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江西吉水人,生于洪武元年(1368年),与大明王朝同岁,他是著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在吉水当地,解家是一个书香世家,解缙的祖父解子元是元朝末年州府级别的官员,而他的父亲解开曾更是了不得,曾经受到朱元璋的亲自召见,深得朱元璋赏识,但谢开曾不愿意做官,尽管朱元璋一再挽留,他还是决意回到家乡,做个山野村夫,寄情山水,养育子女,怡然自得。

在解开曾的悉心教导下,解缙自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博览群书,进步神速,很快就博得神童的称号。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只有21岁,属于同科进士里面年纪最小的。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1.少年得意,放荡不羁遭放逐

年少成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刚刚崭露头角的解缙立刻受到皇帝朱元璋的特别留意。朱元璋对他颇为喜爱,着力培养他,就选拔他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类似于中央高级研修班,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在庶吉士岗位上待了一年多以后,解缙就被朱元璋留在身边担任秘书,负责起草官方文件,官职虽然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地位尊贵,未来可期。

朱元璋曾经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尔当知无不言。”可见他对解缙的偏爱。而解缙这边呢,却显示出年轻人的毛躁,火急火燎写下万言书,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概解缙的这个奏章是草草写就的,并无深思熟虑,也没有独到的见解,颇有书生之见,因此朱元璋并未重视,看完就束之高阁了。此后解缙又去建言献策,却往往是表面上受到朱元璋的称赞,实际上都被冷处理。在对待解缙的态度上,朱元璋显示出少有的耐心。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解缙并没有揣摩到朱元璋的心思,还以为自己会继续受宠,加之他年少轻狂,就不免犯下错误。一次,他向兵部索要用来服侍自己的皂隶(皂衙门里的差役),但是要求很高,不是他这个级别能享受的待遇。兵部按照国家规定拒绝了他,解缙大怒,臭骂兵部尚书,搞得大家很有意见。有人把这事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觉得解缙是闲得慌,没事找事,就安排他去担任监察御史(负责监督朝臣,类似于纪委和反贪局的职责),本以为这样他就会谨言慎行,有所收敛,没想到啊,

解缙仍不知悔改,与他的上司闹翻,又一次遭到投诉

解缙四处树敌,大家都不待见他。朱元璋没有办法,想敲打一下解缙,就喊来解缙的父亲,对他说:“请你把儿子领回去,继续用功读书,十年以后我必定重用他,他注定要大器晚成。”有这么个台阶下,解缙不走都不行。就这样,大才子解缙只好收拾行囊,重回故乡。

这一年,解缙二十四岁,他本以为蛰伏只是暂时的,没想到,他一等就是十年。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2.东山再起,躲过动乱获恩宠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对待解缙已经很不错了。明朝统一全国,扫清外部的威胁以后,朱元璋集中整治内部问题,他发起“洪武四大案”,几乎将老一辈的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导致帝国人才的青黄不接。朱元璋戎马一生,此时已经垂垂老矣,偏偏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接着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年轻孱弱的他成为帝国的储君。

鉴于此,朱元璋积极考察年轻一辈的人才,为自己的接班人铺好道路,在他考察的年轻人中,有两个是他特别青睐的,一个是方孝孺,另一个就是解缙。而朱元璋对待他们的态度都是“恩威并施”。

方孝孺的故事我们知道,朱元璋生前虽然欣赏他,却对他一再打压,就是不用他;但是在临终前,朱元璋却嘱咐朱允炆重用方孝孺。而方孝孺施行的政策虽有争议,但他的才学和人品却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多年以后他惨遭朱棣“

灭十族”的威胁,却依然忠于建文帝,初心不改,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而解缙呢,他遭到朱元璋的放逐,也有这一层味道。前任老皇帝打压你,而新皇帝上台马上重用你,你还不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啊!这就是所谓“帝王之术”。然而不幸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并没有起用解缙,只给了他一个翰林待诏的闲职,而受到重用的是齐泰、田子澄、方孝孺等人。这里面有建文帝个人喜好的原因,或许也有解缙口碑不佳,与上述几个人不对路的因素在里头。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这个不幸,却又是解缙的大幸。靖难之役爆发,四叔朱棣借口“清君侧”,把侄子朱允炆拉下马,自己荣登大宝。在建文帝一朝久坐冷板凳的解缙,迎来了事业的又一春。朱棣登基一个月,就安排解缙到文渊阁办公,参与军国大事,是为“内阁辅臣”(当然,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后来那么显赫,辅臣更偏向于皇帝的高级秘书性质。但是由于“胡惟庸案”以后,宰相制度被废除,所以内阁辅臣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朱棣还给解缙安排一个重要任务——主持编纂《太祖实录》,即修订朱元璋时代(包括朱允炆时代)的历史。要知道,朱棣谋朝篡位,那么对于前朝的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不少历史的写法就很是微妙,朱棣同志借鉴了他的前辈唐太宗,对解缙再三指点,解缙心领神会,很是卖力,于是,“建文元年”变成了实际并不存在的“洪武三十二年”。

《太祖实录》成书以后,解缙受到朱棣的厚赏,由此愈加得宠。朱棣甚至放言:"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而此时,另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摆上了台面,那就是立储问题,太子由谁来做。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3.深陷漩涡,口不择言引大祸

其实,立储问题困扰朱棣不是一天两天了,考察对象有两个:皇长子朱高炽,二皇子朱高煦。老大性格仁厚,素有贤明,占据“立嫡立长”祖制的先机,但是长得胖乎乎,还行动不便;老二朱高煦战功累累,无论长相和性格都很像朱棣,深得朱棣的欢心。站在私人的立场,朱棣会毫不犹豫选择二皇子朱高煦,但是,国家大事岂能意气用事。朱棣就此事与大臣们展开数次讨论,却收效甚微,大臣们分成两派,就像朱棣大脑中的小黑人和小白人。

小黑人说:朱高煦劳苦功高,英明神武,您又特别喜欢,不选他选谁?

