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面有句話“貪如狼,狠如羊”,司馬遷說“狠如羊”是什麼意思?

軒轅境飛


此處“很如羊”之“很”,並不通“狠”(殘忍、心狠)。當然,也不是我們今天所謂“很好”、“很高興”之“很”(甚,非常。“很”的這個意義要到明朝才有。)

“很如羊”之“很”,用的是它的本義:不聽從、違背。“很”的本義如今已不常用了也。《國語·吳語》有一句“今王將很天而伐齊”,意即大王準備違背天意而討伐齊國。

《史記·項羽本紀》記秦攻趙,楚王置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救趙。宋義行至安陽,滯留四十餘日不進。項羽催促引兵渡河,與趙裡應外合以破秦兵。宋義表示不同意,說不如先坐山觀虎鬥,看他們打個痛快,然後視其勝敗情況,如秦勝則如何如何,如秦不勝則怎樣怎樣,口水一大堆,最後總結道:論披堅執銳,上陣廝殺,我宋某人不如你項某人;講運政畫策,指軍揮兵,那你項某人就遠遜我宋某人了也。大約宋義也知道,項羽可不是那麼好說話的,性格相當霸道,於是下令:

“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這句話中的“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好比是詩中的起“興”,重點在於引出下面那句“強不可使者”,意即那些如狼似虎、自恃強力而不聽指使,想自作主張的人,統統要拉出去砍下尊頭!這當然是在警告項羽不要妄動。

羊,當然算不得是殘忍的動物。但羊脾氣,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溫順。



遙想當年,俺也是御駕親自放過羊的。羊的性情,專喜與人作對,你叫它往東,它就朝西,你讓它捉鵝,它偏抓雞。你一生氣,揮起鞭子,千萬小心它用一對羊角叉你!羊角風吹起來,甚為可怕。所以,稱其為“很如羊”,倒也沒有冤枉它閣下。後來知道,有一種牧羊犬,真是一物降一物,這傢伙趕羊的確有好幾套。如果我那時也整條牧羊犬來幫忙放羊,就不會那麼辛苦啦。


莫安排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全句是: “其猛如虎、貪如狼、狠如羊、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項羽個性勇猛如虎,跟狼一樣的貪心,狠起來像頭羊,這樣強大的人如果不能為我所用,就必須除掉。

“猛如虎,貪如狼”,這個大家都能理解,可句裡面怎麼會出現一隻羊?而且還用狠來形容羊,這跟我們大部分人對羊的的印象不符。



羊不都是溫順吃草的動物嗎?

羊其實是非常狠的動物,別看它平時斯斯文文,那是你沒看到它狠的時候,羊狠起來連自己都怕!

羊的狠主要是出於動物最原始的使命“繁衍”。

繁衍交配是動物最基本的屬性,公羊會為了得到群體裡的交配權而弄的頭破血流。

動物的世界裡貌似都有一種規律,那就是雄性一般都比雌性多,人群是這樣,羊群也是這樣。

這使得公羊不得不通過“決鬥”的方式來獲得跟母羊的交配權,公羊在這方面的倔強超乎想象,羊群裡的公羊兩兩對決,只要其中一隻公羊還站在“戰場”上,決鬥就不算終止。



所以公羊們往往是相互碰撞到羊角斷裂都不會結束,因為輸的那一方,不止沒有交配權,連其他羊都會看不起它!

正因如此才有“狠如羊”這句形容詞。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牧子閒話


這句原話是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鉅鹿之戰前夕,宋義下令軍中:“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其中“很如羊”的“很”,應為通假字,同“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宋義給軍中下達命令說:“勢如猛虎,違逆如羊,貪懶如狼,倔強不可為用的人,一律斬首。”

讓人疑惑的是,虎狼好解釋,羊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向是溫順的形象,這裡為什麼會有“狠如羊”這麼個形容詞呢?

