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江西吉水人,生於洪武元年(1368年),與大明王朝同歲,他是著名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總編纂。

在吉水當地,解家是一個書香世家,解縉的祖父解子元是元朝末年州府級別的官員,而他的父親解開曾更是了不得,曾經受到朱元璋的親自召見,深得朱元璋賞識,但謝開曾不願意做官,儘管朱元璋一再挽留,他還是決意回到家鄉,做個山野村夫,寄情山水,養育子女,怡然自得。

在解開曾的悉心教導下,解縉自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博覽群書,進步神速,很快就博得神童的稱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金榜題名,考中進士,這一年他只有21歲,屬於同科進士裡面年紀最小的。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1.少年得意,放蕩不羈遭放逐

年少成名,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剛剛嶄露頭角的解縉立刻受到皇帝朱元璋的特別留意。朱元璋對他頗為喜愛,著力培養他,就選拔他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類似於中央高級研修班,國家棟梁之才的搖籃)。在庶吉士崗位上待了一年多以後,解縉就被朱元璋留在身邊擔任秘書,負責起草官方文件,官職雖然不高,卻是皇帝的近臣,地位尊貴,未來可期。

朱元璋曾經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爾當知無不言。”可見他對解縉的偏愛。而解縉這邊呢,卻顯示出年輕人的毛躁,火急火燎寫下萬言書,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大概解縉的這個奏章是草草寫就的,並無深思熟慮,也沒有獨到的見解,頗有書生之見,因此朱元璋並未重視,看完就束之高閣了。此後解縉又去建言獻策,卻往往是表面上受到朱元璋的稱讚,實際上都被冷處理。在對待解縉的態度上,朱元璋顯示出少有的耐心。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解縉並沒有揣摩到朱元璋的心思,還以為自己會繼續受寵,加之他年少輕狂,就不免犯下錯誤。一次,他向兵部索要用來服侍自己的皂隸(皂衙門裡的差役),但是要求很高,不是他這個級別能享受的待遇。兵部按照國家規定拒絕了他,解縉大怒,臭罵兵部尚書,搞得大家很有意見。有人把這事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覺得解縉是閒得慌,沒事找事,就安排他去擔任監察御史(負責監督朝臣,類似於紀委和反貪局的職責),本以為這樣他就會謹言慎行,有所收斂,沒想到啊,

解縉仍不知悔改,與他的上司鬧翻,又一次遭到投訴

解縉四處樹敵,大家都不待見他。朱元璋沒有辦法,想敲打一下解縉,就喊來解縉的父親,對他說:“請你把兒子領回去,繼續用功讀書,十年以後我必定重用他,他註定要大器晚成。”有這麼個臺階下,解縉不走都不行。就這樣,大才子解縉只好收拾行囊,重回故鄉。

這一年,解縉二十四歲,他本以為蟄伏只是暫時的,沒想到,他一等就是十年。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2.東山再起,躲過動亂獲恩寵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對待解縉已經很不錯了。明朝統一全國,掃清外部的威脅以後,朱元璋集中整治內部問題,他發起“洪武四大案”,幾乎將老一輩的開國元勳一網打盡,導致帝國人才的青黃不接。朱元璋戎馬一生,此時已經垂垂老矣,偏偏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接著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年輕孱弱的他成為帝國的儲君。

鑑於此,朱元璋積極考察年輕一輩的人才,為自己的接班人鋪好道路,在他考察的年輕人中,有兩個是他特別青睞的,一個是方孝孺,另一個就是解縉。而朱元璋對待他們的態度都是“恩威並施”。

方孝孺的故事我們知道,朱元璋生前雖然欣賞他,卻對他一再打壓,就是不用他;但是在臨終前,朱元璋卻囑咐朱允炆重用方孝孺。而方孝孺施行的政策雖有爭議,但他的才學和人品卻是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多年以後他慘遭朱棣“