小白人说:朱高炽美名在外,礼贤下士,而且他当年镇守北京大本营,同样有功于国,况且他是嫡长子,祖制不可违背!


朱棣对此苦恼不已。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向他暗示自己想立二皇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不解风情,直言劝谏道:“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

”朱棣面露不快,但还是决定听听解缙怎么说,只见解缙不慌不忙加了一句:“好圣孙!”

好圣孙是指皇长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未来的明宣宗)。此时小小年纪的朱瞻基就表现出他的聪明伶俐,颇受爷爷朱棣的喜爱。朱棣打内心里相信,这个孙子将来肯定会把自己的江山守好。于是,朱瞻基成为老爹朱高炽的重要砝码,天平开始朝他这边倾斜。朱棣听完解缙说“好圣孙”,恍然大悟,就准备册立皇长子朱高炽。

这天,朱棣在阅江楼举行酒会,趁着大臣们的酒兴,他命人展开一幅《彪虎图》,叫大臣们作题画诗。画的内容是一只大老虎带着三只小老虎,寓意他和他的三个儿子,他的意思不言而喻。解缙就在这帮人之中,他写了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最后一根稻草来临了。朱棣念完这首诗,再看看画上老虎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不禁热泪盈眶,当即宣布册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自此,立储风波告一段落。

(这段历史可以在热播剧《大明风华》里发现端倪哦~)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4.堪比贾谊,虽有奇才空余恨

在册立太子的事情上,解缙给朱棣和朱高炽帮了大忙,却也因此罪了朱高煦——这个与太子位失之交臂的人。解缙本人大概觉得自己为国为民,解君之忧,大公无私;可朱高煦就不这么认为了,他把解缙看作拦路虎,绊脚石,不共戴天的仇人。这就为解缙后来的悲惨遭遇埋下祸根。

首先,朱高煦虽然没当上太子,却仍旧得到朱棣的厚爱和赏赐,甚至他还赖在京城,不肯去封地就任(他被封为汉王,封地云南)。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对这个儿子有亏欠,只能加倍对他好作为弥补。这就助长了朱高煦的气焰。而朱棣对太子朱高炽还是不冷不热,屡有刁难。解缙这个愣头青,看不懂局势,竟然傻傻地上书,劝谏朱棣不要“轻太子而厚汉王”,这下可就触了大霉头。朱棣认为他是在挑拨父子之情,对他逐渐冷淡,不再信任。

然后,朱高煦开始了他对解缙的连番嫁祸。一是诬陷他将朝廷内部的决议私自泄露给外廷;二是诬告解缙在担任主考官的时候“阅卷不公”;三是找人诽谤解缙,给他各种泼脏水;四是向朱棣进谗言,说解缙私自拜访太子,对皇帝言语不敬,肯定图谋不轨(实际是朱棣远征未归,解缙按照惯例去觐见监国的太子朱高炽)。

如果说前三条只是让解缙的官位一贬再贬,那么第四条,就让解缙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以“无人臣礼”的莫须有罪名,将解缙打入天牢。这个案件一审就是好几年,前后有解缙的数位好友受到牵连,解缙本人长期被关在牢里,也已经屈打成招了。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节刚过,正是大雪纷飞的时候,朱棣下旨大赦天下。锦衣卫就整理出相关人员的名单,解缙正在其中。本以为解缙这次能够得到豁免,没想到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气还没消,他故作惊讶地说:“缙犹在耶?”

锦衣卫心领神会,知道朱棣不想留此人。他们弄来好酒好菜,招呼解缙喝酒。解缙此时在牢里关了五年之久,太久没吃好东西了,还以为自己就要出狱,重获自由和信任,所以监牢的人巴结他。他就高兴地大快朵颐,连下数杯酒,很快就醉了。心狠手辣的锦衣卫,把醉酒的解缙衣服脱掉,然后将他掩埋到大雪之中,就这样,一代才子解缙,在大雪中凄凉地冻死。解缙死后,朱棣继续惩罚他,命令将他抄家,再流放他的家人到辽东。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以后,感念解缙对自己的帮助,同情他的悲惨遭遇,就颁布诏令为解缙平反,将他流放的族人都放回原籍,他的儿子谢祯亮也被朝廷起用,担任中书舍人。这场冤案才得以昭雪。

明代编年体史书《明通鉴》的作者夏燮,他曾经这样评价解缙:

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

明之解缙,其才似于贾谊,其得有似于魏征。然迹其生平,殆裴行俭之所谓“有文艺而无器识”者欤!

与贾谊一样,解缙同样是生不逢时,赶上权力更迭和政治阴谋,尽管他胸怀天下;

与魏征不同,解缙虽然也耿介忠义,却没有得到朱棣的宽容,纵然他一心为国。

这与苏轼评价贾谊的“才有余而识不足”颇为相似。解缙满腹经纶,却看不清楚形势,不知道变通,一味我行我素,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他过早地露出锋芒,以至于过早地折戟。如果他能够韬光养晦,隐忍数年,熬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以朱高炽的宽厚仁慈,他定能重用解缙,发挥他的才华,包容他的缺点,给他更广阔的舞台,让他开创一番大业,那么,这又将会是一个历史的美谈啊。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

(全篇完~如果喜欢此文,欢迎您点击关注哦~)

大明风华插曲:他受两代皇帝赏识,左右储君册立,却在大雪中惨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