一、從古文釋義這方面來看,這裡的狠指的是 “違逆”。

違逆是什麼意思呢?有書君認為,這裡的違逆指的倔強、執拗。狠如羊,即指執拗、倔強如羊者。

羊,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溫順的動物,其實不然。真正接觸過羊的人會發現,羊是一種非常倔強執拗的動物。

如果大家小時候看過羊,就會深有體會,羊發起倔來,非常難拉動。有書君聽家中長輩說起過。

有時候天要下雨了,人們要拉羊回去,但羊如果看上了哪叢草,想要吃的話,你是怎麼都拉不動的,它是非犟在那裡吃了那草不可的。如果看羊人不依著羊的,那麼,很可能一人一羊在那兒要角力一番。

二、從羊的其他行為來看,羊也有“狠”的一面。

草原上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是羊吃過的草場,保證一段時間內寸草不生!其他草食動物吃草時會直接咬斷咀嚼,而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這簡直是“斬草除根”吶,夠狠。

此外,羊看上去沒什麼大力氣,但做事的時候從來不留餘地,全力以赴,甚至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用力過猛把結實的羊角頂壞了。

從某種程度上,也許羊的倔強、執拗、斬草除根習性讓為將者覺得,類如這樣的士兵是不好指揮、難以控制的。所以才有“皆斬之”的命令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史記·項羽本紀》

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項羽和老虎一樣兇猛,羊一般狠毒,狼那樣貪婪。

老虎、狼的比喻大家都能理解,畢竟西楚霸王那可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人物,用虎狼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狠如羊”聽上去就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了,綿羊不是溫順可愛的動物嗎,怎麼會和狠毒扯上關係呢?

“狠如羊”來源

其實,羊也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乖巧,在春天發情的時候,綿羊也會為了自己的“幸福”大打出手。

這和我們的“比武招親”可不同,咱們懂得見好就收點到為止,而羊類們為了獲得有限的交配權來繁衍後代,不爭個你死我活絕不罷手。它們頭上的尖角便是它們的最佳利器。



因此草原上經常有公羊“技不如人”但又不肯服輸因而被另一隻羊用羊角頂撞致死的場面。

項羽其人

而項羽坑殺二十多萬秦軍降卒,火燒阿房宮,誅子嬰,燒殺搶掠的事情他可乾的多了。這樣來看似乎“狠如羊”的比方又是那麼貼切。

評價

其實司馬遷這裡引用前人宋義的話也並不是要突出他的殘暴,我感覺司馬遷本人對項羽還是頗有好感的,


就憑他單獨對並非帝王的項羽列出本紀來便可見一斑,這裡的“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主要是用來形容他的勇猛好戰罷了!


曉史才能明事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這樣的:

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這是宋義下的一道軍令,文句簡潔,充滿了美感。

虎的兇猛,狼的貪大家都可以理解,因此有貪狼、猛虎的符號體系。但是狠羊的說法卻沒有傳下來,只有喜羊羊、懶羊羊的說法。


說文解字對於“很”這個字,就有不同的解釋,既有不順從,也有兇狠的意思。

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也。

羊不是很溫順嗎,其實不是的。羊也是很倔強,很強橫的。在易經中就有羝羊觸藩的說法。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strong>

一個羊倔強到頂著籬笆,一直頂到角都脫了,都不停止。說的就是羊的狠。公羊們為了生殖,會搏鬥起來,一直搏鬥到血流不止,染紅了頭顱,就是為了一個交配的名額。


此外

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就是說羊吃過的草地,就跟火燒過的一樣,枯萎難以再生。羊吃東西也是很狠的,連草根都啃掉,是狠的象徵。


在易經中,兌卦象徵為羊,兌者,缺也。兌卦是西方,少女,羊,金屬的象徵,它也有尖銳,狠的意思。兌卦上面開口,象徵用口咬,也是狠的意思。


從項羽的做法,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完美主義和大男人主義者。一切有缺點的人和違背自己意見的人,他都容不下,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劉邦雖然比不上他能打,但是能容得下貪的陳平、狠的樊噲、猛的韓信,因此他能戰勝項羽。



商業風尚人物


《史記》有云:其猛如虎、貪如狼、狠如羊,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這句話出自項羽本紀,也是對項羽性格描述的一段話。說的是項羽為人兇狠,且喜歡與人爭強好勝。項羽虎狼之性格,也是他能夠在亂世立身的根本。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倒也說的過去,畢竟如狼似虎是那個年紀該有的霸氣。可是為什麼會有羊亂入呢?而且還形容羊非常狠!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在農村生存過,若是有過這種經歷,仔細回憶一下村中的羊打架。

