可挑剔、理想主義色彩濃厚,但現實終歸打敗了理想,北伐在悲壯中畫上了句號。從此以後,在四川建立的王朝再也沒有北伐的將軍了!惜乎哉!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如果沒有姜維北伐,蜀國可能早就亡國了!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是諸葛亮“出師表”的原話,雖說正史記載沒有“六出祁山”,但諸葛亮數次北伐也是歷史事實,姜維是諸葛亮的學生,師徒二人北伐的原因是一脈相承的。

(1)蜀國國力弱,如果不能主動出擊搶佔先機,被動挨打,只會滅國。比起佔據中原大地的曹魏,以及佔據江左富庶之地的孫家,蜀漢的地理位置最差,本來還有一塊不錯的土地—荊州,但是被孫家搶走了,只能憑藉西川的地理優勢防守。喜歡看足球比賽的同學們都知道:面對強勁的對手,經常採用的辦法就是防守擺大巴,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首先不至於輸的太慘,尤其是對於聯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輸一場沒什麼,但是輸的太多太慘影響士氣,這種情況下要立足防守,徐圖後進,能偷偷一個,不行就紮緊籬笆。但不要忘記,這是聯賽,如果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淘汰賽,由於地理位置處於劣勢,先天處於0:1的狀態,還想著擺大巴,扎籬笆,那就是等死。

例如: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數萬大軍,經駱谷(今陝西西安境內)進攻漢中(今陝西漢中),這次戰役算做北伐有些勉強,但也可以看出,即使你不北伐,人家也會來打你的。

要想贏,要想翻盤,就的豁出去,以攻代守,置之死地而後生。

姜維正是基於這種前提,所以繼承師傅的遺志,不斷北伐!

(2)北伐可以轉移解決生存問題。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蜀國公認的接班人,但不是最有權勢的人,先是有費禕掣肘,後有黃浩讒言,如果長期做個太平將軍呆在成都,遲早性命不保,所以姜維需要用不斷的軍事行動來證明自身的必要性。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姜維做出了一些出發點不單純的北伐決策,消耗了蜀國的國力。

姜維究竟北伐了多少次,歷史是有爭議的,但總體來說,勝多負少,對於延緩蜀國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過程中,姜維也看到了一些機會,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沒有成功。

例如:公元246年,魏國邊境地帶眾多羌族首領叛亂,姜維率兵前往響應,隨後魏軍平滅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領,姜維撤退。

公元253年,姜維響應諸葛恪北伐,與孫吳兩家攜手,分進合擊,一東一西攻打曹魏。行軍至洛門(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姜維軍糧草耗盡,不等進一步交戰,主動撤兵退還。

公元255年,司馬師暴亡,司馬昭尚未完全繼承司馬師權力,姜維趁機北伐,斬敵過萬。

可以看出,姜維在北伐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蜀國國力有限,朝廷對姜維的策略持保留態度,後勤不給力,姜維往往是取得一些勝利後後力不濟,只能退兵。

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孫吳身上,多次與曹魏交戰,希望可以擴大領土,無奈實力有限,又不夠堅決,最終溫水煮青蛙,被司馬家滅掉。


日慕鄉關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啊,親。諸葛亮再的時候一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姜維差一點就成功了。只不過劉禪受奸佞小人黃浩挑撥,一次次快打勝了,卻被緊急調回成都。


歷史挺好玩


劉備是以漢室正統的身份佔據益州,本土人士並未心服,他必須要以益州為根據地北伐,即便不能統一全國,也要做出決心統一的樣子,所謂王業不偏安。否則與其他軍閥無異,甚至更差,是外來入侵者,政權合法性會受到嚴重質疑。諸葛亮正是這個戰略的堅定執行者,姜維是諸葛亮最器重的學生當然不會改變這個戰略思想,也是穩定政權所需。再看益州本土人士大多反對北伐,對他們來說曹魏和劉氏都是外來政權,無所謂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