滅十族”的威脅,卻依然忠於建文帝,初心不改,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而解縉呢,他遭到朱元璋的放逐,也有這一層味道。前任老皇帝打壓你,而新皇帝上臺馬上重用你,你還不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啊!這就是所謂“帝王之術”。然而不幸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並沒有起用解縉,只給了他一個翰林待詔的閒職,而受到重用的是齊泰、田子澄、方孝孺等人。這裡面有建文帝個人喜好的原因,或許也有解縉口碑不佳,與上述幾個人不對路的因素在裡頭。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這個不幸,卻又是解縉的大幸。靖難之役爆發,四叔朱棣藉口“清君側”,把侄子朱允炆拉下馬,自己榮登大寶。在建文帝一朝久坐冷板凳的解縉,迎來了事業的又一春。朱棣登基一個月,就安排解縉到文淵閣辦公,參與軍國大事,是為“內閣輔臣”(當然,此時的內閣還沒有後來那麼顯赫,輔臣更偏向於皇帝的高級秘書性質。但是由於“胡惟庸案”以後,宰相制度被廢除,所以內閣輔臣的分量還是很重的)。朱棣還給解縉安排一個重要任務——主持編纂《太祖實錄》,即修訂朱元璋時代(包括朱允炆時代)的歷史。要知道,朱棣謀朝篡位,那麼對於前朝的太子朱標、建文帝朱允炆,不少歷史的寫法就很是微妙,朱棣同志借鑑了他的前輩唐太宗,對解縉再三指點,解縉心領神會,很是賣力,於是,“建文元年”變成了實際並不存在的“洪武三十二年”。

《太祖實錄》成書以後,解縉受到朱棣的厚賞,由此愈加得寵。朱棣甚至放言:"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而此時,另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問題擺上了檯面,那就是立儲問題,太子由誰來做。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3.深陷漩渦,口不擇言引大禍

其實,立儲問題困擾朱棣不是一天兩天了,考察對象有兩個:皇長子朱高熾,二皇子朱高煦。老大性格仁厚,素有賢明,佔據“立嫡立長”祖制的先機,但是長得胖乎乎,還行動不便;老二朱高煦戰功累累,無論長相和性格都很像朱棣,深得朱棣的歡心。站在私人的立場,朱棣會毫不猶豫選擇二皇子朱高煦,但是,國家大事豈能意氣用事。朱棣就此事與大臣們展開數次討論,卻收效甚微,大臣們分成兩派,就像朱棣大腦中的小黑人和小白人。

小黑人說:朱高煦勞苦功高,英明神武,您又特別喜歡,不選他選誰?

小白人說:朱高熾美名在外,禮賢下士,而且他當年鎮守北京大本營,同樣有功於國,況且他是嫡長子,祖制不可違背!


朱棣對此苦惱不已。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向他暗示自己想立二皇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不解風情,直言勸諫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

”朱棣面露不快,但還是決定聽聽解縉怎麼說,只見解縉不慌不忙加了一句:“好聖孫!”

好聖孫是指皇長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未來的明宣宗)。此時小小年紀的朱瞻基就表現出他的聰明伶俐,頗受爺爺朱棣的喜愛。朱棣打內心裡相信,這個孫子將來肯定會把自己的江山守好。於是,朱瞻基成為老爹朱高熾的重要砝碼,天平開始朝他這邊傾斜。朱棣聽完解縉說“好聖孫”,恍然大悟,就準備冊立皇長子朱高熾。

這天,朱棣在閱江樓舉行酒會,趁著大臣們的酒興,他命人展開一幅《彪虎圖》,叫大臣們作題畫詩。畫的內容是一隻大老虎帶著三隻小老虎,寓意他和他的三個兒子,他的意思不言而喻。解縉就在這幫人之中,他寫了一首詩: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最後一根稻草來臨了。朱棣唸完這首詩,再看看畫上老虎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不禁熱淚盈眶,當即宣佈冊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自此,立儲風波告一段落。

(這段歷史可以在熱播劇《大明風華》裡發現端倪哦~)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4.堪比賈誼,雖有奇才空餘恨