其實村裡的許多動物都會打架,比如老鼠打架、螞蟻打架、公雞打架、貓狗打架等等,甚至連慵懶的豬都會打架。這些動物打起架來雖然也有頭破血流,但是大都是點到為止。

唯獨這羊打架,卻是與眾不同。

春天到了,正是動物發情的季節,空氣裡瀰漫著躁動的氣息。雄性動物們,紛紛離開自己的巢穴,開始追求異性,公羊也在其中。

在一個群體裡,母羊的數量往往都是少數。數量眾多的公羊,為了維護下體的張揚,不得不為自己的幸福而戰。

經過數輪爭奪戰,最終只有兩隻公羊站在決賽席。如果你仔細觀察公羊的眼睛,你會發現每隻眼裡都有一個金黃色的一,嗯,那就是羊標誌性的長方形瞳孔。

站在決賽席的兩隻公羊,往往雙角豎起,目呲欲裂。經常在對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便已經發起衝鋒。四角相抵,八蹄蹬地,兩具肥羊的軀體拼命向前拱。

忽然,兩隻羊分開,忽而又懟在一起。幾番來回下來,兩隻羊的羊角幾乎斷開。即便是這種情況,只要兩隻羊都不認輸,戰鬥就依然在進行。。。

直到有一隻羊認輸,輸了的羊,不僅失去了交配權,還會受到所有的羊歧視。

之所以會說羊喜歡鬥狠,是因為它們的確只在窩裡橫。倘若來一隻狼,羊立馬就會認慫,窩在那裡一動不動。古人正是因為看到羊的這股狠勁兒,方才將之形容項羽。

然而,後面還有一句: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什麼意思呢?太牛逼不為我所用的人,那就殺了吧。


祗樹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狼是一個很神奇的動物。

貪如狼是很好理解的,在《狼圖騰》一書中,對狼有豐富的細節描寫。

陳陳在無意收養一隻小狼時候,這隻狼就表現出與小狗很大的差異。
狼吃東西,都是帶搶的,尤其是帶肉的吃的,會把肉吃的很乾淨。以至於吃的撐著肚子。可見狼貪婪的本性。

在另外一部關於狼的電影中,也有狼捕食黃鼠的情節,狼把自己吃的撐得不能走路,就躺在地上。

這也是食肉動物的一種本能,從根源上來說,人類之所以會受胖的困擾,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因為“貪婪”的結果。喜好脂肪和甜味,這些都是很容易在人體內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的。這樣就可以讓古人經受住一天飽兩天飢的狩獵採集生活。人如此,狼也如此,已有可能,就會盡量填飽肚子,畢竟進了肚子的才是自己的。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

說完貪婪的狼,我們來說說羊。

在我們的印象中,羊是溫順的動物。乖乖的小綿羊,正如《遙遠的地方》中所歌唱的那樣:“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真的是美麗的場景,怎麼也不會想到“狠如羊”的說法。

要知道羊這樣的群居食草動物,為爭奪交配權,是需要大打出手的,對於羊來說,就是用堅硬的羊角,相互去用頭頂。這時候的羊,可是不溫順的,哪個溫順,哪個就找不到對象,就無法傳遞基因,由此可知,溫順的羊,都絕種了吧,所以這些羊體內,還是流淌著狠的基因。羊頂人以至人受傷的案例也是時有發生。

所以說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言的“貪如狼,狠如羊”,是很有道理的。


更多河南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狠如羊"一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宋義針對項羽而發號的命令:"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多數的人將此當作"兇狠"解釋,這樣又不免讓人心生疑竇,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羊怎麼都難言"狠"。而此字本作"很",宋刊黃善夫本的《史記》和如今中華書局版標點本的《史記》都是如此。"狠"當是"很"的通假或傳抄中的訛誤。"兇狠"是在此基礎上的後起意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要探尋"很"在當時語境中的意義。距離司馬遷所處時代最近的《說文》言:"很,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 從彳的字多與行走相關。"很"即是不按規定的線路行進,由此引申為違逆、不聽從。迴歸《史記》文本,宋義帶兵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認為應當迅速與趙軍裡應外合夾擊秦軍,而宋義鼠目寸光想要坐山觀虎鬥,坐收漁利,並且譏諷項羽只有驍勇善戰之能,沒有運籌帷幄之策。遂令三軍:"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此言中的"強不可使"之人當然是項羽。前半句已經說了兇猛如虎,沒有必要語義重複,再用兇狠來形容項羽。所以結合文本違逆不從,倔強執拗當是此處"很"字的恰當意義。

這樣的用法並不是個例,比《史記》還要早的《莊子·漁父》雲:"專知搜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宋義的話用的正是這個意思,認為項羽桀驁不馴,不聽指揮。《國語·吳語》中亦有"今王將很天而伐齊"之說,韋召注曰:"很,違也。"而羊為什麼會與執拗、違逆聯繫起來呢?畢竟受刻板印象我們心目中的羊都如《喜羊羊與灰太狼》般溫順可愛。北魏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白羊性很,不得獨留。並母久住,則令乳乏"(《齊民要術·養羊》)說的就是白羊性格不溫順,不能把小羊獨自留在圈中,以免養成母羊獨自行動不帶小羊的習慣;而與母羊久居,又會使母乳減少。可見在先秦漢魏之際"很"作違逆不從的用法是比較普遍的。

而我們今天將"很如羊"理解為兇狠主要是混淆了"很"和"狠",不去推敲"很"的古義與《史記》的文本內涵,而是望文生訓用後起意義以今釋古。加之韓愈之《鄆州谿堂》詩:"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狠狼貪,以口覆城。"形成了"羊狠狼貪"的固定用法,指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比喻貪官汙吏的殘酷剝削。而這些都已離《史記》中的"很"遠矣!而常用的古義反而被遮蔽了。"很"的理解與誤解也是我們漢語詞彙的意義在千百年來不斷髮展分化的縮影。


一往文學


看了下回答這道題的大家,發現千篇一律啊。

事件背景

確實,這句話是項羽本紀裡的一句話,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當時背景是這樣的:當時秦軍把趙王包圍在鉅鹿城內,項羽想趕快率兵渡過黃河,率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裡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謀士宋義進言說:“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所以,現在不如先讓秦、趙兩方相鬥。”

項羽覺得很有道理啊,鷸蚌相爭,坐收漁利。於是通令全軍:“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

很如羊

按照翻譯,很就是違逆的意思。一般人都覺得羊的性情溫順,怎麼會違逆呢,可能大都沒有真正接觸過羊,很多都是看過《喜羊羊和灰太狼》這種動畫片覺得是種乖巧的動物。

其實不然,養羊的都知道,羊吃起草來基本上寸草不生。其他草食動物吃草時會直接咬斷咀嚼,而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結合斬草除根這個成語,很如羊是什麼意思應該不難理解了吧?此外,羊看上去沒什麼大力氣,但做事的時候從來不留餘地,全力以赴,甚至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用力過猛把結實的羊角頂壞了。

古人看待事物一般都喜歡附加上感情色彩,看到羊這般表現就覺得羊也是個狠角色。又比如看到蓮花盛開不沾泥土和露水,就說蓮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蓮花就好比這高潔的君子之德。其實現代研究發現是蓮花表層的特殊結構導致的。

不得不說,古人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


程愨讀書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這猛虎、貪狼大家都不難理解,可這“狠如羊”很多人就不明白了。羊不是一種相當溫順的動物嗎,一直都是扮演著弱者的角色,羊能有多狠呢?
其實不然,《史記》
中“狠如羊”的比喻還是挺恰當的,羊的狠是有三個方面的。

首先來說,羊喜歡鬥狠!這裡指的是公羊,公羊可一點都不溫順,打架是它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尤其是當爭奪交配權的時候,兩隻羊昂著尖角,雙雙摩拳擦掌,做好準備便蹄下生風,狠狠地撞在一起!

而且雙方絕對有著不死不休的氣勢,如果其中一方沒有被打趴下,哪怕是撞的羊角斷掉,頭破血流,也不會停下來。
說“狠如羊”還有一個方面,是指羊吃草的習慣。像是其他的食草動物,吃草只是咬斷草莖。而像山羊等羊,吃草不僅要吃掉莖葉,還要把草的根從土裡翻出來吃掉。

只要是羊吃過的草場,一段時間以內可以說是寸草不生,有種斬草除根的意味在裡面。羊看上去沒有什麼威脅,可是做事情不留餘地,所以說羊的狠也是體現在這一方面。


除了鬥狠
和吃草根這兩點以外,羊的性格還有一點就是很倔強、不順從。羊要發起倔脾氣來,見什麼懟什麼,誰都拉不住啊。

所以說《史記·項羽本紀》中“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中,很也是“違逆”的意思。就是說:“像老虎一樣兇殘,像羊一樣違逆,像狼一樣貪婪,不聽指揮不服從命令的人,一律都斬掉!”

這麼來說,大家都能理解《史記》中關於羊的描述的含義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