在冊立太子的事情上,解縉給朱棣和朱高熾幫了大忙,卻也因此罪了朱高煦——這個與太子位失之交臂的人。解縉本人大概覺得自己為國為民,解君之憂,大公無私;可朱高煦就不這麼認為了,他把解縉看作攔路虎,絆腳石,不共戴天的仇人。這就為解縉後來的悲慘遭遇埋下禍根。

首先,朱高煦雖然沒當上太子,卻仍舊得到朱棣的厚愛和賞賜,甚至他還賴在京城,不肯去封地就任(他被封為漢王,封地雲南)。朱棣在立儲問題上對這個兒子有虧欠,只能加倍對他好作為彌補。這就助長了朱高煦的氣焰。而朱棣對太子朱高熾還是不冷不熱,屢有刁難。解縉這個愣頭青,看不懂局勢,竟然傻傻地上書,勸諫朱棣不要“輕太子而厚漢王”,這下可就觸了大黴頭。朱棣認為他是在挑撥父子之情,對他逐漸冷淡,不再信任。

然後,朱高煦開始了他對解縉的連番嫁禍。一是誣陷他將朝廷內部的決議私自洩露給外廷;二是誣告解縉在擔任主考官的時候“閱卷不公”;三是找人誹謗解縉,給他各種潑髒水;四是向朱棣進讒言,說解縉私自拜訪太子,對皇帝言語不敬,肯定圖謀不軌(實際是朱棣遠征未歸,解縉按照慣例去覲見監國的太子朱高熾)。

如果說前三條只是讓解縉的官位一貶再貶,那麼第四條,就讓解縉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了。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以“無人臣禮”的莫須有罪名,將解縉打入天牢。這個案件一審就是好幾年,前後有解縉的數位好友受到牽連,解縉本人長期被關在牢裡,也已經屈打成招了。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到了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節剛過,正是大雪紛飛的時候,朱棣下旨大赦天下。錦衣衛就整理出相關人員的名單,解縉正在其中。本以為解縉這次能夠得到豁免,沒想到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氣還沒消,他故作驚訝地說:“縉猶在耶?”

錦衣衛心領神會,知道朱棣不想留此人。他們弄來好酒好菜,招呼解縉喝酒。解縉此時在牢裡關了五年之久,太久沒吃好東西了,還以為自己就要出獄,重獲自由和信任,所以監牢的人巴結他。他就高興地大快朵頤,連下數杯酒,很快就醉了。心狠手辣的錦衣衛,把醉酒的解縉衣服脫掉,然後將他掩埋到大雪之中,就這樣,一代才子解縉,在大雪中淒涼地凍死。解縉死後,朱棣繼續懲罰他,命令將他抄家,再流放他的家人到遼東。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以後,感念解縉對自己的幫助,同情他的悲慘遭遇,就頒佈詔令為解縉平反,將他流放的族人都放回原籍,他的兒子謝禎亮也被朝廷起用,擔任中書舍人。這場冤案才得以昭雪。

明代編年體史書《明通鑑》的作者夏燮,他曾經這樣評價解縉:

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

明之解縉,其才似於賈誼,其得有似於魏徵。然跡其生平,殆裴行儉之所謂“有文藝而無器識”者歟!

與賈誼一樣,解縉同樣是生不逢時,趕上權力更迭和政治陰謀,儘管他胸懷天下;

與魏徵不同,解縉雖然也耿介忠義,卻沒有得到朱棣的寬容,縱然他一心為國。

這與蘇軾評價賈誼的“才有餘而識不足”頗為相似。解縉滿腹經綸,卻看不清楚形勢,不知道變通,一味我行我素,最終淪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他過早地露出鋒芒,以至於過早地折戟。如果他能夠韜光養晦,隱忍數年,熬到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以朱高熾的寬厚仁慈,他定能重用解縉,發揮他的才華,包容他的缺點,給他更廣闊的舞臺,讓他開創一番大業,那麼,這又將會是一個歷史的美談啊。

然而,歷史無法假設。

(全篇完~如果喜歡此文,歡迎您點擊關注哦~)

大明風華插曲:他受兩代皇帝賞識,左右儲君冊立,卻在大雪中慘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